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民俗生态

2019-03-11孙广涛

艺术评鉴 2019年1期
关键词:皖北艺术特征民歌

孙广涛

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截然不同,各具特色。考察各个地方的民情风俗,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民歌,研究民歌,因为民歌是一个地区民风民俗的真实写照。本文通过民歌实例,阐述皖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民俗生态,以期能够掌握皖北民歌的特征,研究皖北地区的民风民俗,体会当地人的生命状态。

关键词:皖北   民歌   艺术特征   民俗生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016-03

民歌,在山间乡野、城郊部落中诞生,传唱的人群大多为普通劳动者,从民歌的艺术特征中,我们可以考察当地的民俗生态。皖北民歌,是诞生于安徽淮河以北的乡村城镇村落的民歌艺术,从皖北民歌的歌词、曲调中,我们可以研究当地的方言、饮食、种植、婚丧嫁娶等民俗。研究皖北民歌,进一步体会民歌的艺术魅力,从而传承与弘扬我国民间艺术传统,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经久不衰。

一、皖北民歌的艺术特征

(一)方言艺术特征

语言,承载着人类信息与思想的传递,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精神产物,因为每个地域的语言形态各具特征,所以会有方言这一概念,可以说,方言是语言的衍生与分支。民歌尤其具有方言的艺术特征,皖北民歌的演唱语言并不是普通话,而是“中原官话”。皖北民歌具有即兴创作的特点,直观地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与劳作状态。皖北民歌承载着当地劳动人们的喜、怒、哀、乐与生命态势,用“中原官话”将之表达出来,这也正是皖北民歌的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的体现。皖北民歌婉转悦耳,传唱出当地百姓的情感。“倚腔倚调”的方言演唱特色,更是显得朴素、稳重,而浑然天成,无论是在皖北民歌的歌词上,抑或是其音调上,都与“中原官话”融合为一体,充分体现当地的民生、民俗。如,花鼓灯歌《干哥哥送我回娘家》中的仰八叉、砍了、扳在、溜地,生动地彰显当地独特的方言魅力。皖北劳动人民在转瞬即逝的灵感、情感的激荡下,创制了民歌,采用方言作为其歌词的表达形式。而方言语种的歌曲,其发音、表义、语法、修辞,必然不同于普通话语,这无疑便形成了皖北民歌独特的曲风、曲调。因此,演唱好皖北民歌,我们需要尊重其方言特色,凸显其方言艺术特征,才可以完整地诠释其思想与情感。

(二)歌词艺术特征

皖北民歌的歌词犹如一则故事,是皖北人民现实生活的故事。从皖北民歌的演唱中,我们可以感受那里人民的质朴品行与阔达襟怀。那么,皖北民歌歌词有哪些艺术特征?第一,叙事抒情艺术特征。利用歌词的形式,许多皖北民歌着意描述一件事情,詮释一种生命状态,并抒发其中的喜怒哀愁。这些民歌,极富故事意味,情节曲折,抒发个人内心的感情,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极富艺术感染力,所以备受人们青睐。例如,《十二月苦叹》是一首经典的皖北民歌,以其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与委婉清丽的曲调而流传至今。还有《杨姑娘上吊》,叙事情节非常丰富,据统计,有500多句歌词,可以说,完整唱完此曲还得花好长时间。在皖北民歌中,有时候,抒情会独立存在,一首作品以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为主。抒情与叙事,在皖北民歌中,没有确切的界限,有的民歌叙事成分丰富,以抒情为辅;有的民歌偏向抒情,以叙事为辅。比如,《我不抵命下阴曹》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民歌,直接道出心里的哀痛之情。第二,序列性艺术特征。歌词呈现系列特性,也是皖北民歌的一个展现方式,这在《十二月苦叹》这首歌曲中就可看出来。这首歌曲展示从一月到十二月的民风民俗,歌词的形式是:一月……二月……三月……这种序列性的演唱形式,使得歌曲更加贴合生活实际,而且令歌曲更容易传唱。

(三)审美艺术特征

皖北民歌具有质朴感的审美艺术特征。由于以口头传唱的形式表达情感,贴合真实生活,因此,皖北民歌与其它中规中矩的创作不同,彰显的是随意性,正是这种随意性,使得皖北民歌散发着浓厚的质朴感。作曲者喜欢使用比兴、比喻、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增添了歌曲的艺术意蕴。皖北民歌将民间的生活情趣诠释出来,以简单、质朴的歌词与曲调唱出人民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如《溅了俺一身烂泥巴》,其曲调清新明丽、简洁、顺畅而明快,非常质朴无华,这首民歌歌词淋漓尽致地呈现生活的小情趣,虽然简单,但是却生动活泼,足以打动人心。不仅如此,皖北民歌还具有智趣美的艺术审美特征。皖北民歌,是人们在生活中突发灵感而即兴编制的,充分体现作曲者瑰丽的想象。在皖北民歌中,人们的感情表达是直接的,也非常大胆奔放,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硕果,充分体现一种智趣之美。如《对山歌》,以问答的形式直接传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问答模式的写照,其中,质朴的方言与真挚的情感,给予听者智趣美的享受。

二、皖北民歌的民俗生态

(一)种植与饮食的民俗生态

皖北民歌,是淮北平原人们生活的真实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自然少不了种植耕作,这在民歌中也充分地表现出来。皖北地区的地貌特征是山川与平野,这种地貌使得该地区降雨不足,土地水分较为不足,因此,人们比较常耕种的作物是旱作物,并以此制作作为主食——面食。例如,高粱、玉米、小麦等,是当地常见的耕作物,这就促使关于面食的歌曲大量创作与流传,如《五更小调》。不仅如此,在农作生产民俗生态方面,皖北民歌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反映时代背景的主题。1949年之后,淮北平原地区开始实施河网化水利工程建筑。水源的引入,使得粮食种类也有所丰富,水稻作物也在这时候出现在淮北平原地区,这时,许多皖北民歌高度赞颂了党的惠民政策,旱梁转水稻的颂曲传遍整个大街小巷。再如大跃进时期,皖北民歌这样传唱:“棉花生产大跃进,争取亩产五百七。”

在皖北地区,每逢过节,餐桌上总是会摆出一道特色菜肴——炸丸子。例如,《年关歌》这样传唱:“二十四,炸九子。”炸丸子,是皖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食物,其制作过程体现当地妇女的智慧,其制作材料的选择有:粉条、鸡蛋等,更是地方特色化。在淮北平原地区,有一种“馍”,逢年过节,家宴必不可少的食物。这种“馍”,其实就是蒸馒头,香软可口,是当地有名的美食。淮北平原地区有一个习俗,就是“送大馍”传统,这是逢年过节,晚辈孝敬长辈的一种方式。如《年关歌》:二十五,蒸馒头。饮白酒,是皖北劳动人民闲暇之余钟爱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格拉条之歌》就将这种朴素的生活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二)婚丧嫁娶的生态民俗

喜事与丧失的操办形式,可以充分反映出当地的民风民俗。皖北地区的婚丧嫁娶习俗历史悠久,其婚丧嫁娶行为尤其具有文化意蕴。皖北地区的人民非常注重结婚礼俗,一般人的婚礼操办特别讲究。对于皖北人民而言,婚礼是一项非常神圣而莊严的仪式,其中每一道环节,都象征着美好的祝愿,人们必需严格按照传统礼仪操办,不可逾越其规矩。因此,“合八字”“择吉日”“礼金”“敬茶”等,成为皖北婚嫁双方需要严格恪守的礼俗,反之,便会被视为不吉利。如今,虽然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先进,但是婚嫁双方依然会请算命先生根据两人的生辰八字择良日、合命里。经过算命先生的确认之后,婚嫁双方才可以举行迎亲仪式,婚嫁之日,人们会将花生、大枣一类的,有着“谐音双关”寓意的食物撒向新娘,祝愿新娘“早生贵子”。而此时,婚嫁司仪就会唱起民歌——《撒帐歌》。这首民歌在形式上是七字句,将吉利的话语寄予在具体的物象中,表达对新人的美好祝愿。还有《洞房歌》,生动而传神地描绘出洞房花烛夜时亲朋好友逗趣新人的画面。而《开脸哥》,是妯娌为新娘开脸时所唱的,象征着新娘人生的转变,希望新娘从此相夫教子。从许多皖北民歌中,我们可以考察当地的婚嫁民俗,可以看出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三、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截然不同,各具特色。考察各个地方的民情风俗,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民歌,研究民歌。从皖北民歌的方言艺术特征中,我们可以体验“倚腔倚调”的朴素、稳重与浑然天成;从皖北民歌歌词的审美艺术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地人质朴、阔达的品性;从皖北民歌的审美艺术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地人的智慧与才情。许多皖北民歌,也充分反映当地的种植、饮食、婚丧嫁娶习俗,从中可以看出皖北人的生活乐趣与生命状态。

参考文献:

[1]张婉侠.皖北民歌中的皖北民俗文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6):49-53.

[2]洪何苗.潘小平散文中的皖北生活记忆与文学书写[J].蚌埠学院学报,2016,5(03):185-187.

[3]陈哨兵.王安忆小说中的皖北民俗书写[J].蚌埠学院学报,2015,(04):177-180.

猜你喜欢

皖北艺术特征民歌
皖北地区老年女性健康管理状况调查报告
汉字也逗趣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新媒介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新问题及新途径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皖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与路线推广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