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
——以供给侧改革为视角

2019-02-20张娣英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供给专业

张娣英

(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引擎”[1],而通过创新教育来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教育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因此高校必须回归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切实破解高校创新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供给和需求两侧是宏观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引擎,新常态下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无疑为应用型高校教育的创新提供了重大启示。应用型高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供给方,必须以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导向,根据其内在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来选择是从供给侧还是从需求侧重点发力。长期以来,我国应用型高校着重在需求侧发力来刺激高校发展,以不断扩招的形式来促进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但这种传统的供给模式导致了外延的迅速扩大而内涵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不少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模糊,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在人才培养、区域服务、创新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应用型高校教育也迫切需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强化供给质量和供给效能,加快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有效破解一般人才供给过剩和中高端应用型人才需求紧缺的矛盾,全面提升应用型高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结构的全面升级。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

一、影响高校教育创新发展的供给侧因素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新时代的这一矛盾内涵依然表现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未来的取向就是:“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3],经济方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也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提出了鲜明的时代要求。但长期以来,部分应用型高校盲目扩招,而创新发展相对不足,如何促进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供给乃是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供需结构性失衡

我国应用型高校目前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是供需结构严重失衡,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竞争乏力。

一方面,专业设置过度雷同,教学模式、教学结构还有待优化,部分专业产能过剩,从而导致某些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无效供给过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应用型高校呈现蓬勃发展趋势,但一些高校由于管理水平落后和发展理念上的短视性,专业设置上的盲目性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种重复建设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无效供给过剩。

另一方面,部分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智力资源有效供给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发展迅速,高校提供的人力资源在产品数量和专业多样化上弥补了经济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但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动力机制缺乏,在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科技成果的贡献度上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进而导致一些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从供给侧重点发力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同时对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这两种核心生产要素的供给方,必须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克服无效供给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缓解供需中的结构性矛盾。

(二)专业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应用型高校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人力资源保障。但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的转型,应用型高校教育结构还有待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完善。

一方面,我国应用型高校教育发展基础依旧薄弱,实践教育的技术设备老化,双师型、复合型人才资源缺乏,再加上教育成本的不断提高,使教育结构的转型升级滞后。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指出:“我们将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协调发展。”[4]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高质量的技术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因此加快优化教育结构,增加高质量的有效供给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我国应用型高校的专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主要表现为盲目扩招,专业设置缺乏创新。什么专业热门就一窝蜂地加设这些专业,从而造成部分专业产能严重过剩,人才同质化严重。部分学校专业设置偏重所谓应用型专业以至部分专业发展过快,重复建设问题严重,而创新性、人文性等可持续性发展专业重视不够。目前,要提升高校创新教育的有效供给,必须优化专业结构,做到应用型、学术型和创新型专业合理配置,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及人文学科多元并举。

(三)课程建设结构不完善,人才培养效率低下

应用型高校担负着服务地方的重任,因此其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应彰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特色和亮点,然而目前部分应用型高校既存在着严重的专业雷同现象,又存在盲目追求小而全、小而新现象,部分专业脱离现实较远,没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使学生缺乏有效锻炼。部分学校设置的课程专业看似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实则是外强中干,没有把竞争优势突显出来,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依然不强。

1.教材缺乏实用性。应用型高校由于有其特殊的目标要求,其教材应具有应用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不同类型的大学由于教育目标不同,其专业教材应各有特色。特色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然而现有的大部分应用型高校和其他普通高校没有什么差别,有些教材没有及时进行必要的知识更新,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些教材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缺乏。

2.课程缺乏特色。应用型高校要彰显服务地方的竞争活力,就必须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质取胜、寻求特色发展之路。然而目前大部分应用型高校在课程建设上缺乏区域特色,课程设置陈旧且雷同,因此必须以特色求发展,寻求高效、合理的课程建设新途径。

(四)体制机制不完善,创新驱动不足

李克强总理指出:“一直以来广大科研人员反映,一些支持创新的措施落实不到位,许多不合理的束缚仍然比较多。”[5]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创新驱动不足确实是当前制约应用型高校创新发展的重大瓶颈。

1.引领应用型高校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善。学校内部权力与外部政府公共权力还需合理分配,多元化办学主体的权责还需进一步明确。教育系统内部及学校内部教学与行政部门的关系与职责权限还需科学界定。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的功能定位不明确,长期以来我国应用型高校过度依赖依靠政府行政命令,有些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在人事任免、管理职能等方面依然由地方政府来主导,由于政府重管理、轻服务,对学校管得过多过死,学校缺乏应有的开放性和包容度,从而导致学校创新发展的活力不够。

2.教育投入不够,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应用型高校创新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投资主体单一、投资规模不足,存在着师资缺乏、科研水平落后、资金投入不够等问题,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缺乏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科研人员和管理人才,学校现有的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很难支撑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3.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目前对于各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高校,在评价体系上未能以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差异化策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应对各种评估检查,往往忙于形式性的事务,这种低效率、低水平的重复评估不能对社会需求产生效应。

4.监管机制还有待完善。政府与学校之间权力分配机制还有待完善,部分地方政府还需弱化管理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多元化办学主体的权责还需进一步明确。高校内部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权责还需公正合理。教育法治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学校建设存在的监管制度不严和权利寻租等腐败行为还需有效杜绝。

二、从供给侧改革着手推进应用型高校教育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应用型高校快速发展,绝大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相当全面,一方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保障,另一方面由于粗放式的供给模式,导致在满足学习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专业的毕业生供给过剩的危机,从而折射出我国应用型高校教育在专业设置、教学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因此目前应用型高校教育迫切需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基本导向,以知识创新和服务地方发展为价值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减少无效供给,全面增强高校自身的有效供给能力,“要坚决把立德树人作为衡量高等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6],真正实现应用型高校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调整和优化供给侧结构,矫正应用型高校要素配置

应用型高校必须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性调整,矫正应用型高校要素配置,明确办学定位,有效解决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创新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一方面,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区域服务功能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本体职能,因此应用型高校要以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为目标,完善供给结构,提高要素效率,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一是要根据社会需求科学理性设置新增专业。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社会群体的多方联动,严格审视新增专业,真正彰显应用型高校的特色,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二是坚持市场倒逼,着力实现创新增效。着力找准应用型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切入点,优化系统内资源配置,优化供给结构,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升应用型高校的内涵发展,在发挥高等教育职能的同时,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增加有效供给,有效缓解人才供给过剩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社会对专业化、技能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新时期应用型高校迫切需要从供给端入手,深化应用型高校在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层面的结构性调整,以服务区域需求为主线,在真正了解区域需求的基础上,为大学生培养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真正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个性化、专业化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7],寻求应用型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合理路径。

(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效能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是应用型高校对于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的关键所在。应用型高校的改革与创新的最终的落脚点是专业结构和课程教学的改革。专业结构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最终决定应用型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必须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方面,在宏观层面上,政府、学校、社会要构建协同创新的资源配置机制。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矫正资源配置方式的作用,以强化内涵建设为抓手,始终使供给与社会需求保持有效对接。要调整应用型高校的评价体系,建立有别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评价体系,从而在宏观层面上为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建设,进一步实现动力机制转换。

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上,推进应用型高校的专业结构改革,学校内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新增学科专业和淘汰落后学科专业方面上要具有灵活性。学校要针对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好顶层设计,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专业进行结构性调整。要改造和提升现有专业,避免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要培育和发展优势的特色专业,应用型高校要加强专业结构的创新性变革,凸显专业特色与亮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可持续性就业竞争力。重组、淘汰落后专业,提高专业效能。

(三)完善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应用型高校要保证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必须加强课程建设和推进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是在顶层设计层面,应用型高校应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来制定相应合理的课程建设策略。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合作沟通,确保课程建设的高效合理。应用型高校要以质量求发展就必须特色取胜,而特色取胜离不开寻求一条与地方经济社会对接的高效、合理的课程建设有效途径。因此学校要从顶层设计着手来不断完善课程建设,要始终将双创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融入其中。

二是提高教材质量和教材的针对性。应用型高校以其功能定位势必对素质和技术教育更为重视,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和灵活性来选择专业教材。教材应突出应用性、时效性。要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及时反映专业发展和时代要求,确保内容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在微观层面上要加强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课程建设必须以课程教学改革为落脚点,不断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使应用型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以成功,学校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着实提高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管理等综合能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高质量要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以产学研结合为抓手,在课程内容和教学中,可以对接地方的一些产业元素,也可以创造条件促进学校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四是由政府搭建平台,适时引入市场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又具有活力的育人机制。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的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解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供需短缺问题,最大效率地利用好教学资源,实现院系之间、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要 “克服地方本科不同阶段同质同构发展的倾向,更需要构建‘全过程、一体化’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8]。

(四)完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机制

完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是真正解决好供给侧矛盾、促进应用型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因此应用型高校也应“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9]。

一是在宏观层面上,完善引领应用型高校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李克强总理指出:“现在看来,要更大力度支持创新发展,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决破除制约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不合理束缚。”[5]为使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要进一步改革应用型高校的运行机制,政府应搭建平台,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完善高校的治理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各主体的职能定位,寻求高校内部权力与外部公共权力的科学合理的平衡,以此建立科学、公正、灵活、创新的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要明确功能定位,地方政府和学校职责要明确,有些地方政府还应适当简政放权,政府要防止错位、越位和缺位,切实履行好放、管、服职能,真正发挥高等教育主体创新作用。

二是加大资源投入,建立应用型高校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改善投入结构,完善经常性投入机制和专项统筹投入机制。拓宽投入渠道,探索建立国家财政投入、民间资本注入和社会捐赠等多元主体投入机制和利益共享分配机制。加大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缓解投资主体单一导致的投资规模不足的问题。加大对人力资本投入,提高教师的待遇,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形式,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量,为不断输出有效人才提供智力支撑。

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监管机制。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应建立与少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同的评价机制,改变以往以科研水平为核心内容的评价体系,创建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对接的评价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应用型高校而言,也应实施差异化的评价策略,突出区域特色和亮点。创新优化学校的管理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提升教职工的使命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创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科研和服务协同发展的激励机制。健全监督机制,政府及相关的职能评价机构应依照法律法规行使监督管理职能,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主党派、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确保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杜绝一切权利寻租和腐败行为。

猜你喜欢

应用型供给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