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民间舞教学探索
2019-02-20任艳花
任艳花
(嘉应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广东 梅州514015)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际组织和欧美国家研究的热点问题,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各级教育部门和单位必须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作为重要目标,深入探讨和解答育人单位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策略途径问题。核心素养的本质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即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对民间舞教学而言,核心素养不仅是通过学习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统及民俗内涵,熟悉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及本土民间舞的地域特色和舞蹈风格特征,准确展示民间舞的训练性组合、风格性组合、表演性组合及传统组合,准确展示地域特色舞蹈的动律及风格;还要进一步深入扩展,通过民间舞了解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培养对民间舞蹈文化的兴趣和爱好,自觉传承民族地域文化的意识,并在既定知识基础上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完成民间舞知识的迁移,进而提高民间舞蹈的创新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
一、高校民间舞教学现状
大学阶段正是学生心理成熟的关键期,民间舞教学强调兼顾技能的习得与文化的理解,也就是说既要有身体韵律风格的训练,又要有一定民间传统文化的熏陶,两者要相辅相成。由于教学方面某些因素影响,学生身体韵律风格的训练与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理解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高校民间舞教学难以实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学生并未真正实现“技术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一)缺乏思维活动的确定性知识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民间舞教学内容由教师将确定性知识直接讲授、示范给学生,限制了学生对民间舞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未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也是被动的接受、模仿,缺乏与所学知识技能的相融共长。教师对教学内容讲解不够深入,缺乏深入研究,未能应用与学生心理认知相匹配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共鸣。长期如此,将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效果不佳。例如民间舞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较少在课堂详细介绍民间舞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人文习俗、文化内涵等,而是侧重对动作规格的讲解,以此达到技能的教学目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讲,这种缺乏多角度、多层次阐释的教学内容,造成学生对民间舞的了解仅限表象,对其文化内涵知之甚少,对民间舞的创造思维和方式的理解过于片面化,且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衔接不紧密,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民间舞拓展知识的兴趣和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创新能力。
(二)缺乏创新设计的程式化教学方式
高校民间舞“教师主导”的传统方式以及教学行为和活动的统一化,从心理学来讲,使学生的认识心理处于消极被动状态,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思维固定化,缺乏能动的思维活动和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基本同一化,还经常呈现“游离”状态。重技能轻知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对民间舞技能的学习也是浮于表层,“只知舞,不知为何舞,不知舞什么”,不善于深入学习文化理论,不能学以致用,逐渐呈现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离,无法体验知识与实践的交互过程。知识的“再认”和“再现”出现“断层”现象,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核心素养对高校民间舞教学的启示
(一)引导学生的价值观
作为民间舞教师,不应该先教学生民间舞的技能,而是先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民间舞的发展历程,并不断激励学生去探索民间舞的魅力所在。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校民间舞教学,其核心理念和追求应该是价值引领和实践导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2]也就意味着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学设计主要是用来唤醒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而关键点是自觉地将价值元素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高校民间舞教学作为民间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之一,应该以民间舞的人文价值作为课堂主要目标,积极开展民间舞价值辨析及实践导行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理性的精神追求,理解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勤于思辨是高校民间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应有之义。目前高校民间舞教学中不注重训练学生思维。有些教学,教师忙于教动作、练组合,很少引导学生关注民间生活情景并进行质疑、分析,而学生的学习也变成简单重复的模拟,没有对现实生活中的民间舞进行多元思考,这种封闭、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跳舞越来越没有感觉。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深化问题的认识、由表及里的推理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的启发。例如,如何才能把握某一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首先应从某民间舞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分析其生成的制约因素,民族的生存模式、风俗习惯对其舞蹈形态和动律的影响,民族性格促进舞蹈风格特征的形成等;然后在学习舞蹈动作时才“知其所之然”,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表现的风格特征等。长此以往,学生挖掘民间舞蹈文化的潜力才能得以开发,正如美国思想家梭罗认为,如果你挖一方池塘,很快便有水、鸟、动物、植物,尽管你没有看见种子是何时落下的……[3]。由此可见,高校民间舞教学作为“绝佳的池塘”引进生活的源头,对于调动学生的情趣、训练的感受、思想的启发、情怀的感动意义重大。
(三)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在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的理解能力之上,但绝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求将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生活和未来工作的全过程之中。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获得符号性表征或结构并应用这些表征或结构的过程。情境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4]。知识学习不仅是在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上,侧重掌握学习的方法手段、途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交流、解决问题的综合知识的迁移和创新的能力。在高校民间舞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迁移和建构能力尤为重要。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舞蹈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舞蹈学生必须以熟练的技能和相关知识为基础,不断提升知识迁移和建构能力。而高校民间舞课程中的田野调查和采风的活动,就是要走出舞蹈教室,强化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迈入丰富多彩的田野实践活动的大课堂,使学生身心并用去体验、交流、展示,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在探究中舞动起来。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课外开展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知识演讲竞赛等活动,进行成果展示和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扩展知识,形成技能,提升素养,进而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高校民间舞教学的变革策略
“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5]基于此,围绕着舞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应进一步加强高校民间舞教学中能动学习、深度教学策略的实践。
(一)能动学习
能动学习,亦称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以学生的高度参与为基本特征的“有意义学习经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等[6]。能动学习着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充分、灵活地运用知识,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有研究表明,成就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驱力,而能动学习的学生可能因发挥80%~90%以上的能力,被认可并产生成就感,以此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他们的能动学习。
高校民间舞教学的既定模式是将民间舞技能知识作为确定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这种已定知识观只教会了学生民间舞是什么样的,缺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实际考虑。高校民间舞的教育价值是使学生在教师教授基础上,建立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通过探究自主建构的知识体系,成为自身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必须变被动学习为能动学习,提高自我建构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进而成为一个终生的学习者,而教师需要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作为教学的前提。
高校民间舞的传统课堂教学作为知识传授与获得的基本形态应予肯定,但更应该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理解,实现知识内化。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了解某一民间舞的风格特征,更强调对民间舞风格特征形成的文化思考。也就是说,对民间舞的学习需要将理解的知识进行相关应用。如民间舞的知识如何与现实生活相关联,面对新现象如何调适、修正已有知识,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相关现象的释义、构建知识链接解决问题,从而对现实生活中的民间舞蹈现象形成新的理解。换言之,将新民间舞知识与已有民间舞知识经验建立明确的联系,并将其整合实现知识的迁移,这样才能算是真实的、能动的学习。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民间的文化内涵、审美规范、社会价值等深入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民间舞风格表现力的提高。
(二)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7]深度教学的“深度”不仅是增加知识量,更侧重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由符号系统转变成可以理解而掌握的意义系统,进而引导学生对知识深度处理。
从根本上讲,高校民间舞深度教学就是要充分挖掘民间舞文化独特的教育价值,进一步凝练为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关注“学生本位”。教师设计的问题是调取学生已储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即以教学内容为导向,立足于生活情境,运用自己的生活语言表达想法。教师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课前细心预设,分析可能出现的几种答案,积极鼓励和保护“意外”的创新火花,就地取材正向引导,为课堂实现“增智育德”双价值服务,并在关键时刻启发学生思考。如嘉应学院“客家民间舞蹈杯花舞”的教学单元,以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白瓷伯公杯为主题,着眼于伯公的人文价值,立足于教学内容,首先带领学生追忆伯公的称谓渊源、现状,让学生通过分析伯公在客家地区的传播,认识其在客家人心目中的地位。随后正视杯花舞中“伯公杯”的文化符号及人文价值,启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进而学习杯子的打击技巧。课堂结尾期望以丰富的杯花肢体语言及打击技巧,激起学生传承和发展客家舞蹈文化意识。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杯花舞发展的内在逻辑,将学生看似熟知却未真正理解的白瓷杯素材进行解构,通过理性和新奇的引导,给学生以较强的生活逻辑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