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文本,初中生课文解读的基本方式
2019-03-05唐晓玲
◎唐晓玲
语文教学中常常想寻找一个字或词,来概括自己对文本解读的基本认识。当然,这个认识是建立在学生为本的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后来发现,当从繁华转向朴素时,一个“啃”字,足以概括几乎所有学生对文本及其解读的一种方式。“啃”是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形容词,它在学生思维当中有着非常形象的表象,譬如啃一个桃子,因而可以让学生迅速认识到啃文本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正如有人所说,“语文课就是读书的课,安安静静地读书,把语言文字啃到心底,就是最好的教学”[1]。那么,以啃字建构对文本解读的认识,其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呢?本文试以《一棵小桃树》为例进行阐释。
一、啃皮,初读文本的意向
一个美味的桃子洗净,常常是带皮啃的,削皮常显无趣。正如拿到一则优秀的文本,哪里顾得上先解决字词问题,先读起来再说,遇到生字词再想办法,这是阅读的规律,更加是由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的。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有贾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树》一文,笔者发现学生遇到此文时,常常是有种迫不及待的感觉,学生既然有了这样的愿景,那就带着学生先去啃文本之皮吧。限于篇幅,仅撷一二片段阐述。
读文章开篇“我常想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却没写出一个字来。只是自个儿忏悔,又自个儿安慰……”,不少学生读开篇时就心有戚戚焉,因为他们也是写作困难者。在学生一露这个想法时,笔者就“追打”:“你以为大家贾平凹真是写作困难者吗?一棵小桃树在他心中有着怎样的演变,不细读是品味不出滴——”,拉长了“嘀——”音,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于是文本解读继续,一路读过“(我)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里”“拱出一点嫩绿儿”“长得很委屈,是弯弯头……瘦瘦的,黄黄的”“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个俗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于是一个桃树的形象便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严格来说,这个由文字中读出来的形象更是一种意向,它没有真实的桃树那么具体,有枝有干,但却是另一个意向,一个建立在作者和读者(学生)心中的瘦、弱、倔强(这些词均来自于学生)的形象。
这一形象的获取,并非教师刻意引导的产物,而是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构建出来的。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没有了教师着力甚至是刻意引导的读,只有学生基于直觉需要的读,这类似于当下流行的素读,但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素读,只可认为是素读的最初的环节。这个时候学生面对文本确实像啃着桃子的第一口皮一样,虽有肉,但更多的感受到的却是皮的味道。但虽然是皮的味道,却是学生内心期待甚至有点迫不及待的味道,或许苦涩,但学生一定是喜欢的。
显然,初读文本是为了建构一种意向,即对文本架构、意思形成一个初步认识。有了意向作为基础,文本内涵的建构则可自然进行,于是文本解读也就像吃桃子时的啃肉一样了。
二、啃肉,精读文本的意蕴
吃桃子终归是要品尝果肉的味道的。学生啃文本的时候,通常有两个过程,一是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进行阅读,如有人指出,“新版教材自读课文在呈现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旁批的处理,这些旁批对学生自读课文提供了支架”[2]。笔者在教学中也利用这一支架作用,但同时并不忽视学生读的要求,诚如文章开头引用所说,要把语言文字啃到心底。于是文本解读就进入了嚼下果肉,慢慢咀嚼的阶段。
应当说啃文本进入啃肉的阶段,是离不开初中学生已有的分析、归纳、联想能力的支撑的。很多学生都知道本文是托物言志之文,那作者是要言什么志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啃出了文本中的另一些表述:唉,往日我多么傲慢,多么矜持,原来也是个孱头;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可是总嫌我的小桃树没有那“灼灼其华”的盛况;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超越了对桃树意向的建构,当学生将文本解读的目光由物转向人,即转向作者的时候,他们从文字中啃出了另一种意蕴,这些意蕴是带着问题表达出来的:通读文章,为什么我们读到的是作者对小桃树的一种“凄惨”的描述?是作者内心有什么不快甚至是痛苦吗?小桃树的生存环境如此艰辛,是不是在暗示着人们的生活也是艰辛的?作者在如此艰辛的生活中,仍然看到了小桃树枝头的那个顽强的欲绽的花苞,这是不是我们应当坚守的一种人生态度?
夹杂在许多问题中,以上几个问题被我提取出来。在我的课堂上,我一直认为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尤其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思维的产物,就是文本解读的一部分。当这些问题成为学生思考的对象时,但这些问题成为学生探究的动力时,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便进入了品尝桃肉的阶段。具体表现为学生在面对文本时,能够超越文本表面的含义,能够在自身想像力、推理力的作用下,对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内涵进行发掘,这样也就表现出了文本解读的深刻性。正如啃桃子,有时候我们享受的是啃的那一瞬间桃汁满口,至于其香,是其后才体会到的。
三、啃核,感悟文本的它意
没有相应的认知基础,文本解读是建构不出任何意义的,在学生啃文本的过程中,更多的应向学生的生活走近,向学生的认知走近,这样更容易引发学生共鸣,从而彰显出文本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彰显,有时候是需要学生深耕文本的,即使阅读起来不那么顺利,也要咬着牙读下去。其实,真正解读文本到了意蕴深处,常常也是欲罢不能的,如同吃那颗桃子,外面的果肉没了,总想再啃啃核上的那点残留,虽然有些酸涩,但不影响啃的乐趣。
《一棵小桃树》读至深处,偶有学生追问:作者为什么以如此笔调写这样的一篇文章。从作者角度讲,自有其深意,但笔者以为,学生对本文的阅读不一定要非要向那个虐杀一切的年代走近,因为他们没有那样的认知基础。而他们能够构建出的,就是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中表现出的身处磨难当中当自强不息认识,是一个人即使百折也应当不挠进而追求幸福和美好理想的认识……这种意义照耀在当下的学生身上,依然可以绽放出人性的光辉。
用啃核来比喻文本解读到最后的情形,其实是非常恰当的。这是因为真正有兴趣啃核的学生,一定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意犹未尽,又或者是思维犹如奔驰的骏马,一下子停不下来。其迫切需要在进一步的解读当中,获取内心更加需要的东西,又或者是超越别人的理解继续获得认识,以形成课文解读中的一种心理优势。这些心理都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的,而如此形成的文本解读动力,显然也可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走向深刻的重要驱动力量。
一言以蔽之,初中生解读文本,可以以“啃”这种最朴素的方式,让学生在啃皮、啃肉、啃核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含义,感受文本解读的乐趣,进而去咀嚼出文本最深刻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