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晚期浪漫派“死亡”主题音乐的表述与内涵

2019-03-11周芸

艺术评鉴 2019年1期
关键词:死亡音乐

周芸

摘要:晚期浪漫主义“死亡”主题音乐相较于前期展现出更多哲学思辨性,音乐对死亡内涵展开深入哲理化的思考。本文以三首运用末日经《愤怒的日子》(Dies Irae)曲调的作品,即圣桑《骷髅之舞》、马勒《第二交响曲》、拉赫玛尼诺夫《死亡岛》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同一个曲调、同一个主题在不同人手中表达方式,探寻作曲家对死亡的哲学思考以及晚期浪漫主义“死亡”主题音乐的内涵。

关键词:“死亡”音乐   愤怒的日子   晚期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003-03

19世纪末的西方音乐家们的创作深受当代哲学的影响,不约而同的在作品中用末日经《愤怒的日子》旋律强化“死亡”主题。例如:马勒《第二复活交响曲》《亡儿之歌》、圣桑《骷髅之舞》、理查德·施特劳斯《死与净化》、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等。由此,笔者展开讨论:为什么同一个曲调、主题在不同作品中的差距如此显著?这一已经被语义化的象征着“死亡”的主题音调背后又蕴藏了作曲家对死亡的何种思考?

一、前人研究现状

对于“死亡”主题的作品研究,已有一部分硕士论文研究。例如:朱连理《从马勒的交响作品看西方音乐中的“死亡”母题》①一文,通过对马勒的人物分析与交响乐创作技法分析,提炼总结出“死亡”母题在西方音乐中的成因、内涵的历史变迁以及艺术表现。

再如,李静思《死亡主题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以三部作品为例》②一文,通过解读威尔第、勃拉姆斯、李斯特三人“死亡”主题作品的表现手法,分析浪漫主义时期“死亡”主题音乐的独特特征与人文关怀。还有几篇涉及“死亡”主题的硕士论文,但相较而言,其核心内容基本以以上两篇表述为主,故不在此赘述。

除硕士论文外,也有一些期刊论文针对具体作品展开分析或归纳总结时代特征。本文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选取晚期浪漫主义为研究的时间范围,通过分析三首运用末日经《愤怒的日子》(Dies Irae)曲調作品的表达方式,尝试分析晚期浪漫主义“死亡”主题的内涵。

二、“死亡音调”的多种表达

笔者选择三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分析其表达方式,以下将展开具体分析。

(一)魔鬼戏谑式——圣桑《骷髅之舞》

圣桑严格来说不算是晚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但其《骷髅之舞》的作品中的死亡表现却预示了之后死亡主题内涵的转变。这首作品完成于1874年,圣桑在作品中部部分(173-205小节)使用了末日经《愤怒的日子》(Dies Irae)的曲调,具体使用情况如谱例1。

谱例1③:

圣桑用“死亡音调”描绘了死神在墓地里为一群骷髅拉小提琴的“派对”场景。从骷髅之舞的蓝本——法国诗人亨利· 扎里斯的诗看,“暗处闪忽着骷髅的白色身影,他们裹着宽大的寿衣狂奔乱跳,个个惊声尖叫”。《骷髅之舞》的故事是一个鬼神拟人化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魔鬼会和人一样舞蹈,在夜里狂奔,魔鬼在圣桑的笔下仿佛变得顽皮可爱了起来。“死亡”这个主题在《骷髅之舞》中变得幽默戏谑,死神敲着基石,骷髅跟着节拍起舞,这一场骷髅舞会,从深夜跳至黎明。

这样叙述魔鬼与死亡非常的不严肃,阴阳怪气的调子反而使得气氛变得轻松。《骷髅之舞》的题材不严格受限于民俗或任何社会或者道德信息,所以艺术家在演绎这一主题时更多是自己对这一主题的解读与思考。而圣桑用这种表现方式传递给我们一个讯息:“如果魔鬼做着与我们一样的事,开着和我们一样的玩笑,我们还会惧怕这样的死亡吗?”圣桑希望通过此表达出对于死神非神的“无神论”倾诉。

(二)压抑逼迫式——马勒《第二(复活)交响曲》

如果说圣桑的死神是戏谑顽皮的疯小孩式表达,那么马勒的死神则是压抑难耐的病态自身的化身。童年过分的不幸使他过早地产生了对死亡的敏感或所谓的“强迫意识”,而“死亡”与“欢乐”这对矛盾可以相安无事的安放于马勒的思想中,仿佛是马勒的两个人格。

《第二复活交响曲》创作于1894年。马勒曾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上说:“这部交响曲我要埋葬的是第一交响曲的主人公……而我的答案就在第五乐章。”第一乐章“死亡的胜利”,其中蕴含着对生存还是死亡的深层思考——“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要受苦:生活难道只是一个可怕的笑话?”④马勒在第五乐章给出了回答,人的死而复生。

马勒《第二交响曲》中“死亡音调”的运用具体体现在第一、第三和第五乐章,对此有硕士论文做出详细分析⑤,故此挑选出第五乐章中的一例说明,详见谱例2。

谱例2⑥:

马勒曾在给爱尔玛信中,对《第二交响曲》有一段具体的描述:“地动山摇,墓穴全部裂开,死神都站起身,漫山遍野地鱼贯加入行进之列。……哭声愈来愈高,直震天际——我们的感官弃我们而去;意识随着永恒圣灵之逼临而消殒。”

这段话体现了马勒运用“死亡音调”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在这里,“死亡音调”依旧是表现死神,但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死神不是人,他的力量所有人都不可抗拒,不论相信与否,人终将走向死亡。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来自死亡之美的诱惑,在他34岁完成《第二交响曲》的时候,就已经认定了死即生这样的意境。

(三)沉闷悲剧式——拉赫玛尼诺夫《死亡岛》

19 世纪末的俄罗斯正处在一个动荡的过渡时期。在面对动荡的社会、迷茫的前途以及破碎的家庭时,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常常表现出一种“悲剧性”气息。拉赫玛尼诺夫的大部分作品都运用了末日经《愤怒的日子》的主题,例如:《第一交响曲》、交响诗《死亡岛》、晚期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及绝笔之作《交响舞曲》⑦等。

交响诗《死亡岛》是拉赫旅居德累斯顿时期的作品。在看到瑞裔德籍象征主义画家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ocklin 1827-1901)极享盛名的一幅油画《死亡岛》(Die Toteninsel)后,拉赫感受到了来自死亡的冷峻、静穆,于是创作了交响诗《死亡岛》。

这首作品对于“死亡音调”的运用在描写海的弱音响中,由单簧管和大管在低音区阴郁地奏出《愤怒的日子》的主题,详见谱例3。

谱例3⑧:

拉赫玛尼诺夫在曲中反复运用“死亡音调”的旋律骨干音,表现出沉闷的气氛和压抑的痛苦,但压抑的苦闷和悲剧性的体验过后,更多的则是深邃的思索。在逐渐激烈的音调中,人们认识了死亡沉重而肃穆的美。正如同悲剧一般,悲剧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不是为了唤醒人们心中的痛苦,而是希望人们能更加正面、严肃的对待这些问题。拉赫玛尼诺夫希望带给听众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与对死神的敬畏,而是人对死亡的思考。

三、“人终将走向死亡”——死亡主题的内涵

19世纪的欧洲,正值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社会政权动荡、经济危机、人心惶惶。而在此时出现了这样一群“世纪病⑨”患者,他们孤独、忧郁,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他们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快乐的源泉,找不到生存的意义。

在这样的时代下,“死亡”这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在文学界、艺术界再一次掀起高潮热议。并且相较于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它有了新的内涵与新的表达。褪去“神性”关照的尼采高呼着“上帝死了”,被上帝照耀着的人们却身处绝望,无法得到救赎,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终将走向死亡”。现代后现代的死亡主题直指人本身,人的存在。

三位作曲家同用“死亡音调”,表達了不同的思考。圣桑用戏谑玩笑的口吻刻画了一个与我们一样的“活生生”的死神,他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了魔鬼与死亡,重新看待死亡。而马勒则在死神的压迫与紧逼中最终爆发、怒吼的发出“复活”的音调,引发我们由死而生的思考。拉赫玛尼诺夫则在死亡的静穆中走进“死亡”,焕发出死亡的悲剧之美,让我们郑重而严肃的思考与面对死亡。

晚期浪漫主义死亡主题音乐更加具有哲理性,在脱离“神性”庇佑下的人们如何真正救赎自己,成为了人们思索问题的关键。而人最无法拒绝的是直面死亡,在面向死亡时人们看到了死亡的对立面——人自身的存在。音乐就在对死亡内涵不断深入哲理化的思考中,叩问人存在于世的意义。

注释:

①朱连理:《从马勒的交响作品看西方音乐中的“死亡”母题》,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②李静思:《“死亡”主题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以三部作品为例》,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4年。

③谱例转引自尹婷:《圣·桑<骷髅之舞>音乐分析》,《艺术教育》,2016年第3期。

④闫威:《愤怒的日子及其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世俗流变》,沈阳:沈阳音乐学院,2015年,第22页。

⑤闫威:《愤怒的日子及其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世俗流变》,沈阳:沈阳音乐学院,2015年。

⑥谱例转引自闫威:《愤怒的日子及其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世俗流变》,沈阳:沈阳音乐学院,2015年。

⑦赵馨:《论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死亡”主题》,《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⑧谱例转引自高嵩:《拉赫玛尼诺夫交响诗“死亡岛”悲剧性探究》,《临沂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⑨“人有时会觉得头发倒竖。老百姓说那是死神从你头顶经过,但从我头顶经过的并不是死神。那是世纪病,或者这个姑娘本身就是世纪病。而正是她,脸色苍白,面带嘲讽,还带着那副沙哑的嗓子,走到酒馆尽头的我的面前坐下来。”——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参考文献:

[1]李秀军.西方音乐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2]赵馨.论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死亡”主题[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0,(03).

[3]李晶.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对死亡主题的艺术性表现[J].音乐创作,2013,(03).

[4]李秀军.国际国内对马勒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回顾[J].中国音乐,2001,(02).

[5]李晶.思索死亡的漫漫历程——从另一个视角认识西方音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04).

猜你喜欢

死亡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
青春电影中的“死亡”母题解读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