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本清源法”治疗胸痹临证心得

2019-02-25刘瑞祥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4期
关键词:心阳薤白心痛

刘瑞祥

(杞县人民医院 急诊科,河南 杞县 4752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疼”范畴。中医对其认识最早见于《素问》:“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灵枢·五邪》云:“邪在心,则病心痛。”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饮食生活、工作节律发生改变,特别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冠心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据资料显示,冠心病的死亡率已位居总死亡率的第二位。对于冠心病的治疗,西医依靠长期服用西药,由于可能会有胃及肝肾的不良反应,人们转而寻求中医药的防护与治疗。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医生的使命,中医治疗能有效改善胸痹患者病情,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寿命,故中医人应责无旁贷。《灵枢·九针十二原》有言:“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根据大量临床数据显示,中医对胸痹有独到的治疗优势和可靠的临床效果[1,2]。以下将对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治法、治则进行归纳总结,并举验案两则以飨读者。

1 胸痹的病因病机

近代医家将“冠心病”纳入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的范畴[3],对于“胸痹”“心痛”的论述在《内经》中早有记载,《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间痛,两臂内痛。”《灵枢经厥病篇》有“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类似急性心肌梗死的记载。《素问·痹论》有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认为心系统的气血凝滞、经络闭阻不通,是由风寒湿三邪杂至所致。《金匮要略》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这里的“阳微”是指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弦”是因为阴寒太盛,痰饮内停所致。历代医家对胸痹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认识,大多数医家[4]认为“阳微阴弦”是本虚标实之意。《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华严经》认为“一切诸果,皆从因起”,笔者认为,由于患者自身的不良习惯,打破了肌体的阴阳平衡,导致内脏的功能失调,气机紊乱,继而引起气血津液的输布异常,则病理产物(痰、湿、瘀邪)随之而形成;“痰”“湿”“瘀”为阴邪,易损阳气、阻塞气脉之道,导致气血津液的输布异常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当脉道不通畅甚至阻塞时,则胸痹成矣。为了便于同道们理解,特将胸痹的病因病机绘制成图1。

2 辨证思路之“正本清源法”

笔者临床崇尚“正本清源法”,此法源于中医经典,更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同时笔者亦领会“顺藤摸瓜”之意,逐渐形成自己的临床辨证思维特点:从病证出发,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望”“闻”“问”“切”理论知识,从共性之中找差异,差异之中找共性。《金匮要略》言:“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这里的“阳虚知在上焦”指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胸痹、心痛者”指出现胸闷气短、心胸疼痛之症状;“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阳微”“阴弦”同时并见,笔者认为“胸痹”病机便是本虚标实。本虚为上焦胸阳不足,标实为寒饮、痰浊、血瘀、气滞;诱因为饮食不节、年老体弱、情志失调、劳逸过度、寒湿侵袭等。

3 治疗思路

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此乃中医治病之根本大法;“有其证,施其法”是总纲。“胸痹”是由于“胸阳不振”,故治之必用振奋胸阳之法;“胸阳不振”往往与“寒饮”“痰浊”“血瘀”“气滞”之邪共存,并相互影响,故治“胸痹”必用“散寒”“祛痰”“理气”“化瘀”之剂;辅以健脾之剂,以绝痰浊之源,并可协助胸阳转复,因太阴脾经之病,阳气易伤,病多从湿化、寒化。结合患者年龄、体质、饮食、起居等个体情况,给予针对性调整,以防微杜渐,则防、治“胸痹”之法成矣。

4 用药指导

年老体弱者给予气血双补之剂,如:人参、党参、地黄、当归、八珍汤之属;饮食不节体质肥胖、内生痰湿者,给予健脾和胃、燥湿化痰并调整饮食,如:参、术、芪、山楂、半夏、陈皮、厚朴等四君、二陈之辈,并给予清淡饮食;情志失调者给予疏肝理气之剂,如:柴胡、延胡、枳实、枳壳等舒肝散类;寒湿侵袭、过度劳累者可给予驱寒化湿、益气养血、活血之剂,如:乌头、附子、薤白、干姜、人参、地黄、当归等;瘀邪阻络者给予破血逐瘀、活血通络之剂,如:蒲黄、五灵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血府逐瘀汤类。方证吻合亦可以直接选用经方,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乌头赤石脂汤等。

5 病案举隅

病案1:患者马某,女,73岁,汉族,2013年5月11日就诊。主诉:胸闷、胸痛1月余。患者1个月前在干家务时突然发病,出现胸闷、胸骨后疼痛,并伴有乏力、汗出,持续约5 min后胸闷胸痛明显缓解;在当地查心电图提示:广泛前壁心肌缺血(V3-6 T波倒置);给予持续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银杏达莫胶囊等药30天,疗效欠佳。既往患有“慢性鼻炎”10余年,左侧鼻孔通气受限较明显,伴黄色稠浊鼻涕,时而咯黄绿色浊痰,吸烟20年。刻下:乏力,时有胸闷、胸痛,多在活动中发作,纳可,二便调,寐安,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寸微关滑尺细。西医诊断: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②慢性鼻炎。中医诊断:胸痹、鼻渊。辨证为气虚血瘀、心阳不振、痰邪阻络、湿热内蕴。处方:党参15 g,白术12 g,茯苓15 g,全瓜蒌18 g,半夏12 g,薤白12 g,桂枝9 g,当归12 g,枳壳9 g,桃仁12 g,甘草6 g。10剂,1剂/d,水煎服。连服10剂,胸痹愈,鼻渊证减,随访4年胸痹未复发。

按:患者经中医诊断为“胸痹”,既往抽烟20支/d,持续20余年;患有“鼻渊”10余年,并伴有咯黄绿色浊痰,屡治乏效;此乃烟毒长期袭肺引起的肺窍损伤;近期出现胸闷、胸痛为心阳不振、寒凝气滞;乏力、汗出,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寸微关滑尺细,为气虚、血亏、痰浊之征。在五行“肺”属“金”、“脾”属“土”、“心”属“火”,五行相生次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涵木,肺系统损伤日久天长终致脾系统损伤,此为“子盗母气”,脾系统损伤继而波及心系统,仍为“子盗母气”,脾喜燥而恶湿,脾系统损伤,主运化之功能失调,则痰湿内生,湿为阴邪,易袭阳位,则心阳受损;心主血脉,心阳气虚必定影响心主血脉功能,致气虚血瘀。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心气虚、心阳虚,标实为痰浊、脉阻、气滞、血瘀、烟毒。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心阳不振、痰邪阻络为主,脾气虚、痰浊郁而化热为次。治法应给予补气行气活血、温阳散寒为主,佐以健脾、祛痰清热。处方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四君子汤等加减,佐以桃仁破瘀;处方寒热并用、通补兼施、标本兼顾,由多个经方化裁组合,诸药合用调整机体气血阴阳,终使机体达阴平阳秘之状态。

病案2:患者李某,女,54岁,回族,2016年4月20日就诊。主诉:失眠伴胸闷、胸痛、心慌1年,纳差5个月。患者1年前家中出现事故,遂引起眠差,24小时内休息约2~3小时,并伴有胸闷、胸痛、心慌等,近5个月来饮食量少、口淡乏味,曾去往多处诊治,均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连续治疗1年效果欠佳,具体治疗经过不详。刻下:经常胸闷不适,偶尔胸痛、心慌,发无定时,眠差、纳差、口淡乏味,二便调,舌质淡红、苔剥,两脉尺微尺细数。心电图示:侧壁心肌缺血(V4-6 T波倒置);西医诊断: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②失眠。中医诊断:胸痹、不寐。辨证为气血两虚、心阳不振、心脉瘀阻、精血亏虚、心神失养。处方:人参12 g,白术12 g,茯神15 g,瓜蒌12 g,薤白12 g,桂枝9 g,麦冬9 g,当归12 g,生地黄18 g,夜交藤12 g,枳壳9 g,桃仁12 g,炒三仙各15 g,甘草6 g。12剂,1剂/d,水煎服。患者服药后,证除而安,随访1年未复发。

按:冠心病证候要素:以气血两虚、心阳不振、心脉瘀阻为主,脾气虚、精血失养、阴虚内热为次。治法应给予补气养血活血、温阳散寒为主,佐以健脾开胃、养阴清热。处方以枳实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四君子汤三个经方加减,佐以桃仁破瘀,夜交藤养血安神、交通心肾而成,以达温通心阳、气血双补、行血活血、散寒止痛、养阴清热之功。处方温凉并用,补后天滋先天,通补兼施,使机体脏腑之气血阴阳达到调和状态。

6 结语

“胸痹”的病理病机较为复杂,其临床疗效至今未获重大突破。笔者熟读中医理论,深入领悟中医经典,结合自己20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正本清源”的临床思路,即重视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在于辨别病机,又突破传统之繁琐教条式诊治风格,采取“顺藤摸瓜”的方式,由繁入简,使患者病因病机、证型、诱因等疾病要素一目了然,从而使选方用药灵活可变、顺理成章,更加切合病机,最终使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达到调和状态。不过,虽然笔者治病有所小成,然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探索的步伐不应停止,应整理出更加科学、奇效、简单、安全、廉价的“胸痹”诊治方案,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猜你喜欢

心阳薤白心痛
标点符号
薤白 白薤露中肥
不同类型冠心病心绞痛相应中医学“心痛”病名之探讨*
调治便秘药膳两款
食小蒜益健康
心痛的感觉
胸痹心痛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118例
前桃后杏终归无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袁氏镇心痛口服液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