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CT扫描对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2019-02-28王明坤
王明坤
河南省沁阳市人民医院CT室 454550
肠壁缺血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变,多发于急腹症患者中,其发病因素主要与肠道血供不足、血液回流受阻等有关,该疾病可能使患者出现肠道运动功能障碍,若长时间缺血还可能出现缺血性坏死,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上常用B超、CT等技术对肠道病变进行诊断,但确诊率高低不一。本文主要探讨64排CT扫描对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48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4.69±9.85)岁;发病时间3~72h,平均时间(14.62±7.31)h。患者临床表现:患者均伴有急性腹痛且程度较重,且常呈持续性或间接性,常集中于脐周及腹部中下部(16例患者为脐周疼痛,32例为中下腹部疼痛);其中胃肠道症状15例,发热5例,血便31例(新鲜血便18例,脓血便3例,暗红色血便10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肠壁缺血性病变。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64排CT诊断,选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64排128层螺旋CT,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进行腹部螺旋容积扫描,由耻骨联合下缘处开始,直至膈肌水平结束,扫描时间为4~8s,层厚为0.5mm;常规扫描后进行增强扫描,将75ml碘海醇置入20ml生理盐水中进行肘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3.5~4.0ml/s;CT值达到阀值后进行动态三期扫描,参数设置:层厚0.5mm,管电流120mA,管电压120kV,螺距1~1.5,范围在200~400mm。将扫描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处理,并利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等技术重建图像。处理后的图像由2名专业医师阅片,并经协商,同意最终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患者CT诊断的符合率,并分析肠壁缺血性病变CT影像学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 48例患者病理诊断均为肠壁缺血性病变,其病理改变为血管狭窄病变,并伴有不同程度黏膜充血、局部水肿、接触性出血、溃疡等,其中24例为肠系膜下动脉狭窄,占50.00%(24/48),15例为肠系膜上下动脉均狭窄,占31.25%(18/48),9例为腹主动脉狭窄,占18.75%(9/48)。
2.2 诊断符合率 64排CT诊断总符合率为95.83%(46/48),与病理诊断(10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1,P=0.153)。具体见表1。
表1 64排CT诊断符合情况对比
2.3 肠壁缺血性病变CT影像学特征 患者在64排CT扫描下均存在肠壁环形呈现增厚及分层强化,出现肠壁节段性扩张、狭窄、肠壁变薄现象,且未见病变肠袋;肠腔、肠壁及静脉均呈现积气现象;肠系膜呈细小状,出现密集增粗影/稀疏细小征象;出现/不出现局限性痉挛;部分患者还表现出肠系膜水肿、腹水现象。
3 讨论
缺血性肠壁病变可使患者出现肠道蠕动功能减退,甚至消失,但由于该疾病发病早期具有隐匿性,不易被患者察觉,本文中患者伴随轻度腹痛、发热等现象,但随着时间不断延长,疾病不断发展,将使患者出现肠壁缺血性坏死现象,导致患者代谢发生严重变化,甚至出现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使患者腹痛、发热等现象明显加剧,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还可能使肠壁发生穿孔、坏死、坏疽等风险,引发急性腹膜炎,直至导致患者休克、死亡[2]。此外,由于肠壁缺血性病变与多种急腹症类似,诊断时易产生混淆,往往延误早期治疗。早期快速、准确地对肠壁缺血性病变作出诊断,并及时为疾病治疗作出指导,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3]。因此,如何提升影像学诊断水平在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通常将64排CT诊断应用于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当中,64排CT是目前较为新型的影像学诊断技术,该技术具有无创、准确、高效、立体等优势,可在任意平面重建图像,较常规CT而言,该技术可更为清晰地对器官表面进行重建,且其高空间分辨力更加明显[4-5]。本文结果显示,病理诊断48例患者均为肠壁缺血性病变,经64排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5.83%,且对各个位置狭窄的诊断中,肠系膜下动脉狭窄的符合率(100.00%)最高,其次为肠系膜上下动脉均狭窄(93.33%),最低的为腹主动脉狭窄(88.89%),且64排CT诊断总符合率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张凯等[6]在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的研究中指出,64排CT对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不仅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还可有效反馈病变部位的病变因素、相应位置等,且由于该技术的无创、安全、及时等优势,使患者依从性提升,进一步推动检查顺利完成,且与病理诊断结果相差较小,该技术可作为临床诊断此类疾病的首选方法,与本文结果基本一致。
64排CT诊断时还可经多个方向扫描,获取各方向的切面图像,有效显示肠道局部病变的细节,并展现空间解剖关系;同时,还可显示出肠道黏膜及黏膜下层、细小血管等病理改变[7]。本文结果显示,在64排CT扫描下均存在肠壁环形呈现增厚及分层强化,出现肠壁节段性扩张、狭窄、肠壁变薄现象,且未见病变肠袋;肠腔、肠壁及静脉均呈现积气现象;肠系膜呈细小状,出现密集增粗影/稀疏细小征象;出现/不出现局限性痉挛;部分患者还表现出肠系膜水肿、腹水现象。且还显示,肠系膜下动脉狭窄占比为50%,肠系膜上下动脉均狭窄占比为31.25%,腹主动脉狭窄占比为18.75%,提示肠系膜下动脉狭窄具有较高发生率,检查时应重点扫描及观察,避免出现遗漏现象[8-9]。蔡红法等[10]研究指出,64排CT可快速、准确地诊断出急性缺血性肠病,还可有效反映出病因、病变范围、病情程度等情况,及时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该技术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肠病的首选诊断方案,与本文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64排CT扫描对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其诊断符合率较高,且具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临床推广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