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思考和研究

2019-03-04戴丽兰

现代农业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职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戴丽兰

【摘   要】 现阶段,各大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职责,为了能够在各专业课程中凸显出协同育人的功能性。高校需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高校各专业的具体特征和以学生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发掘出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从而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以充分发挥出思政教育在各专业课程中的渗透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高职课程;协同育人

Thinking and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idea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ai Lilan

(Chang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213164)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each big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in order to be able to highlight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various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functionality, need to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goal, an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each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needs of students, excavated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to make a perfect cooperative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feedback mechanism,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osmosi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dministration; vocational courses; cooperative education

1  从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的发展路径

以往,高校思想教育都是通过专门的思政教师进行思政课程的讲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特别是多元化思想价值观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偏差。基于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在传统的思政课程中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就显得尤为困难。因此,高校思政教師想要在这种多元化的思潮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则需要更多渠道的支持和协作。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想要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当下大学生职业发展、心理需求等,则需要其他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相互协同,以保证各类课程做好协同育人的教学职责。

2  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教学现状分析

2.1  思政课程教学时间有限

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课程设计不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单一、课程时间较短、课程教学定位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高校学生对于思政课程教学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同时,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主要是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构成,高校思政教师想要实现全方位的育人功能,很难在有限的课程和时间内提升教学的效率。

2.2  思政资源的浪费

高校各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中隐藏着许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于在往常的课程教学中,高校教师只是针对专业知识进行讲授,缺乏立德树人的思想教学目标。同时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的不重视,使得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不能完全的显露和深入的挖掘和应用,从而造成了思政资源的大量浪费。

2.3  沟通较少

思政教育包含的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思政教育知识时需要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沟通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究其原因高校思政教学中思政课程教育很少与其他课程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知识的讨论,这就使得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协同一致思想和信念,使得有些教师只是根据自身的观点进行讲授,其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长此以往,增加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客课程的困惑感和迷茫感。

3  高职院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探讨

3.1  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重要渠道,是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平台,并承担着培养高校学生道德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重大责任。可见,思政课程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整合,从而发挥出思政教育的功能性。一方面,根据高校不同的专业、专业内容、专业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如: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以解决思政课程教学单一的情况,丰富了思想课程的内容,为思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突破点。

3.2  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到: 党的十大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了突出的位置,确定了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从而将思想政治理论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思政教育课程具有显性的育人功能,而高校其他课程中蕴藏着更加丰富的隱性思政教育资源。因此,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其他专业课程的文化和思政价值,以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载体,从而使这些文化和价值中所包含的知识渗透出理想和信念等方面的精神。并在高校各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出课程思政的功能性。例如:医学课程中有许多救死扶伤、大无畏奉献精神和专业的职业素养等,这些都能作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又如:通识课程中有许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同时还传播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等,这就为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教学载体。

3.3  加强与各专业教师的沟通

高职院校的课程主要是由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构成。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由于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使得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与思政课程教师的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政治意识和传播德育的能力较差。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机制,让各类专业课程教师通过协同学习,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学的能力。首先,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找出课程中存在的思政教学知识,并发表自身的见解和看法;其次,对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教师积极性思政培训,提高自身的使命感和立德树人的职责,以充实各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最后,通过双方之间的组织学习,让专业课程教师和通识课程教师发表自身的见解,对存在的思政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和研究,以全面提升自身的思政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周亦文.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机制     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2):15-17.

[2] 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84-87.

[3]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     论教育,2018(11):57-61.

猜你喜欢

高职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途径分析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高职选修课《演讲与口才》训练策略与原则探析
慕课对于高职课程教育形态的创新与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