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美育视角下的湘西南苗族歌鼟传承意义

2019-03-11李佳桦

艺术评鉴 2019年1期
关键词:美育传承

李佳桦

摘要:湘西南苗族歌鼟是一种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植根于苗族千年历史土壤和日常生活的环境当中。在国家倡导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今日,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苗族歌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有必要去了解它的发展历史,深刻理解其民族的深层意义、哲学思想等,具有很深的美育意义。但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歌鼟赖以生存的环境随之发生改变,基于美育的相关理念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更具意义。

关键词:美育   苗族歌鼟   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112-03

一、苗族歌鼟现状分析

(一)生存现状

歌鼟是湘西南靖州苗族同胞几千年来唱的一种多声部歌曲,2006年被选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古老的歌种贯穿于苗民的各种活动中,它是苗族同胞在生产劳动时中模仿鸟鸣、蝉鸣、流水等大自然和音逐渐演变而成。歌鼟展现、证明了靖州苗族地方文化的特殊性,使之成为这一文化得以延续与创新的根基和血脉,是记忆并延续族群历史的凭据,但现在由于原有的传统生态模式受到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市场经济和传媒信息的冲击,苗民原有的生存方式与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使歌鼟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抢救、保护苗族歌鼟已经迫在眉睫。

(二)传承现状

1.文化融合下的歌鼟传承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曾经给歌鼟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与外界得到交流的机会越越来越多。受到多元文化影响,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悄然转变,特别是年轻一辈的当地人,根本不愿意主动去学习,没有意识到传承的紧迫性,他们被现代化的音乐文化冲击,对歌鼟学习的热情大不如前,民俗交流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少。

2.传承人的缺失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于经济压力,很大一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他们不再依赖于原始的生产劳动生活,一些资深、颇有造诣的重要歌师因年高体弱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目前真正会唱、能唱歌鼟的歌师已经很少,40岁以下的更是寥寥无几,传承人面临断层现象。

3.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理念不同于民族音乐教育的唯一性,它是多元化,多民族,多方面来进行音乐教育的,它的普及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苗族文化及苗族歌鼟的傳播,生存的土壤发生变化。随着数字音乐迅速发展,他们更愿意接受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而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去了解与之相关的民族文化与苗族歌鼟。

二、苗族歌鼟与美育的关系

音乐艺术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美育概念的出现,在我国古代很早的文化中孔子时期就已有体现了,他提出“六艺”结合音乐、诗歌等充分发挥其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基础。近代时期,蔡元培给美育下出定义,概括美育与美学的关系,美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通过美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人。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贯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歌鼟作为其中的一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罕见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它直观体现了该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民族气概。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歌鼟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美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李岚清曾在考察中国音乐学院时提出:“民族音乐是国家的象征,友谊的桥梁,增进相互了解的语言。”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审美情感。

三、加强美育及歌鼟教育的方法

(一)观念转变

苗族歌鼟是独一无二的、独树一帜的传统艺术形式,它蕴涵着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要认识到传统音乐对美育的重要作用,需要从上到下多方集合力量,多方关注才能转变意识形态观念。各相关部门要做到真正重视、关心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要运用新思路新方法让受众真正参与到实践中来,大众也需要有自主学习关心歌鼟的现状与发展,要让歌鼟有成长的环境与土壤,要深刻意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在观念上做也改变,才能正确认识苗族歌鼟对于美育的意义。

(二)在内容与形式上可加以创新

观念进一步加以转变,也需在内容上加以补充与创新,如声部的扩展或加入旋律伴奏。歌鼟之所以独一无二,在于它传承下来的严谨性,但是社会在进步,文化在融合与发展,在选择传承的曲目上要尽量选用优秀的音乐,也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尽管一些研究者认为,创新就不是原味歌鼟了,但确实创新可以让更多大众接受与了解,仍要尽量挖掘其民族文化中的人文内涵。

(三)加强实践性

由于社会进步与发展,各信息沟通不断得到加强,民族传统音乐在广大受众中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比如:有少部分人是感兴趣的,但因传承者的缺乏,自己无从下手学,他们多接触到的是一些流行音乐,要在实践上加强,如在学校社团中开展,让学生自行组织,让他们参与进来,亦或是多参加演出及比赛,或者在歌鼟所在地多举办活动,深入到歌鼟集中地去采风等,只有亲自参与才会有更好的体会与感悟,从而有效的渗透美育。

四、美育于歌鼟教育中的传承意义

学校的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完成的,用民族音乐的艺术美陶冶情操、培养美感以及审美教育达到寓思想教育于民族教育之中,达到净化、美化心灵的目的,这样做既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能使他们具备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审美,继而能达到创造不一样的美的意义。

(一)在审美中进行歌鼟知识教育

湘西靖州苗族“歌鼟”不仅是一种优秀的民间歌唱艺术,对于靖州苗族来说,它还承载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区域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要素。作为一种在特殊地域和特殊人群中使用的民间歌种,其演唱技巧和技术的运用也具有地域性和特殊性,它与地方文化和谐共生,是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曾被贺绿汀、白诚仁和吴宗泽等音乐名家誉为“民族奇葩”“天籁之音”“深山珍宝”。靖州苗族“歌鼟”与地方文化和谐共生,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曲调种类多样,形式多变,比一般地域的民歌更系统,更完善,它的分类很细,几乎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形式填补了东方无人指挥多声部唱法的空白,其内容展现了苗族五千年的历史,展现了丰富的民族习俗和优秀的礼仪文化。

近几年来,靖州县委县政府以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和打造特色文化精品意识,加大对“歌鼟”的宣传力度,注重了大众化与民族化更好结合。此外,还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参加首届“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和“民歌中国”栏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学校教育也开始重視起来,设立部分学校为歌鼟传承校,又在慢慢建立起符合其成长的根基与土壤,传承老师们在努力的用自己的光热去影响着下一代的人。

(二)在审美中进行歌鼟思想品德教育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鼟的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独特的旋律及和声的音程关系上,是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它凝聚着苗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精粹,是深深刻在苗族同胞心中无法抹去的文化记忆,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苗族人民。毋庸置疑,“苗族歌鼟”丰富的内涵、浓郁的特色,可谓优秀的民族音乐瑰宝,苗族先民经过不断的漂泊和迁徙,定居于崇山峻岭之中的锹里以及周边苗区。苗民在开疆拓土、春种秋收、生存繁衍的同时,也在寻求作为支撑民族灵魂和精神的载体。大自然赋予三锹苗族同胞生活下来的勇气和决心,也赋予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趣,更赋予了他们创造生活的灵气和悟性,这种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是难能可贵的。歌鼟奇特之处,除了它与众不同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更包含有其具有崇高品质的精神内涵,要把这种思想品质贯穿在下一代人的学习与生活中,会赋予歌鼟更高的传承价值。

“歌鼟”是湘西南靖州苗族民胞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多声部歌曲,是民族艺术文化的瑰宝,在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中渗透美育进行传承,虽然现今看来稍显不足,但却是可践行的,它能更好的发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精神。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让苗族歌鼟绚丽绽放于世界文化百花园中!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罗春文.靖州苗族歌鼟的保护与传承[J].今日科苑,2010,(04).

猜你喜欢

美育传承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美育教师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