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IS辅助下的我国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新探索

2019-02-22窦树龙窦树昊仇松寅江红旗李凌枫

中国动物检疫 2019年2期
关键词:区域化疫区口蹄疫

窦树龙,康 伟,窦树昊,仇松寅,江红旗,纪 帆,李凌枫

(1.海关总署,北京 100730;2.黄埔海关,广东广州 510621;3. 天津市畜牧总站,天津 300402 4.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76;5.重庆海关,重庆 401147;6.深圳海关,广东深圳 518000;7.昆明海关,云南昆明 650051)

我国周边地区动物疫情复杂。为防止周边国家跨境动物疫病传入,我国以往采取了“筑墙”模式,一旦邻国发生疫情,便立即停止相关贸易。事实证明,“筑墙”虽能有效防止疫情通过国际贸易途径传入,但大量动物及动物产品非法贸易的存在,造成疫情以隐蔽方式传播,同样给我国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为更科学有效防控跨境动物疫病,海关系统近年来积极探索境外疫病区域化管理新模式,并尝试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区域化建设和评估,变“筑墙”为“铺路”,在为国际贸易创造新机遇的同时,有效破解跨境动物疫病防控难题,目前已初见成效。本文从项目实施背景、设计思路、工作进展和未来展望等方面予以概述。

1 实施背景

1.1 动物走私严重威胁我国公共安全

受利益驱使,我国云南、广西等地走私活动屡禁不止。据昆明海关(原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14年调查,每年经云南边境走私入境活牛超过150万头。这些动物存在携带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重大跨境动物疫病风险。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通过云南边境的勐龙、勐腊、瑞丽等地区走私的活牛至少在70万头以上。除云南边境外,广西活猪、内蒙牛羊肉走私也屡见不鲜。走私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牛贩从农民手中收购活牛,途径地国家收取过路费,边民牵牛过境获取劳务费,个别兽医“隔山开证”为走私动物洗白,屠宰场获得廉价货源,驻场兽医疏于查验。由此,未经检疫的动物进入国内,造成跨境动物疫病以隐蔽方式潜在散播,在这些灰色走私链条下,我国畜牧业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面临巨大风险。

1.2 区域化管理是“变堵为疏”的重要措施

我国陆地边境线长达22 000 km,与14个国家陆路接壤,是全世界陆路边境线最长的国家。我国以往采取的“筑墙”模式在有效防止疫情通过正常国际贸易途径传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因大量走私的存在,该模式并非防止跨境动物疫情传入的最佳选择。只有科学回应贸易诉求,变“筑墙”为“铺路”,才能更有效破解跨境动物疫病防控难题。为此,OIE近年来重点推动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1]。这是在不能实现全国无疫的情况下,实现区域内动物亚群健康目标的管理模式,也是一项贸易便利化措施,从而为特殊动物群体实现国际贸易提供了可能,目前已有成功经验和案例。我国及周边国家通过区域化实现“变堵为疏”,是破解跨境动物疫病防控难题的重要措施。

1.3 GIS技术已具备坚实基础

GIS是一门被广泛应用的技术。它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根据地理模型分析,提供空间和动态地理信息。此技术与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相结合,为区域化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决策支持。我国和接壤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建设跨境动物疫病无疫区必须以经济实用为前提。GIS具有强大的分析和展示能力,能够快速筛选可能的建设地点,帮助开展无疫区建设和无疫区评价。2008年以来,海关系统通过与意大利卫威尼托动物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合作,已经成功培养了GIS应用团队,开发了融合GIS技术的《进口陆生动物检疫管理系统》《出口陆生动物检疫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并开展了对周边国家的培训,这为进一步通过GIS系统,辅助区域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2 设计思路

2015年以来,海关系统会同农业、商务等部门开展了大量调研和论证,鉴于周边国家动物来源复杂、疫情不够透明、管理不够完善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了“4+2”管理模式(图1)。

图1 区域化“4+2”管理模式

2.1 国外4层管理

第1层,集中饲养场管理。此类集中饲养场位于距离无疫区3~50 km环形区域内,拟对华出口动物在此集中饲养45 d以上方能进入出口隔离场,其间根据需要进行免疫和临床检查,加施身份标识。

第2层,缓冲区管理。该区域位于无疫区周边3 km范围内,严格禁止不符合生物安全标准的动物进入此区域内。

第3层,无疫区管理。该区域尽可能靠近我国入境口岸且大于3 km,无疫区与口岸之间建设生物安全通道,无疫区内设置哨兵动物,按照OIE标准实施病原学监测。

第4层,出口隔离场管理。出口动物在此接受为期30 d的检疫,实施相应检查和免疫效果评价。

2.2 国内2层管理

第1层,入境隔离场管理。该隔离场距口岸3~200 km范围内,尽可能靠近我国入境口岸,入境24 h后允许屠宰,14 d内屠宰完毕,其间接受隔离检疫。

第2层,指定屠宰场管理。该屠宰场距离隔离场3~10 km,进口屠宰动物须接受官方兽医检查,保证宰前健康。

3 工作进展

为保障无疫区项目的顺利实施,海关总署首先颁布了无疫区建设标准。针对周边国家主要动物疫情,以口蹄疫为重点工作对象,于2017年发布了《境外口蹄疫免疫无疫区建设要求》(SN4999-2017),进一步细化了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顶层设计思路,对无疫区、集中饲养区、免疫抗体保护合格率、哨兵动物、追溯体系等要素做出了详细规定。该标准已于2018年7月1日正式实施。

自2015年我国启动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试点工作以来,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有关国家和利益相关方也积极响应。目前,根据进展程度,可分为3种状态。

3.1 基本完成的项目

3.1.1 老挝屠宰牛项目 2017年6月,中方专家组开展实地评估,完成GIS分析和无疫区选址工作。确定的无疫区位于琅南塔省勐新县,占地面积5.6 km2,距我国口岸直线距离3.7 km,三面环山,中间为平原,无疫区周边3 km范围内仅有少量牛羊养殖户。2018年4月,双方草签屠宰牛输华检疫议定书。2018年4月,老挝口蹄疫免疫无疫区开始建设,预计2019年3月基本建成。GIS作图及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选址合理,自然条件优良,适合建设无疫区(图2)。

3.1.2 蒙古国屠宰羊项目 2018年3月,双方草签屠宰羊输华检疫议定书,9月双方签署口蹄疫免疫无疫区建设合作备忘录。2018年4月,开展口蹄疫免疫无疫区选址和建设。该无疫区位于南北两条沙漠带之间的戈壁滩上,占地面积6 km2,距我国口岸直线距离约26 km,以人工建设的双层铁丝网围栏为边界,内部设施齐全,无疫区周边3 km范围内设置缓冲区(图3)。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中方已完成评估验收。

3.2 进行中的项目

3.2.1 缅甸屠宰牛项目 2018年5月,中方专家组开展实地评估,协助开展GIS分析和无疫区选址。2018年12月,中缅双方开展第二轮技术磋商,按照屠宰牛输华检疫议定书内容,双方基本达成共识,即将进入境外无疫区选址和建设的实质性操作阶段。

3.2.2 吉尔吉斯斯坦口蹄疫无疫区建设合作项目 2018年6月,双方签署关于开展口蹄疫区域化合作的备忘录,将按照双方确定的口蹄疫无疫区建设标准推动下一步合作。中方将向吉方推荐专家,为其口蹄疫无疫区选址、建设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3.3 已有初步合作意向

目前已收到越南、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口蹄疫区域化管理合作申请,正在深入对接。

4 前景展望

尽管我国在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方面的试点尚未形成实质性贸易,但基于旺盛的现实需求以及充分的调研和准备,有理由相信以下趋势将逐步显现:

图2 老挝屠宰牛项目选址卫星图

图3 蒙古国屠宰羊项目选址卫星图

一是跨境动物疫情区域化管理新模式将受到积极响应。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周边国家更为迫切与我国加强经贸往来,区域化管理能较好地回应贸易诉求,也为相关贸易提供了新机遇,因此未来几年将是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模式建设的高峰期。

二是国门生物安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变堵为疏后,走私也将“釜底抽薪”。更多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将推动输华屠宰动物检疫更为规范、透明。没有了走私带来的风险,我国的国门生物安全威胁将会大大减轻。

三是GIS技术在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中将得到充分应用。现有实践已经展现出GIS在跨境动物疫病无疫区选址和建设过程的强大作用,随着我国对周边国家GIS援助培训的不断加强,以及开源软件的推广使用,更多国家、更多利益相关方将参与进来,形成GIS辅助下跨境动物疫情区域化管理的新机遇、新局面。

猜你喜欢

区域化疫区口蹄疫
牛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装备延寿整修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研究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阿尔金山西部区域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为年轻女医护剃光头发赴疫区作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口蹄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