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设计
2019-02-22孙自俊
孙自俊
摘要:初中学生对记叙文阅读理解普遍感到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悟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本文提到的比较阅读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记叙文阅读理解的特点,进而找到学习感觉,使记叙文的阅读理解并不神秘。
关键词:比较阅读;阅读问题设计;问题理解结果;简单明朗
从近几年中考学生语文成绩表现来看,平时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却没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反而有些基础平平的同学,却考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就使一些老师和同学感到奇怪,让人觉得现代文阅读有点神秘。
背景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相关规定:“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从以上表述中,我们会发现,根据考试纲要的要求,各项阅读理解试题就是根据这些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的。有了这些标准,再来解决记叙文的阅读问题,通过一些方法,如利用比较阅读、情景感受、情感倾向等方法加强训练,还是可以从中找到有规律可循的小窍门。因此,初中语文的记叙文阅读不是神秘,而是有章可循,让阅读理解走向简单明朗化。比较阅读法在记叙文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人教版)是按照教学单元编排文本的,且每个单元各个文本的体裁大致相同(不含文言文),这样的编排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典型性,尽管每个文本的学习重点不同,特色也不相同,但相互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样,就给比较阅读提供了便利。
比较阅读,注重训练
训练的过程就是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教师的适当引导。没有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这个话题就失去了基础,什么样的好方法或好老师,都只能是一厢情愿。同样,在训练的过程中,没有老师的适当引导,那么学生的比较就会陷入迷茫和混乱之中,导致最终的不了了之。所以,比较阅读法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是一种边学边导的训练过程。因此,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引导融合起来,才能使比较阅读法收到好的效果。
科学设计问题
问题的设计,是比较阅读法训练的关键。问题设计本身要具有启发和引导之意,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既要注意到横向比较,又要关注纵向比较。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长期坚持,就能使学生掌握阅读规律。如复习时,就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最后一课》放在一起,两文都是记叙类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记述作者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文章分两个部分来写);《最后一课》是小说,通过小弗郎士行踪的变化反映法国阿尔萨斯省被德国占领后人们的心情感受。
问题设计 两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点(考察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概括能力);反映的主题是否相同(考查学生情感倾向,领悟作品内涵);景物描写与各自文章主题的关系是什么(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自己的心得)。
两文都是用时空点的转变来组织全文,叙述视角也相同,两个小主人身份也基本相同。但两文人物内心描写不同,场景描写的色调更是不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人物内心描写不多,也不复杂。一是猜测家里人为什么要送他去上学;二是看到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想象文章的精彩。更多的是场景描写,且是轻松、愉快的;而《最后一课》对人物内心描写就比较多,也较为复杂。对上课迟到的担心;看到人们在围观布告牌的疑惑、紧张和恐惧;听到屋顶鸽子咕咕低叫;看到人们神态的变化;看到韩麦尔先生的神情、穿着、动作;普鲁士兵的号子等等反映“小弗郎士”的复杂心理变化。场景描写的色调是沉闷、悲哀、愤怒的。
两文的主题有着极大地差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对少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最后一课》反映的则是阿尔萨斯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的春、夏、秋、冬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既能学到知识,又有课间的玩耍,还有在座位上画画做游戏,也是快乐的场所。所以,体现了作者对少年时代快乐生活的甜美回忆,反映了一个阳光少年具有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最后一课》:“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说明“小弗郎士”天真幼稚,但又能管住自己。同时,也暗示出《最后一课》的背景,为后面深化主题做好铺垫。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字帖比作国旗,表达了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也渲染了教室里教学气氛。
“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一个教了自己祖國语言40年的老师,却被迫离开,离开自己心爱的学生、教室、家乡,可以想象此时的韩麦尔先生心情是非常难受和悲愤的。恰恰也说明小弗朗士从怕老师到理解、敬爱老师。
人物、地点的比较
两文的人物和地点值得一比,因为有较多的相似地方。如“我”和“小弗朗士”两人年龄相仿,又是学生;都有一位老师;地点也有相同的地方——教室。
“我”和“小弗朗士” 上学前两人都是无忧无虑、天真幼稚、贪玩。可到了教室之后就大不一样了。“我”却是尽情享受课中、课间的乐趣,享受自然的美好。而“小弗朗士”面临的是亡国失学,有的只是痛苦、悲哀和愤怒。他的这种情感变化,说明了侵略者给一个天真的孩子带来了多么沉重的心理伤害,而这个孩子又能这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和祖国的语言。这种爱体现在一个孩子的身上,给人的感受无疑是震撼的。
两位老师 (寿镜吾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说明寿镜吾先生方正,质朴,博学。而韩麦尔先生“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平时教学状态);“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出韩麦尔先生极度的痛苦之情;“使出全身之力”这一动作中倾注了他热爱祖国、憎恨敌人的全部情感,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激情和不屈的意志。(这里是考查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系)
两文的地点不完全相同,唯一的交集就是教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教室只是作者学习的场所;而《最后一课》的教室是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聚集地点,就在这里,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完全展现出来(这里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深度理解)。
结束语
通过比较阅读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在问题设计上比较,又在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阅读技巧,进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但必须说明:比较阅读法只是语文阅读方法的一种,譬如批注阅读法也是一种。所以,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和实际阅读水平而适当地选择运用,并结合文本的实际内容来设计比较问题,这样才能使比较阅读法运用更为有效。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永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