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伴耳鸣听神经病患者的随访研究

2019-03-04谢林怡关静熊芬兰兰王大勇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纯音听阈识别率

谢林怡 关静 熊芬 兰兰 王大勇 王秋菊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放军耳鼻咽喉研究所(北京100853)

听神经病的主要特征为听性脑干反应各波引不出或严重异常,耳声发射或耳蜗微音电位正常[1],言语识别率差且与纯音听阈不成比例。除听力下降言语识别不清外,耳鸣也是听神经病患者的一大困扰因素。有学者[2]发现半数以上听神经病患者伴有耳鸣症状。耳鸣是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响,美国听力学会对其定义为“非外部声音产生的听觉感知,常被形容为嘶嘶声,嗡嗡声或尖叫铃声”[3]。伴耳鸣AN患者听力转归情况如何,耳鸣对其听力的影响程度如何,这都是临床上很关心的问题。目前,有学者[4]对听神经病患者的耳鸣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耳鸣严重程度的主观分级与听力损失程度无明显相关。另外有学者[5,6]对听神经病患者的听阈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差异较大。但未有学者研究伴耳鸣听神经病患者的听力学特征的变化。本文就伴耳鸣AN患者确诊来14年内听力学特征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了解伴耳鸣AN患者病程发展中的听力学改变,并对耳鸣特征进行分析,望能对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测试对象

伴耳鸣AN患者为:2001年9月至2015年11月间301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患者中,确诊为听神经病并伴有耳鸣的19例(37耳)患者,对其进行随访,随访期1-14年。其中男性10例,女性9例;首诊年龄11-54岁,平均22.05岁;发病年龄为10-20岁,平均14.53岁;首诊病程1-29年,随访期1-14年。

患者均突出主诉为耳鸣和听力下降辨不清言语,尤其是接打电话和噪声环境下。颞骨CT扫描没有异常表现。排除伴发其他综合症状,排除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术耳。

1.2 研究方法

1.2.1 纯音听阈测试

在本底噪声<30dB(A)的标准隔音室内,用Co⁃nera纯音测听仪对0.25-8kHz每倍频程一共6个频率点的气导以及0.5-4kHz每倍频程一共4个频率点的骨导纯音听阈进行测试。部分患者行言语识别率(speech-discrimination score,SDS)测试,所用词表为301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听力医学中心研发单音节词表,给声强度为纯音听阈阈上30dB。听力损失程度分级按1997-WHO听力障碍标准[7,8],按 0.5、1、2 和4kHz 4个频率的平均听阈(pure tone average,PTA)分级:轻度听力障碍:26-40 dB HL;中度:41-60 dB HL;重度:61-80dB HL;极重度:>80 dB HL。

1.2.2 声导抗测试

采用OTO flex100中耳分析仪描记鼓室压导抗图,测量双耳声顺值及镫骨肌反射阈值,仪器最大给声强度为100dB HL。

1.2.3 耳声发射检测

采用IHS Smart DPOAE耳声发射仪,10D OAE Probe插入式耳机。检测的刺激声为纯音,刺激声强度L1=65 dB SPL,L2=55 dB SPL,f2/f1≈1.22,叠加次数为32次,对0.75、1、1.5、2、3、4、6、8kHz一共8个频率点进行测试。判断DPOAE有效引出的标准为2f1-f2处信噪比≥6 dB。

1.2.4 听性脑干反应测试

在电屏蔽隔音室中,应用IHS Smart EP测试仪,ER3A插入式耳机进行ABR测试。记录电极置于前额发际,参考电极置于双侧耳垂,地极置于鼻根部。刺激声为交替短声,最大给声强度为100dB nHL,刺激重复率为19.3次/秒,叠加次数为1024次。

1.2.5 耳鸣残疾评估量表评估

采用Newman等[9]提出,石秋兰等[10]翻译并进行信度、效度、反应度检验的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进行耳鸣评估。THI共25项,包括11项功能性评估,9项情绪性评估,5项严重性评估,由患者逐项选择打分。根据THI评分将耳鸣分为 5级:1级(轻微),THI评分1-16分;2级(轻度),THI评分18-36分;3级(中度),THI评分38-56分;4级(重度),THI评分58-76分;5级(灾难性),THI评分78-100分。

1.2.6 耳鸣评估

采用TTS-1000A耳鸣综合诊断治疗仪进行耳鸣检测。

1.2.7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相关变量进行相关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测试结果

2.1 纯音听阈测试

耳鸣AN患者的纯音测听全部患耳(37耳)符合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特征,听力图以低频上升型为主26耳(70%)。首诊时听力损失程度为:轻度14耳(37.8%),中度16耳(43.2%),极重度1耳(2.7%);复诊时听力损失程度为:轻度14耳(37.5%),中度10耳(27%),重度6耳(16.2%),极重度3耳(8.1%)。复诊与首诊相比0.5-4kHz-PTA未见明显变化(P>0.05),首诊为40.45±16.21dB HL,复诊为42.43±17.52 dB HL。低频0.25-1kHz-PTA复诊较首诊未见明显变化(P>0.05),首诊为 44.58±16.35dB HL,复诊为46.88±16.59 dB HL,详见表1。

2.2 声导抗

耳鸣组的鼓室图多为A型或As型,首诊与复诊的镫骨肌反射测试均只有同一名患者的2耳部分频率引出,首诊与复诊引出均为5.4%。

2.3 言语识别率(speech-discrimination score,SDS)

19例(37耳)中共有10耳在首诊和复诊两次中都有言语测听资料,言语识别率复诊与首诊相比未见明显变化(P=0.589),首诊为39.00±23.76%,复诊为37.20±21.67%,详见图1。受试者中有17例(33耳)在首诊和复诊中至少有一次有言语识别率结果。本次研究发现言语识别率与平均听阈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94),详见图2。但言语识别率与250Hz、500Hz、1000Hz频率处的听阈呈显著相关(P<0.001,P=0.001,P=0.038),与余频率无显著相关性,详见图3。

表1 伴耳鸣AN(37耳)首诊与复诊纯音测试结果对比(dB HL,x±s)(n=37)Table 1 Comparison of pure tone test results between the first and subsequent visit in patients with tinnitus(37 ears)(dB HL,)(n=37)

表1 伴耳鸣AN(37耳)首诊与复诊纯音测试结果对比(dB HL,x±s)(n=37)Table 1 Comparison of pure tone test results between the first and subsequent visit in patients with tinnitus(37 ears)(dB HL,)(n=37)

注:由表1可见:耳鸣患者复诊与首诊相比0.5-4kHz-PTA、低频0.25-1kHz-PTA未见明显变化(P>0.05),4Hz、8Hz频率纯音阈值复诊较首诊升高(*P<0.05,表中标为*组)。

Frequency(Hz)250 500 1000 2000 4000 8000 PTAin 0.5,1,2,4k PTAin 0.25,0.5,1k First visit(dB HL)55.27±12.89 51.76±16.49 43.92±21.47 38.78±24.59 30.00±20.34 31.89±19.53 40.45±16.21 44.58±16.35 Subsequent visit(dB HL)57.03±13.38 56.49±16.96 44.86±23.03 38.78±24.59 34.46±25.01 39.73±26.68 42.43±17.52 46.88±16.59 P 0.450 0.821 0.608 0.258 0.026*0.021*0.317 0.340

图1 言语识别率首复诊比较(n=10)Fig.1 Comparison of SDS between the first and subsequent visit in patients with tinnitus(n=10)

图2 言语识别率与平均听阈相关性分析(n=33)Fig.2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DS and PTA in patients with tinnitus(n=33)

图3 言语识别率与各频率听阈相关性分析(n=33)Fig.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DS and pure tone test results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in patients with tinnitus(n=33)

2.4 DPOAE测试

伴耳鸣AN患者首诊和复诊DPOAE均可正常或大部分正常引出,将0.75、1、1.5、2、3、4、6、8kHz这8个频率点分别进行统计,可正常引出DPOAE的耳数占总测试耳数的百分比为该频率处的引出率。DPOAE的末次复诊引出率(红点正方形)全部位于首诊(蓝色圆形)之下,详见图4,表2。

图4 DPOAE首复诊引出率Fig.4 Comparison of DPOAE between the first and subsequent visit in patients with tinnitus

2.5 ABR测试

19例(37耳)伴耳鸣AN患者首诊共36耳(97%)ABR自I波起未引出(>100dBnHL),1耳(3%)ABR可引出V波,但潜伏期延长、阈值异常升高。复诊所有患者均未引出波形。

2.6 耳鸣评估

19例(37耳)患者耳鸣集中在10-17岁发病,病程<3年5例,3-<5年1例,5-<10年4例,≥10年3例,另有6例病程不详。本研究中有13例患者能明确耳鸣发病与听力下降时间关系,其中23.1%(3/13)的患者耳鸣先于听力下降发生,38.5%(5/13)的患者耳鸣与听力下降同时发生,38.5%(5/13)的患者耳鸣后于听力下降发生,且多在听力下降后1年内出现耳鸣。61.5%(8/13)的患者为双耳耳鸣,15.4%(2/13)的患者仅为左耳耳鸣,15.4%(2/13)的患者仅为右耳耳鸣,颅鸣的患者占7.7%(1/13)。就诊患者主诉低调嗡嗡声的耳鸣最为普遍,其次为高调蝉鸣声和中调流水声。伴有耳鸣的听神经病患者的THI结果显示,患者耳鸣程度多为轻度或中度。

在本研究中有11例患者在首诊和复诊中至少有一次行耳鸣评估,耳鸣频率以中低频为主,详见表3。1-5级耳鸣患者的平均听阈分别为(45.63)、(41.88±13.26)、(55.00±25.63)、(39.58±19.17)和(48.13±3.54)dB HL,ANOVA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耳鸣主观分级与听力损失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其中有5名患者在两次检查中都有耳鸣评估资料,有4名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耳鸣加重,由轻度耳鸣发展为中度耳鸣;另外1名患者耳鸣无明显变化,两次均为轻度耳鸣。

表2 各频率DPOAE首诊与复诊引出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DPOAE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between the first and subsequent visit

表3 耳鸣评估结果Table 3 The result of tinnitus test

3 讨论

3.1 纯音听阈

本次研究可见,伴耳鸣AN患者0.25-1kHz-PTA比0.5-4kHz-PTA高,与研究者在前研究中的结果一致[6]。这与AN听力曲线多为低频上升型,听力损失主要累及0.25-1kHz频率有关。若临床中仅以0.5-4kHz-PTA来判断,可能会低估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11]。因而建议在评估AN患者的听力损失时,参考其0.25-1kHz-PTA,尤其是听力曲线为低频上升型的患者。此前有研究报道过AN患者随病程延长的听阈变化情况,结果差异较大。有学者研究发现病程短的患者大多数听力损失较轻,病程长的患者听力损失较重[12]。有学者发现AN患者的纯音听阈没有规律的变化方向,但多数有听力下降(9/14耳)[5]。有学者报道AN患者的听力转归情况不同[13]。本研究发现,伴耳鸣AN患者复诊与首诊相比0.5-4kHz-PTA和0.25-1kHz-PTA未见明显变化,但在4kHz、8kHz频率处的纯音阈值复诊较首诊升高,听力曲线斜率减小,提示随着病程的进展,病变逐渐累及高频,这可能与平时的耳机使用和环境噪声接触相关。

3.2 言语识别率

AN患者临床言语识别率与纯音听阈不成比例下降,且个体差异大[14,15],在安静环境下言语识别能力可以从0%-100%之间变化[16]。本研究中,耳鸣AN患者言语识别率复诊与首诊相比未见明显变化,言语识别率与PTA无明显相关性,这与一些学者的研究一致[17,18]。此外,本次发现耳鸣AN患者言语识别率与250Hz、500Hz和1000Hz频率处的听阈呈显著相关,这与Kumar等报道AN患者言语识别能力与低频听阈呈显著相关[19]一致。

对于AN患者的言语感知机制有多种研究,有学者研究表明AN患者感知时域精细结构信息存在困难[17],有学者研究显示AN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与其使用精细结构能力相关[20],有学者发现言语中枢对声信号的整合与处理在AN患者中起到关键作用[21],有学者发现安静条件下言语识别能力与时域包络信息有关,而噪声条件下的言语识别能力与时域精细结构处理能力有关[22]。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加入噪声下言语识别率等测试,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

3.3 DPOAE

大量临床听力学资料表明,听力损失在40-50 dB以上的蜗性病变的患者在对应频率区引不出耳声发射。但是本研究中,很多AN患者的纯音听阈在50dB HL以上时,仍可正常引出DPOAE,这是因为AN患者的外毛细胞功能正常,受损的可能是内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两者之间的突触连接及听神经纤维,导致无法实现听觉信号的有效传入。

在本次研究中,耳鸣AN患者的DPOAE在首诊和复诊中均可正常或大部分正常引出,与其他研究一致[6,23],未见耳鸣对首诊DPOAE产生明显影响。但所有频率的引出率复诊均低于首诊,提示耳蜗外毛细胞可能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受损,导致DPOAE无法引出。因此,临床中一些DPOAE未引出,但是ABR严重异常且阈值异常高于纯音听阈的患者,应考虑AN可能。同时,普及新生儿听力筛查[24]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有助于早期诊断婴幼儿AN,另一方面可留存首诊DPOAE资料。

3.4 声导抗、ABR

在此次研究中,AN患者鼓室图多为A或As型,蹬骨肌反射引出率不变。患者ABR波形引出率下降,其中有1名患者由首诊的单侧听神经病发展成为复诊的双侧听神经病,这提示我们单侧AN患者应关注健耳听力发展情况,并定期进行听力复查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3.5 耳鸣特征

在本次研究中,耳鸣患者以双耳耳鸣为主,音调多为低调嗡嗡声,且耳鸣多落后于听力下降或两者同时发生。研究发现,耳鸣程度分级与听力损失程度无明显相关,这与有些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25,26]。患者耳鸣程度多集中在轻中度,自述对生活影响较小,但感冒、疲劳、环境噪音等因素会使其耳鸣加重,这与本课题组的一项研究一致[4],并且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耳鸣程度会加重。

随着病程的延长,AN患者的病情会有一定发展及变化,患者应定期复诊了解听力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耳鸣AN患者应尽量避免疲劳及环境噪音,以免耳鸣加重引起不适。

猜你喜欢

纯音听阈识别率
上海市青浦区噪声作业人员听力状况分析
自动纯音听阈检测技术
CE-Chirp听觉稳态反应检测在听阈评估中的价值
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ABR、40Hz-AERP和ASSR与主观纯音听阈测定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真耳分析的助听器配戴者言语可懂度指数与言语识别率的关系
档案数字化过程中OCR技术的应用分析
高压氧综合治疗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疗效分析
科技文档中数学表达式的结构分析与识别
人工智能现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