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比较阅读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2016-03-23孙云飞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3期
关键词:命题特点比较阅读解题策略

摘 要: 近几年高考诗歌比较阅读试题的考点相对集中,题干多同中求异。在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从大处着眼,避免顾此失彼。其次在表述时把握试题特点,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作答时准确、规范就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关键词:高考诗歌;比较阅读;命题特点;解题策略

诗歌比较阅读是把两首或两首以上内容或形式上有某种联系的诗歌进行有对比有分析的阅读。以求对作品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纵观2013—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比较阅读倍受青睐(见下表)。现归纳其命题特点,并提出解题策略,以期有助于2016届考生。

一、诗歌比较阅读命题特点

(一)考查形式:选材中正,考点集中

由表格可知,近三年诗歌比较阅读的考查特点有以下几点:从体裁看,绝句为主,词为辅。7套题选了14首诗歌作品,其中有9首绝句,3首古体诗,1首律诗,1首元曲。从作品年代看,相对集中。以唐为主,其它朝代为辅。从考查角度看,考点集中。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从数量看,两首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比较鉴赏”的试题形式,在只出示一首诗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命题的。如2015年全国课标卷I的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考查内容:合并同类,同中求异

由表格可知,比较阅读的作品往往有许多相同(近)之处。题材相同,如2013年的安徽与2014年的浙江、福建等省市都是山水田园诗。意象相同,如2014年全国课标卷II两首诗中都有“灯前”这一意象。表达技巧相同,如2014年福建省的两首诗都注重了“炼”字。思想内容相同,如2015年全国课标卷I的两首诗都写到了送别之情。但是,命题者通常同中求异。不在相同的地方提问,而在差异之处设题。例如2015年湖南卷第10题的第②小题:“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划横线诗句分别是“城郭为墟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两处抒情手法、表达方式相同,但试题偏偏考查了思想情感的不同。

二、诗歌比较阅读解题策略

(一)审清题干,大处着眼

首先,找准题干中的关键词。这里的关键词是指能引导、限定作答方向(角度)和范围的词语。常从彼此的整体或局部的描写角度、抒情手法、技巧手法、语言特色等作比较。例如2015年全国课标卷I第8题题干的关键词应是“描写景物的角度”和“本诗”。明确了考查角度为“写景角度”(感官、虚实、动静、正侧、白描与渲染等),然后结合文本,在理解、鉴赏两首诗歌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找出彼此的不同即可。但有的考生无视题干要求,忽视关键词,自顾自地将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了一番。还有的考生没有看准题干限定的作答范围,视“本诗”而不见,大加分析。

其次,树立整体意识。所谓整体意识是指在作答时不能有顾此失彼或浅尝辄止等现象。这些现象主要表现为:①在相同点上大加分析,而不同方面浅尝辄止;或只对题干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概括,而忽视了分析。②在解答时,不顾题干要求,厚此薄彼。就其中一首大加分析,而另一首则轻描淡写。③忽视考点的“同一性”。一首“言在此”,另一首则“意在彼”。例如2015年全国课标卷I第8题,有的考生只答了写景角度,没有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或分析不到位。

(二)注重模式,规范作答

任何事物都具有某种形式,离开形式,内容就不能存在。尤其是考场作答形式更值得考生重视。要明白: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模式。诗歌比较阅读的常见题型通常有两大类,一类是“求差异”(或“比优劣”)。此类题常见的答题模式为:①甲诗——(方式或内容)②而乙诗——(方式或内容)。一类是“求异同”。此类题常见的答题模式为:先“同”后“异”。通常“同”较为明显,可用一两句话概括;求异的作答模式同第一类。

规范作答是依题干或分值要求,看清步骤,分点作答。诗歌比较阅读试题的作答步骤,一般较为明显,问一答一即可。有的较为隐晦,需要考生缜密思考,谨慎作答。例如2014年福建卷第6题的第②小题:“‘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第一问,由果寻因。根据题干要求,结合作品,分两点(层)作答即可。第二问,异中求同。虽“惊”的原因各异,但效果相同。解答用词的效果,看该词所在诗句的表达方式(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若该词所在的诗句是描写性的语句,写出使用该词使所描写的景(物)具有了什么特点(怎样了);若该词所在的诗句是抒情性的语句,写出使用该词使作者或主人公具有了什么样的情感或使情感更加怎样了。根据作品内容不难看出,两句均是写景的句子,使用“惊”字,反衬出描写的环境更加幽静。至此,就没有必要分点作答,一言以蔽之即可。参考答案:①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②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作者简介:孙云飞(1974—),男,河南省沁阳永威学校高中部语文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

猜你喜欢

命题特点比较阅读解题策略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略谈整体性思维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策略
初中数学解题策略实践应用研究
论高中数学的解题策略
中考英语被动语态考点及命题特点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2011—2016高考英语新课标全国卷Ⅰ完形填空命题特点解析及备考建议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探究
近几年苏州中考化学命题特点与备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