APP下载

基于儿童认知特点的童诗教学策略谈

2019-03-13张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认知特点教学策略

张丽

[摘 要]童诗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童诗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紧扣儿童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生长需要等,让儿童品尝纯正的文学趣味、真正体验个体发展、感受美妙的精神生长,从而使他们内在潜力得到挖掘,获得生命的快乐成长。

[关键词]童诗教学;认知特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4-0048-02

近年来,国内外一批优秀的儿童诗人对儿童诗教学积极地开展研究。他们对儿童诗的阅读和写作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形成了非常成熟且丰富的儿童诗阅读和创作的经验。当代作家王开岭指出儿童不是“缩小的大人”,不是“成人的缩影”,不是“未成形”“待加工”的生命类型。因此,儿童诗教学研究不仅仅要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从研究儿童的角度出发,从儿童的认知角度展开童诗教学。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而跟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紧密相关。因此,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儿童自身经验出发,展开儿童诗教学,能提升儿童的语言能力,让儿童有一颗纯真的童心,让儿童的精神得以生长。

一、贴近儿童个性特点,让童诗语言生根发芽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心生而立言”的观点。这告诉我们,现实先作用于心智,由心智再产生语言。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的语言具有诗性的特点,这是因为儿童具有一颗纯真的童心,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教会儿童写诗却又不是简单地把语句进行分行断句,更不是机械地告诉儿童一些作诗的技巧、手法等等,而是要贴近儿童的认知,窥探儿童的心理,激活儿童的心智,使儿童自然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才是富有儿童的生命活力的语言。

(一)将“体验语”转化为儿童诗性语

语境中的任何语言形式都具有激活先前积淀的认知的潜力。童诗是一种易于被儿童接受的语言形式。通过阅读和创作童诗这一语言形式来发展儿童的诗性语言,能更有效地激活儿童潜在的认知,从而发展儿童的认识,促进其语言发展。如,看到“雨”字,在心理机制的作用下,学生就会自然激活一连串有关“雨”的概念,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关“雨”的认知世界,头脑中一些已有的信息就会被激活。学生会想到“雨滴”“春雨”“雨伞”等。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到的说一个有趣的句子。这样,学生就根据自己对雨的体验说出相关的句子,如“雨点真调皮,在玩跳高呢”“ 雨点真害羞,躲进我的脖子里” “ 花雨伞,你的衣服湿了,妈妈会打你吗?”“春雨掉进泥土里,把种子唤醒了”等富有诗意的句子。当儿童能够用语言来表现他们的观察和体验时,他的语言是极具个性的,是浑然天成的,是极具生命活力的。

(二)将“思维语”转化为儿童个性语

现代神经语言学家研究表明:自然语言并不是思维的内部语言,人们在认知或思维过程中,可能存在一种“思维语”,它有可能转化成自然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发展语言與培养思维密不可分。儿童诗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语”不断转化为自然语言,就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发展。实践中,为了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我会运用音乐唤醒、图画激活、故事联想等方式,让学生融进自己的情感去想象,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产生不得不说的个性化的诗性语言。

(三)将“世俗语”转化为儿童的特殊语

成人的世俗语言准确规范,但缺少生命的本真,而诗性语言更率真,更能展现儿童内心的真实想法。儿童诗性语言是建立在儿童立场和儿童生命本真基础的一种语言,是儿童特殊思维背后表达出来的生命本真语言。它通过语言的变形或重组,变得新奇而陌生。例如,在指导学生创作儿童诗《春》时,有一个学生开始创作的诗句是:“树枝上,长着一片嫩叶,如同一把扇子,在风中抖动。”这首小诗,学生运用了比喻、拟人,有点诗的味道,但是它的语言依然缺乏诗性。小作者把“树叶”比喻成“扇子”,没有新意;“扇子”在“抖动”,风吹叶动,这也是自然语言或者叫“世俗语言”,也没有创新。因此,我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说法,让它变得不平常。学生后来改成的诗句是:“树枝上,长着嫩叶一片,如同一个舞台,上面站着春天。” 总之,这种反常规、反逻辑、反习惯的语言组合,使语言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个陌生化的过程有鲜活生命的渗透,因此这样的语言富有诗意,包含着生命的活力,是儿童的“特殊语”。

二、贴近儿童认知水平,让童诗理解枝繁叶茂

儿童是具有完整生命的处于发展中的人。作为守护儿童精神世界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儿童诗教学,更应当将儿童放在核心的地位,贴近儿童的认知水平开展童诗教学。

(一)贴着儿童的认知解读儿童诗

儿童往往忽略周围他人的感受认知,看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而是站在自己的经验中心,以自己为参照理解身边的事物。因此,教学中,我们对诗歌中形象和情感把握要立足于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解读,努力找寻文本与 “童心”的联结点,并以“点”为圆心,搜索与“点”相关的儿童生活经验,走进文本内核,走进儿童的内心。如,教学低年级的儿童诗《雪趣》:“雪花轻轻飘,我张开小嘴,它飘进来做客。我抬起头,它飘下来帮我洗脸。”文中的“张开小嘴,它飘进来做客”,与学生的生活相当接近,因而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教学时带着学生围绕“雪”这个熟悉的“圆心”,鼓励他们说说雪是什么样的,在下雪的时候自己是怎样玩耍的。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体验中心——“雪”的世界,畅谈“雪”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在这样自由的空间里,学生对儿童诗的理解有了切身体会,对诗中的情境愈加熟悉,和作者一样产生了诗趣。

(二)循着儿童的节奏诵读儿童诗

“诗以声传,行之久远。”儿童诗的语言浅显,富有节奏,所以特别适合儿童阅读。只有带着学生再三诵读,他们才能感受诗歌所表现的生活情趣、理趣。如,冰心的儿童诗《雨后》,全诗语言欢快流畅,特别适合朗读,充满了儿童情趣。教学中,我没有逐句分析,只紧紧抓住朗读这一主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在读到“妹,小心,滑”这句时,有的学生读:“妹——小心滑!”有的学生则读:“妹,小心——滑!”,还有的读:“妹,小心——小心滑!”当读到小哥哥因摔跤后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 “糟糕——糟糕!”时,有的一边读一边做动作:“糟糕——糟糕!”有的学生却读“糟糕,糟糕!”更有的学生皱着眉摇着头道:“糟——糕,糟糕!”……正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认知方式,教学中循着他们对儿童诗独特的朗读节奏,就一定能发现儿童诗不一样的音韵。

(三)调动儿童的体验理解儿童诗

认知科学家主张体验论、互动论,认为语言不是天赋的,不能离开人的感知体验和互动认知。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虽然儿童诗内容浅白,语言通俗,但这只是以我们成人的视角来解读,实际上很多儿童诗的语言富有深意、表达形式独特,富含细腻的情感和美妙的意境。因此,教师在教学儿童诗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和互动认知。调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将自己已有的认知与诗中呈现的事物进行链接,形成新的认知,从而理解诗的意思。

三、贴近儿童生长需要,让儿童诗意建构开花结果

认知科学家认为:儿童天生就能寻求和建立事物之间联系的倾向。基于这样的认知特点,我们在儿童诗教学中,可以借助儿童诗这一最贴近儿童生活的文学样式,让学生大量接触儿童诗,促进他们不断寻求和建立诗与事物、事物与诗之间的联系,在大脑中建构新的认识,从而提高儿童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一)营造童诗阅读环境,激发诗趣

学生对儿童诗的兴趣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的不断激发、培养。首先,教师要热爱诗歌。一个不爱诗的教师是不会教出爱诗的学生的。教师不仅自己要读诗,还要带着学生一起读诗,在诗中与学生找到共同语言,走进学生的童真视界。其次,教师要积极营造童诗阅读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推荐并朗读优秀的儿童诗,开展多种多样诵读童诗活动,如吟唱诗歌、续编诗歌、诗歌擂台赛等,以激发学生对儿童诗阅读的兴趣。

(二)激活儿童主动认知,滋养诗心

语言与心智、认知密不可分。每当进行语言活动时,我们会无意识地产生大量的认知活动。因为,拥有童心,学生对儿童诗天生有着亲近感,比成人离“诗意”更近一点。因此,阅读童诗能使他们与诗中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且会无意识地产生大量的认识活动,激活相关认知领域;写作儿童诗,他们最真的直觉就是极富生命的诗句。其实,不管是阅读儿童诗还是写作儿童诗都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与写的过程中体会自己的那份想象、天真,感受自己的那颗诗心。

(三)鼓励儿童自主选择,丰富诗语

学生阅读儿童诗大多以教师推荐为主,而教师往往从自身的阅读经验和认知出发,想当然地为学生推荐童诗,忽略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教学中,我这样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童诗。一是开展了每日推荐活动,由学生为大家推荐一首儿童诗,并说说推荐的理由。二是在班級开展赠诗活动。在特殊的日子、季节、活动中,我为学生赠诗,或组织学生和学生之间互赠童诗。三是开展童诗接龙活动。我们以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本诗集,组内成员接龙推荐、朗读童诗,然后大家共同赏析。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读诗、写诗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对童诗鉴赏能力,提升学生对童诗的独特情感。

总之,童诗教学只有与儿童的认知一致,与儿童的生活同行,才能脱离技艺或能力训练的片面性、肤浅性,使儿童在阅读童诗中成长。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认知特点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顺应规律 “童化”教材
以实践活动为依托,促进幼儿社会性教育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