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阅读兴趣

2019-03-07许淑琦

考试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拓展延伸

摘 要:古诗词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分析考情趋势,反思教学现状,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改变教学低效、解题低分的现状。

关键词:古诗鉴赏;拓展延伸;对比鉴赏;串联考点

一、 古诗词鉴赏阅读的意义和考情

诗歌鉴赏不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成了高考考查的重要范围。分析全国卷近年来的古诗鉴赏考情,发现出题形式更多样,考查知识面更广,答题表述灵活度高了,对考生的综合信息解读、审美鉴赏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现状与误区

古诗鉴赏题有了新样式和新要求,就意味着学生的解题有了新难点。无论是平时的统练习题,还是高考真题分析,古诗鉴赏得分率总是较低。教后反思,深感教学中基础课和复习课的断层和脱节,在教学环节上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漏洞:

一是高一和高二基础课中对教材授课往往以填鸭式灌输代替自觉理解鉴赏,重理性分析而轻直觉领悟,教学方式单一生硬,学生听课兴味索然,对老师授课的内容穿耳即过,少有能主动进入情境以领会主旨,以至于教材中的许多经典名篇未能達成古诗词阅读理解的标杆示范的导读。学生对古诗词阅读往往不知所云,无从下笔,读不懂诗句,看不清诗意,更谈不上鉴赏审美了。

二是高三复习课的考点复习又往往追求速成而忽视积累,重视应试而偏离课标,往往一味机械地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艺术手法,甚至抛给学生一些僵硬的答题套路。学生答题时未能解透诗意便急于套用艺术手法,有些同学甚至乱贴标签地答题。长期以来,学生的古诗词积累寡薄,理解单薄,赏析空洞。

三、 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兴趣的方法

细思量之,这种教学低效、解题低分的现状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尝试:

(一) 补充材料,拓展延伸以增强古诗词的故事性

讲解分析教材经典名篇,其实不能抛给学生既定的风格流派和情感主旨等定向理解,可在课前做足背景材料的补充说明,在课后总结时让学生做深一步地拓展延伸和讨论分析。例如,在教柳永的《雨霖铃》时,教师可以不急于去讲解柳永为什么是婉约派的词人,而是先阅读分析柳永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学生对那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兴致颇高,自然也就不会忘记这个倚红偎翠的才子词人,解读《雨霖铃》的离愁别绪也就水到渠成。善作背景材料的补充和名人轶事的穿插既能让学生对知名诗人的生平经历、主流风格有一定的了解,也能让学生对特定的时代特征有些许把握,这也是打下了知人论世的根基。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课后总结时的拓展延伸和讨论交流。例如,在上《采薇》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讨论:那个杨柳依依而昔往,雨雪霏霏而今归的征人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的伤悲究竟会是什么?学生的见解颇多,充分解读了征人的百感交集。有的说是《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人生迟暮、青春难再的感伤;有的说是《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战乱频仍、世事难料的凄清,有的说是《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慷慨奋战而又寂寞孤单的苍凉……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不同诗词间的联系分析,落实了诗歌情感主旨的几种可能性的分析。

(二) 对比鉴赏,创设情境以增强古诗词的趣味性

余映潮老师曾提出“课中设比,精细研读”的生动教学处理手法,这是一种对比思维。他指出“从思维的深度来讲,它(课中设比)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带动学生反复研读,增加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容传达多变的情感。可以说,古诗词的句意理解就是古文阅读能力的体现,但如果只是在古文与白话文之间对译诗歌,自然显得僵硬乏味。因此,在解读教材时,我们可以巧借多媒体,创设情境,对教材做比较赏析来落实诗意的理解、意象的分析、意境的把握。我们知道有不少流行歌曲将古诗词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整句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例如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就是对《诗经·蒹葭》的白话翻译,我们可借此来引导学生解读诗意。我们还可拿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来对比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而体味咏史怀古的各有千秋。善用对比赏析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参与思考,带动学生读诗的主动性。

(三) 融会贯通、串联考点以彰显古诗词的有效性

高三备考的复习课中,有用论和分数论似乎是功利化的,但却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古诗文阅读兴趣,更重要的应在于让学生看到古诗词用以提分的空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串联考点,融会贯通,明确古诗词阅读的有效性不仅在于古诗鉴赏题十一分的解答,它还潜藏在文言翻译中的特殊实词含义的翻译,成语正误的辨析,作文遣词造句的来源等方面。例如,梳理文言片段练习时,可以借辛弃疾《水龙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来讲解“倩”字的“央求、请人做事”的这一古有今无的冷僻义,借《氓》中“将子无怒”来讲解“将”字“愿;请求。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的含义。成语正误判断中,可以借《湘夫人》中“捐余袂兮江中”来提醒学生不要古义今解,把“细大不捐”望文生义。借辛弃疾《水龙吟》“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来引导学生关注成语典故出处,谨防望文生义。在作文教学中,也应常引导学生多化用古诗词名句来为自己的语言添彩,用古诗情理来为自己的论证服务。在不同考题考点中反复展现古诗词的功效和作用,这是激励学生重视古诗词阅读的有效途径,备考复习中的有用提分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学教学的重点。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朗诵摘抄,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有真切的领悟,学以致用,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2).

[2]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3).

作者简介:许淑琦,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拓展延伸
浅谈创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
浅析新时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试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设计
职校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传递正能量研究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实效性
创新让资源增值媒体为语文教学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