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推沈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2019-02-22夏茂森安玉兴
夏茂森,安玉兴
(1.辽宁大学 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2.沈阳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看,劳动力、土地、资本三大要素的驱动力不断减弱,技术创新成为引领区域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成为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最重要推动力[1]。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的改革战略[2],为区域经济改革提供了战略方向。沈阳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城市,大量工业企业集中在重化工业、加工制造等传统产业,产出以中间产品为主,最终消费品比重低,产业价值链短。中间产品为主的产业、产品结构及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新兴产业规模有限,注定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较大。而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和最大消费品市场,经济长期加快增长的总趋势没有改变。随着工业化的调整升级,对于高端装备需求结构升级的特征明显,消费结构向高质量、品牌化趋势转变。而沈阳市产业层次较低、品牌价值等的缺失,造成经济整体发展低迷[3]。外围经济因素的影响是外因,最根本原因在于沈阳市产业、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产品升级乏力,导致对外部环境的变动应对无力。供给侧结构改革问题实际上是供需双侧失衡问题,而不仅是需求侧不足。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任务是解决高端供给不足、资源错配等问题。
一、沈阳市产业供给侧失衡现状及表现
(1)整体经济发展放缓,未来经济持续发展支撑力不足。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沈阳市长久以来沉积的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桎梏造成了沈阳经济整体的下降,特别是2015、2016两年,沈阳市整体经济增速为负,经济增长在全国各大城市排名中靠后,这反映出沈阳市整体经济的乏力,也是沈阳市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要从“需求侧”的产品供应转向提升产业产品质量和水平的“供给侧”改革。自2000以来的十多年间,沈阳市整体经济发展不足,与同类城市相比,沈阳市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2000年,沈阳市GDP与南京、苏州、武汉、成都相当,但到2018年,沈阳市GDP总值只相当于南京的1/2、苏州的1/3、广州及深圳的1/4,不但被南方城市甩到后面,2016年的经济总量甚至低于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城市。究其原因,在于沈阳市特有的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的特征,企业生产观念和产品层次并非从市场需求出发,而外部市场需求侧的需求升级导致企业供给侧没有能力适应新的环境。因此,在新经济背景下,沈阳市产业供给侧改革已刻不容缓。
(2)沈阳市传统产业供需双侧失衡问题明显。沈阳国有企业以重化工业、传统制造业、工业原料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附加价值高的产业比重低。除了沈阳华晨宝马、上海通用(沈阳)北盛汽车等几家以汽车生产为主的企业外,大量产品集中在工业初级产品、零部件、生产设备等中间产品,中间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注定受经济环境影响高于一般消费品。而沈阳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不佳,自主创新能力缺失导致产业价值链被低端锁定,无法向更高价值链端拓展。当前沈阳市经济低迷的困境表面上是内需不足,但是根本原因在于高端供给侧提供能力不足。一方面国内外对中低端产品需求锐减,而对高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企业产品服务供给没有转型升级,供给侧低端,这种情况在沈阳市传统制造产业上尤为突出。如我国机床产业,现阶段高端数控系统的90%、高端数控机床的85%依赖国外进口[4]。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机床企业,沈阳机床集团近几年利润下滑严重,2015年全年净利润为-6.38亿元,与我国大量进口高端机床需求增加、价格上涨的现实需求极不相称[5]。
(3)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整体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目前经济发展的高服务化趋势突出,发达国家发展的路径表明,经济高度发展的方向是围绕着实体经济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欧美等国家的服务业占经济比重早已超过80%。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非割裂的两个产业,特别是随着信息经济发展,第二、三产业融合趋势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如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工业物流等)是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也是构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条件。从沈阳当前产业结构看,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无法形成与制造业间的紧密互动与扶持,制造环节技术含量低,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机床产业是当前沈阳制造企业的缩影,沈阳市制造企业价值链低端锁定,导致向上、下游高端服务价值环节延伸有限。以沈阳机床为例,沈阳机床主导业务是机床生产制造,该环节产值占全公司总产值70%以上,而德国、日本的机床企业,大部分营业额来源于技术、图纸等非实物产品的输出,实物产品所占比重较小。如德国通快,从营业额构成看,实物构成只占30%,技术专利、特制性维修等高端服务业非实物性收入占70%[6]。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看出,中高技术制造产业对生产服务业的需求远高于低技术制造业,且高技术制造业集中于对高端服务业的需求,制造业低端化限制了沈阳市生产服务业整体规模扩张和升级。
二、沈阳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约因素分析
(1)创新资源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整合利用不够,配置结构有待优化。创新基础和创新投入是创新驱动的源泉,沈阳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较为雄厚的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但近几年因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沈阳市科技资源投入总体规模,不仅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成都、南京、青岛、武汉等副省级城市相比较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沈阳市60%以上的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其研究开发的方向和目标与市场距离较远,科技成果市场化、商业化渠道不畅,造成科技资源重复浪费。从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来看,大量沉淀在骨干国有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的潜力因制度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发挥不足,加之沈阳市整体经济发展低迷,战略新兴产业对技术的吸纳及推动力不够,没有形成技术资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科技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导致沈阳产业转型升级无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缺乏支撑点。
(2)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创新投入不足。计划经济影响和国有企业比重偏高导致沈阳科技创新体系中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不完善,沈阳市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目前,深圳有各类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而沈阳只有4000余家;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投资、专利发明来自于企业,而沈阳大量的研发机构、科技人才集中在高校与科研院所,造成科技资源配置的低效。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创新积极性不高,创新投入不足。低水平的R&D投入难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基础支撑。2016年沈阳市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经费来源中,企业R&D投入比重为64.9%,而政府投入资金高达29.4%。而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工业企业科技经费中企业投资均在90%以上。近些年虽然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在不断确立,但因沈阳市特有的国有企业比重较高的企业组织结构和不够完善的市场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投入格局还有待提升。
(3)企业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还不健全。沈阳市企业创新投入不足与企业科技创新融资体系不完善有关。作为计划经济影响较为深远的城市,沈阳政府资源调配能力较强,市场机制不完善,商业氛围不浓厚。技术创新作为高投入、高风险的企业行为,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而外部资金的来源及目的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与绩效。如上面所述,政府资金在企业创新资金来源中占有较大比重,强化了企业创新对政策性资金的依赖,而创新资金通过政府配置也导致潜在的无效率,进一步扭曲了多元创新资金市场形成。沈阳市企业科技经费来源较为单一,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没有形成。另外沈阳市受计划经济影响深远,商业氛围不浓厚,造成融资平台投资运营以政府及政府附属单位为主,风险投资、融资担保、抵押融资等融资业务不发达,对中小企业存在明显的歧视和限制,导致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虽然沈阳市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到了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直接融资、质押担保、典当机制等多种投融资方式的扶持,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融资难仍是目前沈阳市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创新融资不畅造成企业自身创新不足,进而造成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需求满足能力较低,成为对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制度障碍之一。
(4)企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不完善。沈阳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市场化发育程度不足、专业化不够以及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建设不足等问题。沈阳市企业以机械制造、重化工业等传统产业为主,创新生态思想还未深入到企业、政府等各层面。创新生态观的缺失带来了重经济指标、轻视环境生态,重效率而轻视公平、民生等诸多问题。同时,沈阳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造成大企业占据了大量创新资源,而中小型民营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和政策倾斜有限,加之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不完善,造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发展条件的不匹配性。同时,沈阳市市场化发育程度不足、专业化不够,以及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建设不足等问题。近年来,虽然沈阳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规模数量与过去相比有了
三、创新驱动沈阳市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1)骨干企业带动创新体系构建。沈阳大型工业企业拥有深厚的科技资源,在本地产业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以骨干企业为核心,根据自身科技研发优势和市场主体地位,结合自身科技突破关键技术领域整合资源,打通创新环节衔接,着力打造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式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打造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产业、汽车研发、制造及配套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几个重点产业的创新体系,为沈阳市核心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将沈阳建设成为东北制造业研发、制造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借助“中德装备园区”建设契机,加快对德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引入,引导公共技术平台、企业联盟等组织建设,加强沈阳本地制造企业先进技术学习,探索建立创新经济新体制机制,促进沈阳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整体相关产业技术能力和产品层次的整体升级。
(2)孕育战略新兴产业带动供给侧结构改革。作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沈阳要跟踪未来技术发展方向,提早战略布局,孕育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新兴产业。可借鉴远大科技园建设经验,依靠骨干企业在技术挖掘、技术产业化、人才引育方面的优势,围绕未来新技术点开展人才引育和研发工作,为未来沈阳高技术产业发展孕育新力量。加强IC装备制造、新生物制药等产业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引入,填补关键技术领域和生产工艺空白,争取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持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外研发机构开展技术攻关,支持本地有条件企业境外建立研发基地。加强与日、俄、韩等周边国家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务实合作,推动资源互补、互促互惠的合作机制和创新平台建设,依靠外部科研项目提高本地科研能力。发挥创新孵化器、创客空间的前沿技术孕育功能,积极引入国外高端人才和研发团队,增加创新源头的涌入。
(3)依托核心资源价值链高端攀升模式,缓解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依托企业核心资源,实现内部业务由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向两端攀升,包括向价值链上游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及向下游的运输仓储、服务咨询、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攀升,实现由生产制造商向多元服务商的转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分离是社会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制造业与服务业间已经从简单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分离转向深度互促融合的新阶段。核心资源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前提是生产制造环节之外的技术研发、检测、在线服务等能力的提高。而在核心价值链攀升中企业也面临各类困境,需要政府相关政策引导扶持。通过政策引导、扶持推动沈阳市大中型优势制造企业实现服务环节的“外部化”。远大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等多家典型大中型企业实现服务业分离、融合的经验,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依赖自身的某些服务环节优势,设立独立的生产服务企业,不断扩大服务范围,依靠核心企业的服务业分离,将沈阳市具有技术基础、竞争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专业化水平、市场化能力还有待提升。沈阳市面向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服务的平台和组织较少,对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不足,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力度不够。产学研之间合作仍然不够紧密,尤其是科研院所、高校等科技资源和成果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制度落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
四、科技助推沈阳市供给侧改革的支持政策体系
1.建设高效、开放、共享的沈阳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
立足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构建面向市场、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促进沈阳市工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围绕沈阳先进装备制造业、智能机器人、工业软件等产业,进一步整合、优化沈阳各类科技资源,明确未来产业主导技术攻关方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依托、技术市场和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开放型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协调与互动机制,实现从注重单项技术突破向集成创新方向转变,构建以主导技术为核心的城市技术创新群。夯实技术创新基础,激发现有科技资源潜力。通过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激发沈阳市现有的科技沉淀,推动现有装备制造业升级,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政策倒逼的方式,加强创新制度顶层设计,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企业创新体系重构与绩效提升。
2.坚持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资源是有限的,未来沈阳市科技创新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将科技创新方向与沈阳市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将核心技术创新作为未来沈阳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动力。围绕产业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示范效应大的创新项目,掌握市场竞争主动权,构建经济整体创新活力和竞争力。
助推沈阳市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自动化及智能制造。把握制造业未来信息化、数字化、定制化特点,推动智能制造与制造信息化。依托新松集团、东软集团等骨干企业加强软件系统、嵌入式系统等软件的开发,面向数控机床、大型成套设备、汽车制造等核心产业领域开发机器人自动化系统。通过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建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产业化和商品化之间的有效衔接,促进围绕主导技术的产学研合作及企业联盟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实现载体,力争率先建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基地。
(2)推动以沈阳市大型成套设备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产业的自主创新。政策引导沈阳机床、沈阳精工等有条件的机床企业加强高档数控系统、伺服驱动装置等核心技术与装备的开发,提高主机高稳定性、高效率性和智能化水平,运用创新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高档精密机床、智能化机床比重,并结合优势技术促进企业从单纯产品盈利转型“产品+服务”的盈利新模式。
(3)数字医疗设备。重点发展医疗磁共振成像系统、新型数字化彩超、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设备、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数字化多功能多参数集成诊断系统、新型医用内窥镜及其防护系统,生物芯片、健康益体机等医用诊断、治疗和监护设备,生物医用材料及其制品。
3.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高效创新生态系统
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完善并发挥市场作用机制,推动企业成为科技项目的投入、执行和收益主体。实施国有企业治理机制改革,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民营资本引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等方式,真正理顺困扰国有企业发展的制度问题,将国有企业改造成为创新实现的主体,并发挥其在沈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设,激发中小企业、各类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借助沈阳市营商环境优化的契机,提高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和企业创新实现流程中的作用,紧紧围绕沈阳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重大项目和产业集群等,鼓励以企业为主导建设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创新技术的外溢共享,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同时,对民营科技中小企业采取政策倾斜,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创新成本,发挥民营中小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功能。
4.构建科技人才培育、吸引、集聚高地
创新经济最根本的是要依赖高端科技人才的支持,由于受沈阳市区位、经济增速下降及营商环境不佳等因素影响,沈阳市高端人才流失现象较为突出,高端人才吸引不足。要真正解决人才问题,经济发展与吸引是根本。同时,要对原有的人才吸引、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进行梳理,对于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过时制度及时修改完善。优化人才工作思路,营造宜于生活、科研、创业、投资的外部环境,加大企业等组织的人才引入动力,降低国外人才引入限制门槛,严格知识产权所有权制度改革,鼓励知识产权入股、融资等。借助沈阳中德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建设、沈阳高技术开发区等高端产业平台优势和宽松灵活的政策优势,作为沈阳吸引高端人才的先行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