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血疗法治疗痛症的机理及临床应用探析

2019-02-25胡幼平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4期
关键词:刺络头痛针刺

李 丽,胡幼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1 刺血疗法溯源

刺血疗法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砭石,《说文解字》云:“砭,以石刺病也。”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及《脉法》最早记载砭石放血疗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古代医家的大量实践,《内经》提出“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还谈及治疗原则、针具选择、刺营出血方法等内容,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刺血疗法,也为刺血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对刺血疗法的认识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晋代医家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中“奇邪血络”专篇记载了“奇邪血络病变、刺血络为主”的治法、诊断标准等内容,扩大了刺络放血的临床范围。隋唐时期,刺血疗法的应用发展缓慢。宋代,刺血疗法成为中医外治疗法之一,有了新的发展。金元时期,四大医家师古而不泥古,在运用放血疗法祛邪治病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刺血疗法得到空前发展;其中以张从正最具代表性,他提出“先论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的理论,为后世临床运用刺络放血术攻邪奠定了理论基础。明、清时期,刺血术不断完善,日趋成熟,尤其是在急症、重症,如昏迷、瘟毒疫疠等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新进展。近代随着对刺血疗法机理的深入研究,刺血疗法得到广泛应用。陈波等[1]对临床文献进行检索总结时发现,刺血疗法适应病证广,共涉及18大系统,261个病种;并且具有取穴少、见效快的优势,在治疗痛症方面疗效较好。

2 刺血止痛机制初探

《素问·举痛论》曰:“经络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外科证治全书》有云:“诸痛皆由气血癖滞不通所致。”由此看出“痛”证主要由于邪气痹阻,气血不和,瘀滞形成,经络不通,不通则“痛”。而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则明确提出“痛则不通”的病机学说,且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的通利大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杨上善在《太素》中提出:“宛陈,谓是经及络脉聚恶血也”“宛陈,恶血聚也。有恶血聚,刺去也”,进一步阐释了宛陈即应用刺血之法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杨继洲云:“人之气血凝滞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周于经脉。”中医理论认为“不痛则痛”“痛症必瘀”,故刺血疗法可通过针刺放血祛瘀达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作用,最终达到通则不痛,百病乃消。

刺血疗法的现代作用机理目前尚未阐释清楚,但可能与改善微循环,降低致痛物质的释放有关。王秀珍[2]发现刺血后的静脉血中K+、Ca2+含量均增加,故认为刺血后血中Ca2+增加,可能与自然凝血机制有关;K+增加与疼痛反应时血液中致痛物质K+释放增加相一致。而李彤等[3]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阿是穴刺血发现能有效抑制外周疼痛介质K+的释放,从而发挥镇痛作用。吴峻[4]经过单纯刺血络治疗后,复查微循环各项指标发现明显改善了微循环瘀滞、组织供血不足及缺氧状态。田浩[5]发现刺血拔罐可显著降低带状疱疹患者外周及局部血清P物质含量,认为可能是通过泻除局部组织内的“恶血”, 直接排出包括SP在内的炎性介质, 显著降低其含量, 减轻局部炎性反应, 从而减轻疼痛。

3 刺血止痛的临床应用

《内经》全书涉及刺络放血的31种适应证中有16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是疼痛,如厥头痛、颊痛、唇齿寒痛、腰痛、小腹痛肿、痹症等[6]。《灵枢·厥病第二十四》云:“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而后《儒门事亲》提到:“至于暴赤肿痛,皆宜以被针刺前血穴出血而已”“其前五穴,非徒治目疾,至于头痛、腰脊强、外肾囊痒,出血皆愈。”而现代刺血疗法亦广泛应用于各种痛症,综述如下。

3.1 治疗头面痛

刘艳[7]采用太阳穴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偏头痛发作期,发现疗效同口服双氯芬酸钠止痛效果相当,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李湘湖[8]采用针刺配合痛侧头面部放血治疗偏头痛,发现其在改善患者头痛程度及发作持续时间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治疗,且远期疗效明显。朱平等[9]根据脑外伤性瘀血头痛患者头痛最明显的部位找出相应的耳穴进行放血联合西医治疗,最后发现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郭庆广[10]采用双侧太阳穴、印堂穴及循经取穴刺血疗法治疗160例慢性肌紧张性头痛患者,发现有效率为100%,优于西药治疗,且可缩短疗程。张会莲[11]取肝俞、膈俞、心俞放血治疗经行头痛,疗效优于中药治疗,其总有效率为87.8%。王全权[12]按头痛部位循经取穴以刺血疗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发现总有效率为85.7%,而口服乙酰氨基酚组有效率为61.4%。徐杰[13]采用三棱针点刺双侧内庭或侠溪、行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率为100%。

3.2 治疗颈肩腰痛

孙华堂等[14]用刺血疗法治疗急性期肩周炎,在基础电针治疗基础上于患肩阿是穴点刺后拔罐,出血量 3~10 mL,发现可有效镇痛,改善肩关节功能。黄香红[15]发现十宣放血后能降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血黏度并且明显缓解上肢、手指疼痛麻木症状。 陈水金等[16]采用委中穴拍打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现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疼痛, 提高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2.68%。梁旭[17]通过刺委中血郡浮络出血治疗急性腰扭伤100例,有效率为97%。宋春华等[18]在常规针刺起针后于双侧委中穴、大肠俞、腰阳关及阿是穴用一次性采血针点刺10~20次,并加拔火罐,发现在治疗腰肌劳损镇痛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治疗。董甜甜[19]观察督灸配合大椎穴点刺放血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发现可改善患者腰背疼痛、僵硬等症状,有效率为92.1%。

3.3 治疗关节疼痛

覃志周等[20]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最肿痛的部位进行刺络拔罐放血,发现可有效减轻患者关节红肿疼痛的症状,降低血尿酸,明显优于西药组。王剑波[21]观察刺络放血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于患侧内外膝眼及阿是穴处点刺后拔罐,发现与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相比,刺血疗法在改善患者疼痛、关节僵硬等方面优于西药组。周伟等[22]在急性踝关节扭伤处寻找压痛点,予三棱针点刺放血拔罐,经治疗后,患者急性期肿胀、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卢振中[23]采用针刺远端取穴配合局部温针灸及刺血疗法治疗病程大于3周的陈旧性踝关节扭伤,亦发现对局部的水肿疼痛有较大改善。

3.4 其他

徐秋娥[24]治疗带状疱疹,以阿是穴为中心, 局部围刺为主, 起针后于疼痛区皮肤针刺放血并拔罐,发现此疗法可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齐慧芳[25]将102例麦粒肿患者随机分为耳尖放血组和常规治疗组,结果发现耳尖放血在缓解麦粒肿患者疼痛、减小肿块面积方面均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李玉婕[26]采用针刺结合刺络疗法治疗30例乳腺增生,发现此疗法能缓解患者乳房疼痛。李然伟[27]通过井穴点刺放血治疗急性咽炎,结果发现此疗法能较好地改善咽痛症状,其中以点刺中冲、少商效果较好。唐流刚[28]选用阿是穴挑刺放血治疗足跟痛,有效率为98.9%。张润民[29]采用三棱针于大敦穴点刺放血治疗房事茎痛14例,13例治疗1次即获愈。邢青霞[30]采用一次性注射针头于神门、子宫、内分泌、皮质下、交感、肾刺络放血治疗原发性痛经,有效率为91.7%;而西药对照组只有77.8%,且刺血疗法的远期疗效优于西药组。

4 结语

《素问·血气形志》云:“凡治病先去其血。”《素问·三部九候论》亦云:“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刺血疗法作为针灸疗法的重要治法之一,可祛瘀血以通经脉,从而获得止痛的疗效。刺血止痛在临床治疗中,不仅广泛应用于头面、颈肩、腰腿关节疼痛,还可用于治疗乳腺、咽喉、痛经、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疾病。刺血部位一般取阿是穴或耳穴居多,配合拔罐法止痛疗效更为显著,值得继承和发扬。但在放血针具、放血量等操作上需进一步规范化,对于刺血止痛的机制研究也需进一步加强。

猜你喜欢

刺络头痛针刺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头痛怎样保健
头痛与口疾
古代刺络理论的历史演变
远离头痛的困扰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