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川之水·济水释(一)
——自然地理之怀川(续六)

2019-03-04娄扎根

焦作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济源山海经西北

娄扎根 和 村

(1.焦作大学人文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2.沁阳市覃怀文化研究所,河南 沁阳 454550)

《汉书·地理志》载,济水“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

古代帝王祭祀的名山与大川,指的就是五岳和四渎。

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

唐太宗曾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许敬宗说: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

一脉济水,三隐三现,虽然细微,却能独流入海,那种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神秘自然力,就是它始终位列四渎的最主要原因。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守敬按:《前汉志》,河东郡垣县,《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真定国真定县下云,故东垣。《寰宇记》引《十三州志》,河东有垣,此加东,然则前汉河东郡之单称垣,无可疑者。《续汉志》亦单作垣。刘《注》引《博物记》,山在东,状如垣。即此,疑《续志》本作东垣。《说文》,沇出河东东垣王屋山。郑注《职方》,荥,兖水也,出东垣。是《后汉》河东郡,当作东垣,亦无可疑者。《三国志·杜畿传》,白骑攻东垣。《左传·襄元年》杜《注》,河东东垣县有壶邱。郭璞《山海经·注》王屋山,今在河东东垣县北。是魏、晋亦作东垣县,亦无可疑者。而《晋志》河东郡垣县无东字,其为脱误,不待辨也。《水经》作于三国时人,则当作东垣)。

《山海经》曰:王屋之山(朱脱此四字,全、赵、戴增。会贞按:《地形志》,苌平有王屋山。《括地志》,在王屋县北十里。《元和志》,在县北十五里,周回一百三十里,高三十里。《一统志》,在今垣曲县东北一百里,与阳城县及济源县接界)。联水出焉 (《山海经》联作氵联),西北流注于秦泽。(朱《笺》曰:《山海经》作泰泽。全、赵、戴改泰。守敬按:《北次三经》文。毕沅曰,泰泽当即荥泽。其说似是。但荥泽在王屋之东南,与《山海经》称水西北注泽不合。《括地志》,沇水出王屋山顶崖下,石泉停而不流,其深不测。疑即《山海经》所谓泰泽)。郭景纯云:联、沇声相近 (朱 《笺》曰:郭《注》,氵联音辇。《史记·夏纪》兖州作沇州,沇当读如兖,故声相近),即沇水也(赵据《山海经·注》改作沇即济也)。潜行地下,至共山南(会贞按:《怀庆府志》,山在今济源县北十三里),复出于东丘,(会贞按:《海内东经》,济水出共山南东丘。胡渭曰,伏流九十里复见于东丘),今原城(城详下)东北有东丘城。孔安国《书传》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春秋说题辞》曰:济,齐也;齐,度也,贞也(朱贞作员,《笺》曰:一作贞。戴、赵改)。《风俗通》(《山泽》)曰:济出常山房子县(守敬按:《续汉志》房子,属常山郡。《正定府志》,在今高邑县西南十五里)。赞皇山(守敬按:《正定府志》,在今赞皇县西南二十里),庙在东郡临邑县(济水祠详本篇下卷)。济者,齐也(朱无者齐也三字。全、赵同。戴增。守敬按:《御览》六十一引《风俗通》,有此三字),齐其度量也。余按二济同名,所出不同,乡流亦别(朱作乡源,戴改原。守敬按:源为流字之误。所谓乡者,指赞皇山、王屋山言也,所谓流者,指入泜、入海言也。今订),斯乃应氏之非矣(赵氏按:《汉志》引《禹贡》作泲,又常山郡房子县赞皇山,石济水所出。《说文》云,泲,沇也,东入海。又云,济水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泜。汉人学有师承,孟坚《地志》、叔重《说文》尤精覈谨严,千古取证。应仲瑗始误以出常山之济,为四渎之济,善长非之,是矣。而犹云二济同名,未免骑墙之见也。徐锴《说文系传通释》云,《汉书》房子县赞皇山,济水所出,东至廮陶入泜,此非四渎之济。四渎之济,古皆作泲,今人多乱之。又云,泲水今多作济,故与常山济水相乱,此则四渎之泲。楚金辨泲、济二字,可谓了了,足以证明孟坚,而羽翼叔重。然不云常山石济,而单云常山济水,犹有所蔽。乃吴澄《书纂言》云,《导水章》所叙冀州之济,兖州之济,实一水也。济、泲二字通用。《说文》因二字而以北济、南济为二水,非也。今《说文》具在,何尝有南济、北济之分,且全不考水道之源委,果于自信,轻毁古义,厚诬前哲如此。徐坚《初学记》云,二济既南北异岸,相去亦逾千里。渠虽习尚词章,尚能别白,不似草庐解经,反致淆乱也。守敬按:泲、济分别,《汉志》《说文》尚矣。然秦、汉以来,故书雅记,四渎之泲惟《毛诗》《泉水》《周礼》《职方》作泲不误。他如《禹贡》、《左传》[僖三年·庄三十年]、《公羊》[隐五年]、《国语》《吴语》《国策》[《燕策》·《齐策》]、《孟子·》《山海经》[《海内东经》]、《尔雅》《淮南》[《地形训》]、《史记》[《夏本纪》], 杨雄 《九州箴》《汉官解诂》[兖卫济河]《后汉书》[《王景传》]等书,及郦氏所引《纬书》,无不以泲作济者。又古币有济阴,汉碑《武氏石厥铭》《鲁峻碑阴》有济阴,《礼器碑》侧有济国,《孔宙碑》阴有济南、《杨叔恭残碑》有济北,唐碑有《济渎庙记》,是金石文字,亦并作济。故《水经》仍以济水标目,此郦氏所以有二济同名之说,盖相承既久,不能尽改从古。赵氏未博考古籍,谓郦氏有骑墙之见,疏矣。应氏误以石济当四渎,亦由其地学之疏。其注《汉志》,往往言某县在某水之阳,望文生义,而无水以应之,每为郦氏所驳,不第此一事也)。今济水重源出温城(温县详下)西北平地。(戴改温城作轵县。守敬按:《水经》言,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郡国志》,温,济水出。《书》孔《传》,泉源为沇,流去为济,在温西北平地。孔《传》虽伪书,此语必有所受。郦氏据图为书,所见与孔、马相合,故本以释《经》,且加以今字,知为目见。《初学记》六、《御览》六十一、《通鉴》周赧王二十八年《注》引《水经注》,并作温。郦氏于下文言济水又东南径纟希城北而出于温,正应此文。戴氏因《汉志》孟康言原乡在轵县,遂改温为轵。不思原乡不在轵西北也。详下。《括地志》,沇水至济源县西北二里平地,其源重发。《元和志》,济水在县西北三里平地而出。考唐济源县之地,在汉轵县之北,即汉时之原乡。今济河出济源县西北,谓之济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朱重一城字,全、赵、戴删。会贞按:《通鉴》周赧王二十八年《注》,引此不重城字)。昔晋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会贞按:见《左传·僖二十五年》),即此城也。俗以济水重源所发,因复谓之济源城(会贞按:《寰宇记》济源故城,即晋文公伐原是也)。其水南径其城东故县之原乡(戴云:《汉志》,轵县。孟康曰,原乡,晋文公所围,是也。此故县即承上文轵县言。守敬按:戴氏因误改上文温城为轵县,故以此故县为承上文,似为巧合。不知轵县在今济源县南十三里,於济水发源处为正南,何得言出西北平地?故知故县虽轵县之误,亦不得如戴氏说承上文轵县言,观守敬所为图,自了然矣)。杜预曰:沁水县(县详《沁水注》)。西北有原城者,是也(朱沁讹作沇,又是字讹在也字下。赵改云:沇水县是沁水县之误,以隐十一年《传·注》校,也是当作是也。全、戴改同。守敬按:杜《注》作在沁水县西,此《释例》周地内文,郦氏本孟康说,称轵县之原乡,又引杜说沁水县有原城,是汉时属轵,晋时度属沁水也。至隋置济源县,又在济源境矣。《隋志》,济源县有古原城。《括地志》,在县西北二里。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南流与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 (朱此西字讹作而,全、赵、戴改。守敬按:《名胜志》作西。《元和志》,济水有二源,东源周回七百步,其深不测,西源周回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皆缭之以周墙。李濂《游济渎记》云,济渎庙后有池,是为东池,即东源,周仅百余步。池西有石桥,桥西为西池,周如东池。刘漪《西源辨》曰,济水二源,旧志惟以庙垣石桥为界。按:《水经注》二源,一在原城东北,一在原城西南,为地殊远,不可以一桥之界,遂分东西,而谓二源俱在是也。意此为池之东源,信矣。池西二里,又有一源,旧称为龙潭,时出时没,不关水旱,下流经济庙南,会池水于东北,当为济之西源)。东流水注之(朱流讹作沇。戴、赵改。会贞按:残宋本、《大典》本作流。《初学记》六引此同。则改流是也。然另一水当云东流某水注之方合,则水字上尚有脱文,据《怀庆府志图》二源之外又有一源。当即此水也)。水出西南,东北流注于济(会贞按:此济谓西源)。济水又东径原城南,东合北水(会贞按:北水即东源,谓西源合东源也)。乱流东南注,分为二水(会贞按:当分于今济源县东北)。一水东南流(会贞按:此一水指济水正流)。俗谓之为衍水,即沇水也。衍、沇声相近,传呼失实也(戴改传作转,非)。济水又东南,径纟希城北(朱纟希讹作郄。 赵改郗,云:《说文》改郗,亦作纟希。《郡国志》河内郡波县有纟希城。刘昭《补注》曰,《左传》曰,王与郑纟希。杜预曰,在野王县西南。胡渭曰,今河内县西南有纟希城。全、戴改纟希。《河南通志》,一名付逯城),而出于温矣。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 《水经注疏》第 625-630页)

猜你喜欢

济源山海经西北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济源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一座西北小城
山海经夫诸
河南济源:产业扶贫大格局 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济源钢铁嬗变之道——探寻河南省人大代表李玉田的治企哲学
西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