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2017-01-16吴卫洪
吴卫洪
摘要:近几年来,各个学校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我校的课改工作本着“两增两减一提高”的原则,自主构建了探索性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创设情境,设疑激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强化练习,应用提高——交流评价,拓展延伸。
关键词:自主合作;巩固提高;交流评价;拓展延伸
近几年来,各个学校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我校也不例外。我校的课改工作本着“两增两减一提高”的原则,扎实有效地进行着;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下面以小学数学科为例,谈谈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所取得的成果,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参与课堂教学各因素(教学的参与者、教学内容、训练方式)之间的组合形式和活动程序。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它应以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并充分体现教材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下面简单介绍三种最常用的创设情境方法,以供参考。
一是模拟生活情境法,即将生活情境在课堂中再现。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最常用的一种创设情境法。如,创设卖买东西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感知算理,学会计算。
二是游戏活动法。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出了两组计算题(一组为(25+75)X36 (136-36)X58 另一组为25X36+75X36 136X58-36X58)让孩子们分组竞赛,看谁争第一。让学生亲身经历只要掌握运算规律,计算起来轻松又愉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依赖于学生的模仿和记忆,它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的课堂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成为关键。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趣:一是充分运用语言的魅力。多表扬、多鼓励,努力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可以通过情境、笑话、谜语、故事、歌诀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促成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二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如:在教学“旋转”这一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旋转一物体形成美丽的图案,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然后再提出要求:沿着三角板边三角形在白纸上,再以三角板一个顶点为支点,旋转90度后再沿边画在纸上,再像这样操作两次,看看你有什么收获。这样一来,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三是再现学生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玩”中学。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要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是加强直观教学,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如在教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感悟算理。二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学会有条理的思维。①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不同年龄、不同智力基础、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更需要热心鼓励。②交给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需要经常性的培养,日积月累。在开始阶段可以让学生学着说,试着说,自己小声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逐步提高讲题说理的能力。
(三)注意提供参与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因此,教师要创造诱发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有层次性,让学习困难的孩子也有展现的机会,都想做、会做。在教学中,尽量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
三、强化练习,应用提高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因此,在设计练习作业时,一要体现趣味性、思考性、针对性、应用性原则;二要体现层次性,让不同的孩子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把作业设计成一个“自助餐”,改变了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数学能力。
A必做题
⒈星星餐: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
4×7=( ) 7×6=( )
口诀:( ) 口诀:( )
B选做题
太阳餐:想一想,能填几?
7×5+7=7×( ) 7×7-7=7×( )
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A类的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A类中的题目和B类的题目。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学有余力那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下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四、交流评价,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因而我和孩子们共同构建了“自主评价——互相评价——集体评价——老师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模式:
要求学生给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表现以及收获打分,将得分写在练习本的“自评”处;然后交小组内进行互相评价,由小组长将其平均分记录在个人练习本的《互评》处;接着由集体交流,达成共识,以弥补自主构建中的不足;最后将练习本上交老师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促使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好习惯,从而取得共同的进步。
最后,布置课外作业。课外作业尽量布置为开放性的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