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意象

2019-03-05闫敬一邹志远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狂人日记封建礼教狂人

闫敬一 邹志远

谈《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意象

闫敬一邹志远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2)

《狂人日记》在“狂人”的视角下,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一个可怕的社会。探究“吃人”意象的内涵无疑对理解鲁迅《呐喊》的意义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国民启蒙精神有着重要的帮助。

狂人日记;意象;封建礼教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短篇日记体小说,表面看来,是荒诞不经的狂人神经质的精神幻想.但在荒诞不经的背后,却是对民族心态的深层挖掘和深刻反思。狂人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吃人的世界,所有的人在互相吞食,所有的人都要吃他,狂人尝试反抗,直至发现他也是吃人者中的一员。正如鲁迅在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作品所揭露的“吃人”文化的核心正是对封建家族制度及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批判。

一、生物学意义的吃人——人与兽的同构

在“狂人”的眼里,人与兽是没有分别的,人和“赵家的狗”都已经接洽,要吃“狂人”的肉。

1.为生存而吃人——易子而食

在第八篇中,狂人借年轻人之口点出了“吃人”的时候——到了荒年,就会吃人。因为战争或者歉收导致粮食短缺,百姓买不起粮食,那便只能进行儿女互换。从理论上讲,卖儿女换食物时,儿女仍是儿女。但用儿女换来的孩子,就不再是“人”,而是“食物”。这样的话,就可以直接杀死并食用,而没有心理负担。孩子们作为个体的权利和生存的权利被剥夺了,而只是家长为求得生存而进行互换的食物。鲁迅在这里揭露了民族面对绝境的本质——人与动物没有区别,在荒年中吃同类以求生存。

2.为获得健康而吃人——为了治病

在《本草纲目》中曾经提到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以人肉医治痨的记载,李时珍表示了异议,这里说李时珍的书“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当是“狂人”的“记中语误”,但用馒头蘸血舐却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人们为了获得健康,人云亦云的传说出一段“馒头蘸血舐治痨病”的故事来,人们毫不顾忌对死者的尊敬、对死者家属的同情,而是把死去的同胞当作一味药引来治病。为了自己的存活,人们是蔑视人性的,是在满口“仁义礼智”下最虚伪的人。

3.为把人肉体残害或消灭——刑罚屠杀

狼子村的大恶人被打死后,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胆;“大哥”也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对于“坏人”,自然也是应该“食肉寝皮”的。于是从易牙的儿子吃到徐锡麟再到狼子村的大恶人,“吃人”的历史一脉相承。只要有一个合理的“名目”,就会得到大家普遍的认同。这种“吃人” 实际上是在模糊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的界限,对人的生命没有起码的敬畏,践踏着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通过吃掉敌人身上的一部分来表示对敌人的泄愤与战胜。这种野蛮的行径和畸形的满足感是对中华所谓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无情讽刺,这一习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

二、文化意义的吃人——矛盾的“吃人”者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很好地概括了中国最普遍的“吃人”心态。狮子似的凶心是指人们在口中讲道理的时候,不仅嘴边涂抹着人油,心里也充满着吃人的意思。兔子的怯弱是指人们是胆小怕事的,直接杀人,他们是不敢的,怕招来祸患。狐狸的狡猾是指人们编制网络,逼人自戕,这样可以名正言顺的吃人——中国人正是处于想吃人与怕被吃的普遍病态中。

1.忠于礼教而“被吃”

在狂人日记的第八篇里,一个“年纪二十左右”的年轻人,面对“狂人”的诘问,把“从来如此”作为“吃人”的正当理由,在无法掩饰“吃人”真相时,却说“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这种“从来如此”的从“历史传统”寻找“吃人”做法的合理性和“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的话语霸权,其实是用封建礼教一元化的意识形态统一大家的思想,普遍消灭个人独立的思想的典型体现,这样中国人自然失去思考能力和理性精神,只知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只知人云亦云的追随“祖宗之法”,形成集体无意识,从未想过这些做法的合理性,愚昧无知,毫无思辨精神,看似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实则蛮不讲理。

2.借封建礼教而“吃人”

在第十一篇里,“狂人”描述了他妹子“被吃”的惨状。健忘了“被吃”痛苦的中国人,尽管他们也饱经苦难,被官府欺压,被地主盘剥,但面对更弱小者却毫无同情心,即便同胞的“大哥”“母亲”,也照样“吃”妹妹女儿的“肉”,乡情、友情、亲情统统被“吃掉”了。正如愚忠愚孝——父母吃孩子身上的一片肉以示子孝、易牙烹子而食……这也是为什么正常的人无法质疑“吃人”哲学而只能是由精神病患者“狂人”看出来,因为在一个民族普遍病态心理下集体失常,远不如精神病患者来的清醒。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在于消灭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感情,用所谓的“忠”“孝”将人的感情模式化,使中国人失去对同类的基本同情以及最基本的是非判断力,甚至只能在别人的痛苦中寻找快乐,变得愚昧健忘,麻木不仁,这也是我们民族苦难的根源。

三、哲学意义上的吃人——“吃”与“被吃”的绝望循环

1.进化论与原罪观的冲突

虽然在当时的鲁迅看来,中华民族尚是“食人”的野蛮民族,但鲁迅明白,人类文明毕竟是在不断进步的,按照进化论的观点,终究有一天中华民族会不再食人的,食人的人终究要灭绝。可是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有不吃人的人,怎样才能进化为不吃人的民族,鲁迅看不到希望,相反,他充满了绝望。在基督教的“原罪观”中,吃人的履历一脉相承,难以见到不吃人的人。这样,狂人劝说大哥不要吃人的劝诫便成了“绝望的劝诫”,从生下来就带着“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原罪,脱离“吃与被吃”的绝望循环,从而变成不吃人的人?鲁迅在这里没有看到出路,他不知道我们民族的出路在哪里,他只能进行“救救孩子”的绝望呐喊。

2.自嘲式的“不吃”终成“吃人”

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下,“新”就是好。这就是“五四”的现代性和主流意识形态。在这种自鲁迅开始便形成了的假定“新比旧好”“西比中好”“城比乡好”的思想潮流下,无疑对中国凝固太久了的传统社会形态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因为鲁迅的确相信希望在青年,鲁迅觉得他自己是“吃过人”的,他自己的生活状态也并不是全新的。他一方面活在呼吁“救救孩子”对未来社会理想的憧憬中,一方面,却又清醒地看到孩子是很难拯救的。这在他的小序中便可以看到:“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唯一看破封建礼教吃人的人,最后投降了。他病好后又去做官“候补”了,他承认自己是“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这个悲观的结局在《狂人日记》开篇就用文言交代了,除了在技术上让习惯文言的读者有一个过渡外,更深的意思是预先交代失败的结果,给我们打上一剂预防针。尽管狂人的发现振聋发聩,非常彻底,但是最后仍不免“泯然众人矣”,个人终究免不了要堙灭于集体,这也是鲁迅所深深怀疑的——自己所做的事情,究竟有没有效。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吃人”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从生物学意义、文化意义以及哲学意义三方面构成的“吃人”意象不仅对于理解《狂人日记》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理解鲁迅《呐喊》以及大声疾呼的国民性启蒙有着重要的意义。

[1]鲁迅.鲁迅全集·小说·狂人日记[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余连祥.论吃人意象的象征意义——鲁迅《狂人日记》新解[J].浙江学刊, 2001(5).

[4]许子东.许子东现代文学课[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8.

2019—02—20

I207.4

A

1673-4564(2019)02-0010-03

猜你喜欢

狂人日记封建礼教狂人
蜕变与抉择:成长小说视野里的《狂人日记》
周豫才著 “狂人”的那一晚
《狂人日记》的深层意蕴论析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李书福 从“狂人”到“网红”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游戏狂人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