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文化认同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9-03-1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标度认同感权重

翁 佳 谷 俊

(1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 200093;2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上海 200093)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四大功能之一。习近平高度重视“以文化人”的问题,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以文化人”的新思想新论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内涵,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引领、教化、凝聚、规范、塑造和影响大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

1 研究背景

文化的建设情况和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可以通过个体对文化的认同程度来反映和体现。文化认同(cultrual identity)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一本专门从事中国研究的杂志说:“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the core crisis)是自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其中“identity crisis”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认同危机,认同及认同危机中最重要的即文化认同危机。[3]当前,大学校园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文化认同危机。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是大学存在价值和个性特征的体现,而文化认同感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

大学文化认同感,是指学生对大学校园环境、高校的学习生活、学生自身参与学校的各种学术活动和科研实践,以及大学生在与高校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产生对学校历史、文化传统、人文气息、科研成果的自豪感。同时,受到高校文化气息及管理制度的熏陶,使得学生对自己内在价值的判断和评估,从而产生对学校这一组织群体高度认同的一种归属感,并在行动上自觉维护学校的荣誉,即使离校后始终对学校的文化传统保持忠诚。[4]

学校文化认同感不仅是一种归属感、更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可、承认和感激。目前学者的研究分为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理论层面集中研究学校认同感的内涵,理论基础以及形成过程。实证层面主要是研究某一学校或者对学生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并做归因分析。[5]一般的实证研究,仅仅停留于基于调查问卷的数据调研与分析,对于大学文化认同感的评价研究缺少一种统一的、定量的评价方法,因而造成了衡量大学文化认同感的标准混乱不一,调查结果也千差万别,不具有参考价值。

本文以大学文化认同感为研究对象,采用网上特尔菲法、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且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上海市两所高校进行实际测评,以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指标体系的建立

大学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方面的要素组成,因此对大学文化的认同也应建立在对大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本研究基于这四个维度尝试构建和设计指标体系,并增加了两个新的维度。

大学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与外部载体,包括校园风貌、建筑景观等,具体到文化认同的客体,即为校徽校歌、楼名路名、人文景观等,这些都是学校的文化符号,一级指标设为“符号认同”;大学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与大学精神相适应的大学发展战略、管理政策、行为规范等的总合,对制度文化的认同即包含对大学章程、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的认同,一级指标设为“制度认同”;大学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大学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6]即包含对办学传统、校史校训、大学精神等的认同,一级指标设为“价值认同”;大学行为文化是指大学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和文化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精神风貌、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7]包含对校风学风、 师德师风、舆论氛围等的认同,一级指标设为“行为认同”;此外,笔者还认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对学生认同校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又增加了两个一级指标,即“情感认同”涵盖仪式庆典、朋辈教育和校友感召;还有“组织认同”涵盖党团活动、志愿服务、社团实践。指标体系构成如下:

图1 高校大学文化认同感评价指标体系架构

2.1 通过网上特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特尔菲法(Delphi method),是一种专家调查法,广泛应用于各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具体指标的确定过程。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应用工具不断增加,也为调查工作带来了便利。本研究采用网上特尔菲法进行专家调查,利用“问卷星”作为在线调查工具,设计在线专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其目的是通过调查,了解专家对于模型中各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认同度,以此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具体过程如下:

(1)选择专家。本研究选择了熟悉大学文化建设的各高校专家学者,包括党务干部和专业教师共10名。

(2)设计调查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第一轮调查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一级指标调查表,另一部分是二级指标调查表。在每个指标的评价选项中,笔者设定了 “不重要、不太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五个等级,对应的重要性赋值分别为1、2、3、4、5,专家要对每一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价。同时,为了确保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完整性,问卷允许专家添加自己认为重要的指标或给出其他参考意见。专家对每项指标的打分对应分值在5—1之间,系统会自动对每项指标各专家的打分情况进行统计,分别计算出该项指标打5分、4分、3分、2分和1分的专家人数比例。

(3)组织专家咨询。经过一轮调查后,专家的评价结果趋于稳定,没有提出修改或增加指标,就此确定了大学文化认同感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其中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8项。(见图1)

2.2 通过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大学文化认同感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纯地利用定性分析,很难对每个高校的文化认同感进行统一的评价和分析,因此,需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将最终结果以量化的方式体现出来,更易于各高校发现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故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将高校的文化认同评价结果以量化的方式予以转换,以增加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对比能力。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T.L.Sat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抉择方法。[8](P135)本文拟采用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来计算获得各项指标的权重,权重的计算过程全部采用JAVA程序实现。

使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而构造良好的判断矩阵,关键在于使用适合的标度体系来确定每个指标的两辆权重之比。标度是将人们的定性分析量化的重要方式。但是,不同的标度系统所构造的判断矩阵不仅一致性不同,由判断矩阵所得出的排序序值及顺序也不相同。在评价模型的构建中,一般采用的标度系统有“9/9-9/1”标度、“10/10-18/2”标度、“1-9”标度、指数标度等。其中指数标度an(n=0-8,a=1.316)是一个具有良好数学结构,其权值平均偏差、权值最大偏差和一致性指标较前几种标度体系相比均比较稳定,并且,经过前人的多次实践,与实际排序相符。因此,它的准确性、客观性更强,定量化程度更高。[9]

具体的处理过程有如下几个关键步骤:

(1)计算满分频度。在本文中,满分频度即该项指标打5分的专家人数比例,其值在0-1之间,以小数计算。满分频度值越大,说明对该指标打满分的专家越多,因而该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就越大。

(2)用指标标度构造判断矩阵。在应用指数标度时,为了在权重确定上完全使用客观数值,采用如下方面来计算判断矩阵元素aij的值:对各级指标或同一级指标下任意两个指标A、B,若指标A的满分频度为x,指标B的满分频度为y,则指标A相对于指标B的优劣程度为:

aij=a(x-y)(100/4)

以一级指标中的“价值认同”和“制度认同”的比较为例,计算步骤解释如下:

将总量定位100,按照1-5的标度,分为4个等分,每一个等分为100/4=25,以25作为绝对比较标度。因为价值认同满分频度为90%,计为90分;制度认同满分频度为70%,计为70分,那么,

an=1.316(90-70)/25=1.3160.8=1.245674

该值即为构成判断矩阵的标度。同理 ,可以计算出所有的判断矩阵。

(3)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在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即指标的权重时),采用方根法,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确立指标体系的权重。限于篇幅,具体的计算过程在此省略。

经过计算,得到评价模型的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和合成权重,见表1。

表1 高校大学文化认同感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构成及权重

2.3 高校大学文化认同感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在上述指标和权重确定的基础上,本研究建立了高校大学文化认同感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 其中,价值理念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来看,一级指标中“价值认同”权重最高的,也相对最为重要的;制度是文化理念的外在规范,提供刚柔并济的可持续的文化力量,因此在文化认同中是不可或缺的;包含大学的校风学风、师德师风、舆论氛围的行为认同也是文化认同中的一部分;情感认同是指个体在集体中获得的归属感、荣誉感,包括在仪式庆典、朋辈教育和校友感召教育过程中收获的内化力量;校徽校歌、楼名路名、人文景观等文化符号记录着大学发展历程中文化更迭与历史变迁,是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认同学校的文化符号代表着认同学校的文化形象;个体在集体中的通过党团活动、志愿服务、社团实践获得组织认同,是通过大学实践活动获得的文化认同。综上所述,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大学文化辐射范围,是相对完备的评价系统。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1]由此可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价值理念、制度规范、校风学风、和谐校园、管理育人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方面面,与本文从价值认同、制度认同、行为认同、情感认同、符号认同、组织认同等六个方面构建大学文化认同感评价指标体系是基本吻合的。所以,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科学的、合理的,符合时代发展的。

3 实证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所构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本文选取了两所上海市属重点高校进行实证分析,A校为理工科见长的高校,B校为文科见长的高校,用以上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与比较。首先,利用“问卷星”在线调查工具,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生成学生调查问卷;其次,为保证调研的客观性,在每所高校选取100名大学生填写调查问卷,调查对象覆盖本科生和研究生;再次,获取调研数据,调查问卷回收率100%;最后,处理调研数据结果,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高校大学文化认同感评价结果

A、B两校均为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A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B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从实证总体数据来看,B校对于大学文化认同感的每项一级指标的评分均高于A校,可见以文科见长的高校比以理工见长的高校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感知度、敏感度更高。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度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

在18个二级指标中,“楼名路名”的评价得分是唯一一个A校高于B校的指标。A校是一所百年学府,笔者在A校的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多年,学校虽为理工科见长的高校,但学校党委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舆论氛围的营造。2009年,学校启动校园道路和楼宇的命名工作;2010-2011年,学校四条主干道陆续命名,完成所有楼宇命名;2014年,学校重新命名了校内17条道路,自此学校的道路命名工作圆满完成,展示出学校独特历史文化底蕴;2018年,学校即将为校园里每栋历史文化建筑制作铭牌二维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效应,让建筑会说话,环境可育人。从实证数据来看,虽然主观上,学生的知识结构对文化认同度影响很大,但客观条件的创造与改变,是能明显推动和改善学生对大学文化的认同度的。

4 结论

大学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大学文化是围绕大学教育和学术活动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体系、知识符号、环境氛围的集合体,对大学师生和社会公众都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学校要把大学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坚持齐抓共管、持之以恒,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积极参与、工作协调推进、制度保障充分”的文化工作机制,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学校的文化建设水平。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文化认同度的提升更需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同仁们勤耕不辍,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标度认同感权重
权重望寡:如何化解低地位领导的补偿性辱虐管理行为?*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分数算子的Charef有理逼近与新颖标度方程的奇异性质
权重常思“浮名轻”
任意阶算子的有理逼近—奇异标度方程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权重涨个股跌 持有白马蓝筹
基于多维标度法的农产品价格分析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基于改进AHP的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权重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