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浅谈新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
2019-02-22张凯
张 凯
(沈阳工程学院 学报编辑部,辽宁沈阳 110136)
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与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也是科研人员相互学习和交流的纽带,更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象征。自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我国文化教育及科学研究事业的突飞猛进,我国的科技期刊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的科技期刊数量已经增加到5052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为4599种,英文科技期刊为330种,中英文双语科技期刊为123种,被SCI收录的科技期刊约200种,位于Q1区的近50种[1]。如此骄人的成绩,彰显了我国的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领先位置,同时也是几代科研工作者与办刊人坚持“文化自信”的硕果。与建国初期的80种期刊相比,这中间的发展历程该是如何的艰辛。
一、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是科技期刊繁荣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业待兴,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新中国极度缺少科学技术成果和科技人才。因为没有科技成果,所以缺科技论文;因为没有科研人员,所以缺作者。就是在这样一种既缺论文又少作者的情况下,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事业才非常落后,当时仅有解放前就已经出版的期刊,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学报》、中国物理学会的《中国物理学报》、中国化学会的《中国化学会志》及中华医学会的《中华医学杂志》等80种[2]。
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了华夏民族的长治久安,新中国开始了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奋发图强之路。“两弹一星”打破了西方世界对核力量的垄断地位,奠定了我国国防安全体系的基石;“东方红一号”成功地拉开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序幕;“杂交水稻”被世界公认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更被誉为我国的“第五大发明”……而以屠呦呦为代表的“523项目”攻关小组对青蒿素的研究成果不仅首次打破了我国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更是于1977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一文,将这项创新成果的首发权和知识产权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彰显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期刊事业的大力支持,也是对办刊人和编辑工作者的充分肯定[3]。
由于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给科技期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由80种增加到200种,并开始翻译前苏联的科技文献,以此为国内的科技工作者提供技术支持。在1963年至1972年提出的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过程中,科技期刊的数量增加到400余种。虽然“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的科技发展和期刊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但在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之后,“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举措,使科研事业和期刊出版业均得到了恢复,截至1990年,我国科技期刊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已经增至3190种。在“科教兴国”政策实施后,科技期刊的数量逐年稳步提升,目前已经达到了5000余种,在国际期刊界中,我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由此可见,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历史奠定了科技强国的地位,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创新为科技期刊事业的成长提供了“源动力”,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者为科技期刊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国人的科技文化自信心应当得以坚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风雨历程中,科技期刊随着我国高新科技水平的提升,其种类和数量的增加相当惊人。但在科技期刊飞速发展的同时,其质量的提升才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粗制滥造的期刊必然不会被科技工作者接受,也必然不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业发展提供良策,甚至会拖慢经济建设的后腿。所以,保证期刊质量,创办优质、优秀、精品科技期刊是我国期刊工作者的共识,这样的期刊发展观更是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1951年12月21日,国家颁布了《期刊登记暂行办法》,该办法是我国第一个期刊出版管理法规,明确规定了我国期刊的管理制度为“审批制”,这与我国当时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状态是密不可分的。科技期刊是记录、储存并传播科学知识及成果的重要载体,更是为社会发展提供良方的参考工具。当时我国的科研事业刚刚起步,科技期刊的出版也是刚刚恢复,正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由国家统一进行审批管理,有助于把握科技期刊的正确出版方向,少走弯路,不走错路,搭建公平、公正的科研信息交互平台,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之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关于颁发科学技术人员对外通讯联系和交换书刊资料的规定》,从政策法规的角度上为我国科研工作者向国外展示科技成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提供了依据,使我国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走上了世界舞台,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之路提供了法律援助。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进行,我国的出版事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83年,为了解决出版力量薄弱、印刷力量不足、出版事业发展与体制不适宜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增加对出版事业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加强对报刊印刷、出版的管理,提升了出版单位在经济浪潮中的生存能力。
1991年,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明确了科技期刊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并对科技期刊的性质、意义、办刊目的、发展方向做了详细的阐述,确立了“分口审核,总口审批”的两级管理原则,对办刊条件、人员配备、主办单位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一部很科学、很完整的出版法规,为我国科技期刊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次年,国家科委颁布了《科学技术期刊审读办法》,要求期刊主管部门建立审读机构,并提交审读报告,对科技期刊在出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提高办刊人和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保障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稳步提升。
2005年9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期刊出版管理规定》,进一步坚持了出版物审批制的管理原则,同时对期刊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出版单位提出了详细的要求。这一规定的实施,为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业走上法治化道路提供了政策依据。
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办刊方向偏离初衷等问题在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中并不少见。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时代需求下,科技期刊的出版过程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历时近70年的发展,我国期刊界取得的成绩确是令国人瞩目的,这不仅取决于专业的科研人员和敬业的编辑人才对出版事业的不断探索,更是国家政策对期刊事业保驾护航的结果。
三、集群化发展,提升国际话语权是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
在科技水平和国家政策的双重支持下,我国科技期刊事业飞速发展,但与Springer Nature、Elsevier等国际知名出版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出版的科技期刊达5000余种,共有1375个主管单位,3232个第一主办单位,4381个出版单位。可见我国科技期刊虽然数量巨大,但是资源比较分散,呈现“小、散、弱”的分布状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的生存力和发展力水平较低,难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即使与国际出版商合作,也大多处于依附地位,在期刊营销策略的探索、研发、执行等环节上不能形成切实有效的方案,更无法提高信息服务的能力,致使我国部分科技期刊只能勉强维持生存。[4-5]
面对国际著名出版商的强力竞争策略,我国期刊的集群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集群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合理配置人员、激发创新意识、优化经营模式等途径来提高一种或多种期刊的市场竞争力,这是提升学术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主要路径有四种:出版单位、主管单位、专业领域、数据库。以中国科协为例,其所管辖的全国学会共204个,出版刊物达到10种以上的学会有23个,其中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期刊数量达到了170余种,并构建了集约化生产出版的平台,对内容采编、生产制作、资源管理、知识服务进行统一部署,摆脱了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了科技论文的生产效率,增强了与同一学科非主办期刊的合作,不断扩大期刊发展经营规模。[6-7]
上个世纪,为了向世界展示我国的科技成果,国家管理部门和各种学会制定了有效的奖励政策,激励科研工作者向国际高水平期刊投稿,同时鼓励科技期刊采用“借船出海”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如今,国家投资近3亿元,于2013年、2016年先后两次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协于2016年启动了科技期刊年度优秀论文遴选推介和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这些举措起到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据Scopus数据库显示,2015年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数量达到了41.46万篇,占世界科技论文总量的13.8%,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二位。由此可见,我国科技研发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领跑水平,科技期刊的发展已经到了“造船出海”,争夺国际话语权,引领世界发展的历史时刻。[8-9]
四、结 语
从我国科技期刊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中国期刊人不忘初心,秉承“文化自信”的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浪潮,遵循救国、强国的办刊宗旨,担负起传播知识信息的历史责任,发挥着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作用,不断地提高中国科技力量在国际上的显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