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2019-02-21高国强冯亚男徐庆田
高国强,冯亚男,徐庆田
(1.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山东 枣庄277599;2.山东省滕州市中医医院,山东 枣庄277599)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贝尔面瘫、面神经炎[1],为理疗科常见病,临床以单侧面瘫多见,口眼歪向一侧为主症。如不能及时治愈,便会出现面肌“倒错”等后遗症,妨碍面部美观,甚至引发自卑等心理疾患[2],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3]。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显示:周围性面瘫每年的发病率为0.8%,如果在治疗的情况下完全恢复率是71%[4]。周围性面瘫分为3期[5],急性期(1~7d);静止期(8~20d);恢复期(>20d)。临床治疗以西药配合针灸治疗为主,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则疗效好,病程短。笔者采用针刺配合自血疗法治疗该病,亦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理疗科就诊的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15~70岁,平均(44.28±10.01)岁;病程1~5d,平均(2.30±1.01)d;左侧20例,右侧29例。对照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15~70岁,平均(42.35±9.69)岁;病程1~5d,平均(2.49±0.89)d;左侧21例,右侧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十五”国家级教材《针灸学》的诊断标准[6];西医诊断符合《神经病学》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在发病前有受凉、吹风史,主要表现为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斜,部分患者可伴有舌前味觉减退,少数患者可有耳鸣或耳郭疱疹等[7]。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病程在1~5d内的住院患者。
1.4 排除标准 继发于其他疾病者,有关疾病鉴别诊断标准参见《神经病学》[7];年龄小于15岁或大于70岁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肾病等。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口服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等药物。
2.2 对照组 给予单纯针刺疗法。选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牵正、太阳、合谷、风池、风府;听觉过敏配阳陵泉;抬眉困难配攒竹;鼻唇沟变浅配迎香;人中沟斜配水沟;颏唇沟斜配承浆;流泪配太冲。操作:选取0.38mm×50mm毫针(华佗牌),急性期(1~7d)轻浅刺,行平补平泻法;急性期后(>7d)加足三里用补法,面部可透刺。其余操作同急性期,留针30min[8]。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2.3 观察组 给予针刺配合自血疗法。①针刺治疗同对照组。②自血疗法:用5mL注射器在患者肘静脉处抽取4mL静脉血(不用抗凝剂),用75%酒精棉球严格消毒双侧足三里穴,将抽取的4mL静脉血分别进行穴位注射(注意穴位有得气的感觉,每个穴位注入2mL静脉血),10d(1个疗程)治疗1次,治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参照《实用内科手册》[9]面神经功能恢复标准评定疗效。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无效:面部治疗没变化。②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均参考《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草案)》[10]中的面神经功能评分表、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定。③额肌、口轮匝肌肌电图(MCV)潜伏期及波幅比较。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者,采用t检验,不符合者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32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9%;对照组痊愈25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5.7%,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不同疗程间痊愈例数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疗程间痊愈例数比较(例)
(3)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差值观察组 49 56.17±12.56 93.50±9.87△ 37.33±7.94▲对照组 49 56.97±12.46 87.17±15.69△ 30.20±8.00
(4)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比较(例)
(5)额肌、口轮匝肌MCV潜伏期及波幅比较 见表4。
表4 额肌、口轮匝肌MCV潜伏期及波幅比较()
表4 额肌、口轮匝肌MCV潜伏期及波幅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差值比较,▲P<0.05
额肌MCV 口轮匝MCV组别 例数 时间潜伏期/(ms) 波幅/(mV)潜伏期/(ms) 波幅/(mV)观察组 49 治疗前 6.07±0.62 0.83±0.56 6.28±0.66 0.85±0.51治疗后 3.00±0.40△ 2.64±0.51△ 3.15±0.58△ 2.59±0.24△差值 3.07±0.82▲ 1.50±0.55 3.13±0.55▲ 1.36±0.51对照组 49 治疗前 4.52±0.36 0.81±0.94 6.05±0.43 0.76±0.47治疗后 3.55±0.56 1.50±0.52 3.32±0.85 1.82±0.62差值 1.04±0.56 1.65±0.53 1.76±0.28 1.13±0.83
4 讨论
口服激素是消除无菌性炎症水肿最有效、最迅速的治疗方法[11],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虽疗效较好[12],但面瘫急性期能否进行针灸治疗[5,13],针刺时机的选择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对象。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外邪侵袭面部致筋肌纵缓不收而成。《医门法律》曰:“口眼斜,面部之气不顺也。”针刺时平刺阳白、攒竹可促进眼睑闭合、皱眉和蹙额功能的恢复。其他面部穴位有助于输注面部气血。“面口合谷收”,可远取之。自血疗法抽取自体经脉血注入穴位中可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细胞活力,改善机体代谢。本次研究自血疗法选用足三里,其是足阳明经的合穴,又是胃的下合穴[14],是强壮保健要穴,可治疗虚劳诸症,补益后天之本,如《通玄指要赋》所载“三里却五劳之赢瘦”,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扶正祛邪的作用。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病患者发病1周后查肌电图,可发现有面神经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是由于节段性脱髓鞘改变包括周围结缔组织膜在内的神经完全切断所致[15]。治疗后复查肌电图,二者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配合自血疗法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
笔者研究发现有些轻度面瘫患者有自愈倾向,而有些重度患者(包括高龄、伴有糖尿病、有耳郭疱疹的患者等)会留有后遗症状,对于重度患者的治疗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总结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