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骨分离手术治疗30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9-03-13毛仁群李文庆朱小弟陈传煌
毛仁群 李文庆 朱小弟 杨 涛 陈传煌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手足踝外科 深圳 518052)
踝关节骨折在临床以及生活当中都比较常见,多是受到外力作用或者间接暴力造成,如交通事故、重物砸伤等导致踝关节骨折。其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踝部有剧烈疼痛、畸形、肿胀以及皮下淤血等,依据患者踝关节骨折发生原因可具体分为内翻、外翻、外旋等多种骨折,并且有轻中重度之分[1~3]。根据临床经验,踝关节骨折患者也容易出现下胫腓骨分离的情况,而该情况对踝关节的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加大手术治疗的难度。就踝关节骨折并发下胫腓骨分离的手术治疗,本院此次就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3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患者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两组(各15例)。A组患者当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32.5±4.7)岁,其中左踝关节骨折7例,右踝关节骨折8例,患者下胫腓骨分离依据Lauge-Hansen分型,I~V型分别为1例、3例、6例、5例;B组患者当中,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32.1±4.3)岁,其中左踝关节骨折6例,右踝关节骨折9例,患者下胫腓骨分离依据Lauge-Hansen分型,I~V型分别为2例、4例、7例、2例。两组患者分组后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患者主要采取短肌腱移位手术方式治疗,具体手术操作如下:
患者均进行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踝关节为中立位,手术从腓骨的短肌腱近端截断外侧半肌腱,并向下将其游离至踝关节平面相距0.5cm的位置,而后于腓骨前后缘间钻出一个骨髓道,而后再经由丝线的引导,并编织腓骨短肌腱游离部分的组织,再就编织后的肌腱末端密切与踝关节前侧的关节囊以及周边软组织进行缝合,最后实现下胫腓韧带的重建。就患者下胫腓骨的复位及固定,则采用Endobutton钢板。
B组患者主要采取骨膜移位手术方式治疗,手术操作如下:患者接受硬膜外麻醉,仰卧踝关节处于中立位,而后切开患者伸肌支持带,再将伸肌腱向外部牵拉开,找到外踩前动脉主干的起始位置以及排动脉穿支的降支,而后再在腓骨的远端前内侧切取一个条形的骨膜瓣,并将该骨膜瓣向下翻转,使之与下胫腓骨韧带紧紧重叠,最后进行缝合[4~6]。就下胫腓骨韧带损伤实施修复,直到确定已经完全止血,再关闭手术切口,以Endobutton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分离。
1.3 观察指标
患者手术治疗之后,观察和记录患者住院以及骨折的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的效果。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具体如下:(1)患者踝关节的背伸、踢屈等恢复正常,进行日常活动无疼痛感,且经X线检查,踝关节形态正常,则手术治疗效果为优;(2)患者踝关节背伸、踢屈等基本恢复,但日常活动中,某一动作或活动时间过长,则可能出现轻微的疼痛感,X线检查踝关节部位形态正常,则手术治疗效果为良;(3)患者踝关节伸展、弯曲范围在15°左右,进行活动有明显的疼痛感,但可以活动,X线检查存在外踝外移的情况,则为治疗合格;(4)患者踝关节受限明显,日常活动需依靠拐杖等支持工具,X线检查踝关节形态有不匀称、外移等情况,则手术效果为差。
1.4 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骨折愈合时间
根据对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观察,B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组别住院时间(d)骨折愈合时间(d)A组(n=15)43.7±10.173.8±5.3B组(n=15)36.4±10.661.6±5.4t值5.2476.130P值<0.05<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在本次观察当中,A组患者出现创伤性骨关节炎3例,肿胀5例,骨不连2例;B组患者患者出现创伤性骨关节炎1例,肿胀2例,骨不连1例。B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例(%)]
组别创伤性骨关节炎肿胀骨不连A组(n=15)3(20.0)5(33.3)2(13.3)B组(n=15)1(6.7)2(13.3)1(6.7)χ27.1386.7346.561P值<0.05<0.05<0.05
2.3 两组患者手术疗效
就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对比,A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66.7%,B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6.7%,B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对比[例(%)]
组别优良合格差优良率A组(n=15)733266.7%B组(n=15)1121186.7%χ2----6.812P值----<0.05
3 讨论
在踝关节的构成当中,主要包括胫骨、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以及距骨滑车结构,在踝关节的相关病痛当中,踝关节扭伤、骨折较为常见。其中,踝关节骨折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骨折,并且患者容易出现下胫腓骨分离这一并发症,其症状表现为剧烈的疼痛、畸形等。临床当中治疗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骨分离多采用手术方式治疗,同时也会配合食疗、专业护理等,以此尽快帮助患者恢复[7]。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骨分离的手术治疗,主要的手术治疗则多以切开解剖复位实施内固定手术为主。就其手术治疗,本院此次则主要观察短肌腱移位、骨膜移位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故选取了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30例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骨分离患者进行观察。
在本次观察当中,所选患者中的15例患者是以短肌腱移位手术治疗,主要是从腓骨的短肌腱开始,通过钻出骨髓道,进行编织、缝合最后重建下胫腓韧带。在该手术治疗方式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73.8±5.3)d,手术优良率为66.7%。另外15例患者则以骨膜移位方式展开手术,即从伸肌支持切入,再找到外踩动脉主干起始位置和腓动脉穿支的降支后切取条形骨膜瓣,将其向下翻转与下胫腓骨重叠再行缝合,止血后关闭手术切口。患者经过治疗后,依据观察,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为(61.6±5.4)d,手术优良率达到86.7%。根据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可知,采取骨膜移位方式的手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踝关节并发下胫腓骨分离患者,进行骨膜移位方式的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患者并发症率低,可考虑应用至临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