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缅跨境民族的音乐文化探析

2019-03-11路猛

艺术评鉴 2019年1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缅甸中国

路猛

摘要:中缅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历史悠久,伴随两国之间的交流,各种文化实现了融合和交流。在众多文化交流中,以民族音乐文化交流尤为突出,对双方国家的音乐文化发展,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论文以中缅跨境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为研究切入点,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中国   缅甸   民族   音乐文化   交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009-03

2013年底,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推进中国、东南亚、南亚、印度等地区的经济发展。缅甸作为我国的西南边陲门户,是“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重要枢纽。

一、中缅跨境交流和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

(一)中缅跨境民族

缅甸是东盟成员国,位于中南半岛的西部,与中国毗邻。两国之间拥有漫长的边境线,全长为2185公里,其中两国之间的边境线中有将近2000公里左右的边境线在我国的云南省。根据史料记载,两国之间拥有悠久的交流历史,早在公元94-120年的时候,缅甸境内的掸国就向汉朝派遣使臣,带着缅甸的犀牛、大象、珍宝等物品来到中国。而汉朝也相应地对缅甸进行封赠官衔、回赠金银等。日后,伴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中缅两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其中以两国之间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最为广泛。801年,镖国王子舒难陀来访中国,并带领了一个大型乐队进行歌舞表演,在该乐队中,拥有乐工35人,乐器22种,轰动了整个唐朝的长安城[1]。9-11世纪的时候,我国正值宋朝政权,缅甸的蒲甘王朝仍与宋朝之间保持经济和文化交流,缅甸的蒲甘王朝继续向其进献犀牛、大象、香物等,但在13世纪,两国之间为了争夺金齿地区,两国之间暴打了战争。16世纪中叶之后,两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中缅之间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直到1790年,两国之间才恢复了正常,缅甸王向中国清朝的乾隆皇帝请求赐封,并开关禁,两国之间再次恢复经济文化交流。1885年后,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缅甸逐渐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中缅关系演变为中国与英属殖民地缅甸之间的关系[2]。

(二)中缅跨境民族音乐文化产生

伴随着中缅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两国之间的音乐文化也得以交流和融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缅两国之间的音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为中缅两国都是水稻种植区域, 从新石器时代,云南的滇池就已经获得了水稻栽培技术,并以云南滇池为中心,开始向四周辐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稻谷文化”,音乐风俗也随之而出现。例如,缅甸瑞博、维勒等地区的大鼓调——“崩吉达”,就是缅甸的一种传统的民族音乐,这与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的“栽秧会”、彝族的“栽秧鼓”等存在极大的相似。这种音乐文化下,每年到了水稻插秧的时候,为了不断鼓动插秧者的劳动热情,人们就会利用大鼓唢呐等乐器进行演奏。从历史上来讲,缅甸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时候,每年到了插秧的季節,皇帝就会亲自到农村,去参加插秧仪式,并在大鼓乐队伴奏的时候,做一些象征性的插秧动作[3]。而我国的云南沅江白族在每年的“三月会”上,也有类似的活动。

不仅如此,与“稻谷文化”相适应的民族音乐活动中,两国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例如,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UC环闭上的“衣拉灰”和缅甸的伊洛瓦底江的“划船曲”;云南佤族和缅甸阿卡族的砍人祭谷神的歌舞活动;云南傣族和缅甸的“泼水节”歌舞活动等,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除此之外,中缅两国之间都深受佛教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两国之间的音乐文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例如,缅甸的庙会敬神的时候,要歌唱“神谷曲”,我国云南在求神拜佛的时候,也要唱类似的“求神歌”“拜佛调”等。同时,在音乐活动中,缅甸也与中国的云南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两国宗教活动所使用的乐器、洞经音乐中,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二、中缅跨境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

纵观两国的音乐文化交流历史,两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集中反映在三个时代,即:东汉时期、唐代中期、清代时期。

(一)东汉时期

根据相关的研究史料记载,早在东汉时期,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日益频繁。伴随着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的文化交流,两国之间的民族音乐文化也实现了相互的交流。永宁元年,缅甸的掸国派遣使者到汉朝进行朝贺,并向东汉王朝献乐人,此后,两国之间展开了密切的音乐文化交流。与此同时,东汉政府并在西南地区设立了永昌郡,与缅甸的掸国建立了隶属关系。就当时而言,缅甸掸国的音乐文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并且历史悠久,乐器工艺较为精湛,缅甸的音乐文化、乐器等深受我国人民的欢迎。对此,在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的《西京赋》中就进行了详细的记载[4]。

(二)唐代中期

伴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中缅两国之间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到唐朝的时候,缅甸期被称为“骠国”,其国王多次派遣遣唐使。同时,受到唐朝对外开放的外交和民族政策影响,两国之间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在这种背景下,骠国多次借献乐之名,来到中国。在802年,舒难陀访华师团再次抵达唐朝的长安城,并带来了骠国的音乐和舞蹈,本次演出中,骠国带来了8类22种乐器、12种乐曲、大量的舞者,并且舞者演奏水平较高,惊动了当时整个长安城。

(三)清代时期

11世纪中叶,缅甸建立了统一的蒲甘王朝,并将佛教确立为国教。为此,缅甸广建佛塔,并在建设的过程中,每建一层,就进行一次歌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缅甸的音乐文化发展。一直到清朝,缅甸王向中国清朝的乾隆皇帝请求赐封,并开关禁,开始了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同时,伴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缅甸的音乐文化也来到中国,并深受当时人们的喜欢,例如,清宫廷乐中的十三弦凤首箜篌就来源于缅甸。

三、中缅跨境民族音乐的影响

音乐文化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缅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越来越趋于一致性,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音乐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在中缅两国的音乐文化交流中,对两者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中缅两国的跨境民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中缅两国相邻,国界线较长,两国实则上是民族相通,山水相依,例如,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就发源于中国的西藏,中国怒江的下游就在缅甸地区。同时,中国德昂族、景颇族与缅甸的克钦族、德昂族、布朗族都属于同一民族,属于跨国而居的同一个民族,他们都是中缅两国相互有好、音乐民族文化交流的使者。其次,一些政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例如,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途经缅甸,为其带去了大量的中国音乐。同时,还有不少随去的士兵,留在当地,长期居住下去,成为当地的居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设置了永昌郡,并又修筑了博南道,同时随着西南丝绸之路开通,出现了一批缅甸华侨。在这一批华侨中, 不乏乐师、艺人等,他们对中缅两国之间的音乐和舞蹈的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清两个朝代,虽然中缅两国之间发生了一定的战争,但伴随战争的爆发,中国不少官兵流落到缅甸,并与缅甸人进行通婚、生息繁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国之间的音乐发展。最后,新中国成立之后,中缅两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友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上个世纪60年代,两国的总理互访,并分别在对方的郭金海中举办了“缅甸文化周”“中国电影周”,极大地促进了两国之间的音乐文化。进入到80年代之后,两国的文化部长互访活动更加频繁,音乐文化交流更频繁和深厚。新时代下,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政策,中缅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正在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5]。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缅两国之间山水相依、民族相通,两国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在音乐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促进了双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成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一带一路”的政策下,两国之间的民族音乐交流势必会呈现出一个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钟小勇,余继平.滇西中缅跨境之德昂族传统音乐述略[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8,(02).

[2]罗玲芝.关注中缅跨境民族音乐文化[J].戏剧之家,2018,(11).

[3]初步云.中缅“象脚鼓”乐器文化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4年.

[4]徐天祥.中缅“报佳音”音乐活动考察[J].民族艺术,2017,(06):162-168.

[5]王韻.唐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中缅经济文化交流[J].中华文化论坛,2016,(08):52-56.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缅甸中国
缅甸琥珀中首次发现虾类化石
缅甸希望20年内赶上新加坡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