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研究综述
2019-02-22任江辉
任江辉
(集美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日本无赖派文学是在二战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异性的文学派别,在战后的日本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以独特的文学理念和文学手法,集中反映了当时二战战败后的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人文思想,体现了与‘正统文学思潮’完全相反的文学理念,促进了日本战后文学的转型和发展”[1],在日本民众的精神深处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其主要代表作家有太宰治、坂口安吾、伊藤整、石川淳、织田作之助等,这些无赖派作家的作品大多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有的同一作品被不同导演多次演绎成影视作品,以影视艺术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好评。其中以日本电影界的“导演大哥”荒户源次郎对太宰治名作《人间失格》的影视改编尤为典型,“在该电影中,其通过镜头语言的演绎,将多维度叙事空间融合在一起,在阐述战后初期日本民众生活场景中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焦虑、无奈、颓废、堕落的精神情绪,并运用电影的光、影、声、电的艺术手法,将电影的主旨和意识形态进一步升华,受到了广大观影者的认可和肯定”[2]。如此一来,通过文学文本的影视改编,以影视特有的叙事手段和叙事艺术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知日本无赖派文学的内涵,在提升影视传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想和理念的传播,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然而学术界对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关注度不够,对此研究也一直处于浅显的初级阶段,因此对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现状
日本无赖派文学作品之所以被大量改编成影视作品,主要在于其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许多影视化叙事特点和艺术形式的因素,也正是因为“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可行性,主要在于文学与影视之间相互重合与交叉的诸多因素”[3]的缘故,其文学作品被大量地改编成影视艺术形式。因而随着日本无赖派文学作品被大量地改编,其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的传播广度不断拓宽,其传播深度也不断加强。对于该类型的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的碎片化评论也随之增多,对该方面的研究也有了初步的进展,但是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的成果并不多。从“该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先行研究观之,以国别的角度为基准划分,主要分为日本学界和中国学界的研究。
在日本学界,对于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探讨,其研究成果比较稀少,研究的内容也比较片面,主要体现在论著和期刊论文方面。在论著方面,只有电影制作委员会执笔的由日本扶桑社于2009年9月出版的太宰治名作改编的《“维荣之妻——樱桃与蒲公英”公开电影鉴赏读本》,该论著主要阐述了“太宰治的作品被改编后的电影‘维荣之妻——樱桃与蒲公英’的电影艺术张力和表现力”[4]。而在期刊论文方面,根据日本CINII学术网站统计,比较典型性的只有两篇期刊论文。一篇是山口贵义的《太宰治作品电影化的可能性》,山口贵义指出“太宰治文学作品的叙事内容具有影视改编的潜质和特征”[5]。而另一期刊论文是手塚真的《无赖派的电影化——坂口安吾的电影等》,手塚真在其论文中阐释道:“以坂口安吾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为例,可以窥见无赖派文学的电影改编的特点和内涵。”[6]可见,日本学界对此的研究也仅仅限于太宰治和坂口安吾这两位无赖派作家的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其他无赖派作家的影视改编均没有提及到,缺乏研究的整体性。
在中国学界方面,对于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期刊论文方面:主要表现在对日本无赖派文学单个作品的影视改编的研究,但只是个别研究,缺乏系统性,且研究的期刊论文不多。根据知网的统计,只有三篇期刊论文:陶箭的《电影〈维荣的妻子〉与原著比较研究》;秦婕的《电影〈维荣的妻子〉与原著对比探讨》;张婷的《〈人间失格〉——大庭叶藏的罪与罚》。硕士论文对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进行研究的情况也较少,对其有一定探讨的硕士论文也只有两篇:吴舒茗的《〈维荣之妻〉中“妻子”的人物形象——小说和电影的比较研究》、李韩栋的《从“太阳族”到“无赖派”——日本战后电影菊与刀格局》。
从日本学界和中国学界目前的研究状况窥之,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对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还处于粗浅的阶段,相关研究论文偏少,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讨。第二,研究的影视文本也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人间失格》《维荣的妻子》等个别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对其他无赖派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并没有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第三,研究的内容出现偏重现象。主要偏重在于日本无赖派文学文本与改编后的影视文本的比较研究,对其改编后影视文本的艺术内涵、叙事手法、母题思想等方面涉及得比较少,研究内容颇显单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第四,对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呈现片面化、感性化的研究态势,缺乏学理性的分析,同时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研究。因此,对于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应以叙事学为理论基础,克服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形而下学的缺陷”,突破目前片面性和琐碎性的研究态势,将其影视改编的文化语境与叙事策略有机集合起来,详尽分析其影视改编的叙事艺术特征,进一步深入阐释其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互文性内涵,才能抓住其影视改编的叙事特质。
二、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指向
就目前中日学界对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态势而言,其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同时在学理性建构上的研究也明显不足。可见,“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缺乏理论的深层关照与合理建构,于无形中制约着影视改编研究的学理探索和良性发展”[7]。因此,在对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上,应坚持脚踏实地的基础性研究,使其研究指向清晰化。而研究指向的清晰化,须从厘清研究对象、突破研究难点、采用多维度研究方法、明确研究目的四个层面入手,才能较为客观地阐释其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的互文性特征,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其影视改编的叙事内涵。
1.厘清研究对象
在中日学界对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中,其研究对象具有片面性和模糊性,使得研究的难点难于突破,研究的目的难于明确。因此,首先应将研究对象清晰化。对日本无赖派文学文本与其改编后的影视文本进行全面和整体的比较和论述,进一步分析其文学文本与其改编后的影视文本的互文性建构,不再局限于某个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的单纯研究,避免了中日学界一直以来的偏重研究(即单纯对改编后的电影文本的研究)。然后进一步站在叙事学的研究角度上,分析文学文本与其改编后的电影文本的叙事学异同,将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叙事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从微观上解析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叙事内涵,从宏观理论上阐释文学文本与其改编后的影视文本的互文性机理,进而探索文学文本影视改编的内在机制。最后,从五个方面将研究对象的内容丰富充实起来。第一,分析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叙事语境:从日本目前影视文化的发展需求、日本民众影视消费文化的诉求、日本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解析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叙事母题表达:从母题的忠实原著表达、母题的通俗化表达、母题的话语形态表达等进行阐述。第三,阐释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叙事人物塑造:主要从叙事人物的影视塑造、根据影视叙事的需要对叙事人物的增减等方面进行论述。第四,透析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叙事艺术特征:主要探讨日本无赖派文学改编后的影视叙事艺术特点,如:多维度空间叙事、狂欢叙事、隐喻叙事、复调叙事等。第五,阐释文学文本与其改编后的影视文本的互文性:在分析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特征的同时,深入解析文学文本与其改编后的影视文本的互文性机理。只有通过厘清研究对象,丰富研究内容,才能突破研究的难点,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突破研究难点
在对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中,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和研究思维的束缚,研究范式的固化性以及改编后影视文本的复杂性便成为研究的难点,使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难于得到拓展。因此,在研究中应集中各种研究力量,突破以下三个难点。
第一,摆脱传统研究范式。对于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一直被固化在传统研究的范畴中,研究范式单一,研究内容过于偏重,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在研究中跳出以往中日学界研究文学影视改编的范式和框架,在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以叙事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日本无赖派文学及其改编后的影视文本为研究对象,以该文学影视改编的叙事语境为出发点,在多维度视野中对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叙事形式、叙事特征、艺术张力等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阐释文学文本与其改编后的影视文本的辩证关系,以揭示文学文本与其相应影视文本的真正内涵和实质。
第二,收集和解读日本无赖派文学改编后的影视文本。由于日本无赖派文学在日本战后文学史上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其文学文本被影视改编的情况十分多见,而且同一文学文本被不同导演进行多次影视改编,其影响和成效也不尽相同。这些影视文本的版本和内容也比较繁杂,因而要系统地收集和解读这些影视文本也相对比较困难,需要赴日本实地调查研究,走访日本各大图书馆和影视艺术博物馆进行多方查找和系统调研。因此系统地全面地查找、收集并解读该类影视文本成了重要关键和主要难题。
第三,详细分析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历史语境。文学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大多“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迹,遵循美学的创作原则,能将矛盾冲突、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动作语言等围绕时代主题的符号元素发挥到极致,反映国家利益、民众命运和时代变革的叙事主题”[8],凸显其文学文本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语境。而日本无赖派文学产生于二战结束后的日本,该时期“日本社会发生了激烈的社会转型,从以前的侵略帝国转变为战败国,政治上出现了混沌现象,国家经济处于废墟状态,整个社会陷入极大混乱的局面。日本无赖派文学正是在这一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以其犀利的笔锋刻画了反映该时代的无赖特质人物形象,以其独特的文学理念和文学手法,集中反映了当时二战战败后的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人文思想,在当时的日本民众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引起了该时代社会的轰动”[9]。直至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日本无赖派文学的思想和理念一直渗透着日本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特别其“无赖式”思想和内涵对日本影视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而现今的日本社会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对现实不满和批评的声音此起彼伏,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语境下,通过对无赖派文学的影视改编不仅可以凸显日本民众对现实的精神需求,而且可以反衬出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因此,深入解析日本无赖派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与当今日本影视改编的文化语境的异同,是研究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难点之一。
3.采用多维度研究方法
方法是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研究方法的单一性会导致研究成果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因此在对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时候,应站在不同的研究视角,采用田野问卷调查法、叙事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将历史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等多维度研究方法,才能更全面更系统地解析其影视改编的叙事真谛。
第一,田野问卷调查法。应多次赴日本的国立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影视艺术博物馆,对日本无赖派文学改编后的影视文本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收集和解读,并进行具体详尽分析。同时,对改编后的各种影视的评论进行各种各样的问卷调查,针对大学生、上班族、老年人等日本不同社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
第二,叙事学的研究方法。采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运用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理论对日本无赖派文学改编后的不同影视文本进行具体分析,探究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后的叙事人物的塑造艺术形式,阐释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叙事艺术特征,进而分析文学文本与其改编后的影视文本的互文性建构。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两个纬度考察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艺术张力。
第三,比较分析法。对日本无赖派文学文本与其改编后的影视文本进行比对分析,从叙事母题的表达、叙事艺术策略的采用、叙事人物的塑造进行比较和分析,解析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后的叙事母题表达、叙事人物塑造的差异和内在共同点。同时还对同一无赖派文学作品的不同影视改编的比较分析,分析不同导演演绎下同一文学文本的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和母题表达,探究其影视改编后的不同内涵,从而建构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内在机理。
第四,采用历史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文化语境进行深入分析。紧扣日本无赖派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背景,以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析日本无赖文学影视改编在当前日本影视文化发展中的需求性,同时阐释其文学理念在当今日本影视文化消费层面的影响,然后进一步揭示其文学影视改编在日本影视文化中的特点和内涵。
4.明确研究目的
目的是研究的终极目标,是研究的方向。在研究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时候,明确其研究目的,对于顺利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研究该影视改编时,应将其“一弄清、一弥补、一建构”的研究目的明确化。
第一,“一弄清”,就是弄清文学文本与其改编后的影视文本的建构机理。在日本无赖派文学的文本中,“不仅通过颓废式的叙事艺术来表达其文学理念和文学主张,而且以鲜明的叙事伦理来彰显其文学的张力,将文学叙事艺术和叙事伦理相互融合和相互映衬起来建构起文学的特质和灵魂”[10],具有文学文本的艺术共性。然而,在日本无赖派文学的影视改编中,不同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的特点是各异的,同一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的特点也是不尽相同的。如何通过其文学文本与其改编后的影视文学的对比分析,来解析其相应影视文本的叙事艺术张力,形成其影视文本艺术建构的具体框架和体系,厘清文学文本与其改编后的影视文学的内在辩证关系,是研究目的的重中之重。
第二,“一弥补”,就是弥补对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这一现象整体关注的缺失。纵观中日学界对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大多纯粹以某个导演制作的某个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为微观研究,缺乏对其整体性的关注。因此,要比较系统地全面地研究“日本无赖派文学的影视改编”这一课题,必须突破以往的研究视阈问题,以叙事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维度研究视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阐述,才能真正揭示其影视改编的深层次内涵。
第三,“一建构”,就是建构一套以叙事学为研究视角的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框架,广而言之,就是建构一套文学文本影视改编的叙事机理的研究范式。就目前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而言,无论是在日本学界还是在中国学界,其研究成果较少,散见于期刊论文中,没有系统性和延续性。因此,应通过运用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理论,系统地将日本无赖派文学文本及其改编后的影视文本进行解读,比较和分析这两种艺术文本的叙事母题表达、叙事策略异同、叙事人物变化等不同艺术内涵,论述其文学改编后的影视叙事艺术特质,揭示文学改编后影视叙事的艺术内涵与其文学文本、影视叙事语境的内在联系,进一步阐释文学文本影视改编后的叙事思想和艺术张力。
三、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意义
在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中,可以突破“传统只研究影视艺术的形式和特征,而忽视了影视文本与其相应文学文本的互文性”这一界限,将这两者不同的艺术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系统和有机的研究,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现实实践意义。
其一,能够剖析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的内在机理。由于在研究中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在克服传统叙事学偏重文本的内部分析而忽略了文本外部因素的缺点,采用后经典叙事学的理论,以日本无赖派文学文本及其改编后的影视文本为研究对象,并对这两者不同艺术形式进行比对分析,深入分析其影视改编的叙事学特点,着重阐释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叙事语境、叙事母题表达、叙事艺术特征等影视改编的叙事艺术内涵,因此能够进一步深入解析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互文性特点和机理。
其二,能为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树立一个新的研究范式。从研究内涵的层面观之,将日本无赖派文学文本与其改编后的影视文本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结合艺术学、叙事学、修辞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该文学派别的影视改编这一个案研究,来解析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的叙事母题、叙述人物、叙事艺术特征的异同,突出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的互文性特点,以期为文学影视改编的互文性研究树立一个研究上的范式,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期为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一定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借鉴。
其三,以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为个案,剖析日本文学影视改编的特征。从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研究动机层面分析,通过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个案研究,以多研究视角的方式对其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和归纳出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特点和不足,进而以个案研究为例来解析日本文学影视改编的特征和内涵。
其四,能够进一步弄清文学影视改编对文学文本传播的作用。日本无赖派文学产生于二战后初期,至今已历经七十余年,随着影视文化的视觉冲击,现今的大部分日本年轻人逐步远离了传统的文学文本阅读,对日本无赖派文学的认知也渐行渐远。而通过文学影视改编的传播,“不仅可以成为引导其进入文学文本的诱因,还可以丰富文本阐释的内容,扩大文本批评的视野,深化对文本概念本身的认识。对全方位遭遇视觉文化冲击的当代人而言,文学影视改编的确不失为引导他们进入文学的途径之一”[11]。日本无赖派文学也正是通过其文本的影视改编,大大促进了其文学在新生代的影响力,有力地推动了其文学思想和文学理念的广泛传播。因此,通过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可以窥探出文学影视改编对文学文本传播的作用及影响力。
其五,能够解析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人文精神建构。在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研究作用层面,通过对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研究,可以窥探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目的,同时可以探究该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内涵。日本无赖派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正是通过这一艺术形式的演绎,来满足一般民众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需求,在加强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渗透力的同时,集中体现出历史和现实等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心理,反映出崭新的人文精神建构。
四、结 语
从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研究现状观之,目前的中日学界对此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态势呈现片面性和不完整性,而且缺乏学理性的建构,整个研究领域还处于粗浅的初级阶段。因此,应明确该领域的研究指向,厘清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着重突破研究的难点,树立研究的目的,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克服传统的研究范式,突破固有的研究框架,采用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方法,针对目前研究状况的不足和缺陷,紧扣其影视改编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才能更为客观地阐释日本无赖派文学影视改编的内涵,才能更为系统地解析其文学文本与影视文本的内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