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应做到“三性”
2019-03-05刘荣敏
◎刘荣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初中语文阅读课文包括古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这两类,现代文阅读占据了80%左右的比例。现代文阅读教学主要针对当代著名作者的文章展开品读分析,能够促使学生深化认知、丰富感悟,不仅引导学生要从中掌握语言知识,也要促进情感层面的升华。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把握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新视角,这样才能够深入探讨阅读技巧并展开更深层面的研究,使学生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更充分的体会到现代文阅读所具有的魅力。
一、确定“明实化”目标,突显教学的针对性
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前提就是要确定明实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立足于整体有效掌控整个教学过程,使所有的教学活动能够有序开展,从而保障高效化的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以下两个层面把握教学目标。
(一)基于文章共性,确立单元目标
目标是否合理会对整堂课的教学实效产生极其关键的影响。在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基于纵向梳理的方式,把握单元内文章的共性,由此设立单元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省时省力且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单元中所编排的课文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叙述性文章。《新闻两则》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也有记叙抗日战争时期故事的《芦花荡》,还有记叙反法西斯故事的《蜡烛》《亲爱的爸爸妈妈》及写作背景是英法联军的侵华战争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并且,这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也是这一主题的。对于叙事性文章而言,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很多层面,既具有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包括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所以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案进行了精心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首先要求学生谨记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并结合反复阅读对文本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事件的发展经过等形成清晰的认知,之后结合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文本内容展开比较和思考,基于有效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启迪智慧,提升阅读能力。
基于这一单元文章的共性,可以对单元总体目标进行如下设计:(1)仔细阅读能够从中自主发现问题,并展开更深层面的思考,一方面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展开细致分析,充分体会文本中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其语言特色;(2)针对其中人物描写以及事件的描述方法展开;(3)全面提升默读速度以及默读质量:(4)能够通过对单元文本的阅读了解历史规律:非正义的战争必败,只有坚定和平和发展,才能促进人类的发展,才能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这样,依托于单元内文章的共性确立单元总体目标,能更精准的把控教学流程,最大程度的避免盲目性和无效性,同时显著提升教学实效。
(二)基于学生学情,确立课时目标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基于学生的基本学情,对每一课的课时教学目标进行细化设计,以此引领初中生进行高效化阅读。
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如下设计:(1)知识与能力层面:①了解新闻的典型特征,能够就此展开简单分析;②体会语言精准凝练的典型特征,了解其铿锵有力的表达特色。(2)过程与方法层面:①由学生结合学案自主预习,课堂教学时重点讲解文本中的关键内容,同时辅助课堂练习;②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讨论法、问答法以及幻灯片演示法等。(3)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层面:首先是为了帮助学生丰富对国家历史的了解,体会到建国的艰难以及前辈的英勇奉献精神。具体教学流程如下:①背景介绍:可以辅助使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知,体会战争硝烟弥漫的场景以及悲壮的气势;②学生结合背景介绍从文本中发现相此对应的语言材料,如,“百万大军”、“横渡”“一千余华里”、“突破”等等,然后带领学生朗读文本,进一步体会到各路军队在实际作战时的具体情况;③着重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以及表达力度。
这样的目标设计及流程设计,能够充分激活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和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将对语言的感知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融合一体,既能够着重突出语文味,也能够突显目标的简单性和直接性,这样的教学过程必然可以显著减轻难度,还能够提升教学实效。
二、引导“品析性”赏读,突显教学的语用性
在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化的语用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品析性”赏读,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语用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引导品读文本语言
“品”的核心在于课文中的字、词、句。文本中所蕴含的主旨以及情感必须要通过反思品读才能够深入体会。初中语文教材所编排的每一篇文章都拥有着动人的词句以及精彩的片段,在带领学生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应紧扣文本精华,特别是其中具有特色的词句以及段落,并对其进行批注,这既能让他们养成圈点批注的良好习惯,也能让他们聚焦文本的典型特色之处,感受其在表达中心思想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这一良好习惯养成能够使学生更充分地体会文章所具有的语言美以及内容美等,还能够了解作者的价值观,感受其情感倾向。
例如,在教学《春》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品味文章中和春天相关的描绘,体会其中的语言特色,着重分析这些句子和段落,体会其中所描写的是春天怎样的景色,学生在针对这些词句段落展开仔细品的过程中,能够对文字描写进行提炼“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人迎春”,进而成功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致中。这一篇文章中有很多句子都能够展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语言既朴实又具有典型的特色,学生在对其进行反复品读的过程,能够充分感受并习得这一表达特色,感受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深厚造诣,既有利于提升鉴赏水平,也能够促进自身习作能力的提升。
(二)引导分析文本结构
“析”主要以文章结构作为主要对象,通过对结构而展开的分析,能够立足于宏观的视角掌握整篇文本。所谓分析结构,就是了解文本在段落方面的安排,充分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借鉴其写作技巧。文本主要构篇方式包括对照式、并列式以及总分式等等。文本开头大都会选择抒发情感或者环境切入的方式,特别是开门见山,简单直接而且有效;结尾的主要写作手法包括意外结局、首位呼应以及启发联想等等。通过对文本的结构展开分析,能够使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整体特色以及独具个性之处,既能够提升驾驭文章的能力,也有助于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以《济南的冬天》为例,这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典型的并列式结构,整篇文本包含两大构成板块,第一部分,所描绘的是其“温情”这一特征;第二部分主要描绘的就是济南的山水。文章在开篇时所选择的是环境切入的方式,依托于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在结尾处主要利用的是启发联想,这样读者在完成阅读之后,还能够拥有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进而提升对祖国的浓厚热爱之情。通过对篇章结构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谋篇布局,也能够就此提升个人习作能力。
三、引领“拓展性”阅读,突显教学的延伸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目标中强调,学生应当能够自主制定阅读计划,能够就各种类型的读物展开广泛阅读。同时还明确了阅读量以及每年应当完成的阅读作品。实际上很多阅读仍流于形式,这也就意味着即使经历了三年的阅读,学生的阅读量仍远远不够,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能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阅读作品。针对这一现状,在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阅读书目进行挑选,并结合相应的指导及时跟进学生的阅读情况以及完成情况,以此突显教学的延伸性。
(一)基于学段课文特点,把握阅读书目“准度”
以七年级为例,这一学段课内阅读更偏向于记叙类作品,那么本学段所需要挑选的书目就应当以此为主,还要结合对名著的阅读要求以及教材中对相关作者作品的呈现。如,在七年级上册中有海伦凯勒以及冰心等作者的作品,那么,课外读物中就应当辅助相同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也可以提供与此相类似的其他作者的作品,如泰戈尔的《新月集》以及余华的《活着》等等,这样就能够成功的将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
教师每学期都应当为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书目,而且要组织学生有计划的阅读,同时还要注意的是书目中所涉及的读物以及阅读难度应当是逐步提升,阅读的类型也需要不断丰富,按照这样的计划,坚持三年级阅读效果必然非常显著。
(二)引导撰写读书笔记,推进课外阅读“深度”
对于初中生而言,能否将课外阅读落于实处,还需要教师想方设法跟进具体的阅读情况,布置读书笔记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举措。所谓读书笔记,并不是对整部阅读作品,而是对完成阅读的部分,读完一部分就写下一部分的阅读体会。
引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时,要包括以下几个板块:“摘抄”这一板块帮助学生将其中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有助于积累语言;“精彩内容回顾”着重锻炼的是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和提炼能力;“我的质疑与思考”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质疑问难的能力,同时也包括释疑解疑的能力;“我的阅读感悟”着重考察的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其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的提升。针对读书笔记的佳作,可以选择粘贴的方式,或者也可以呈现于班级社交软件中,既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读写结合的良好平台,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有效激励,使学生爱上阅读、爱上写作。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把握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语用性和延伸性十分重要,这样才能让他们的现代文阅读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