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与血管健康

2019-02-19张红红焦启斌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年5期
关键词:高血糖有氧心血管

张红红 焦启斌 卢 杰

(苏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苏苏州215133)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头号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多于任何其它原因[1]。血管疾病最可怕的是难以察觉,有许多"无症状"但"有风险"的人。而安静的生活方式,缺乏身体活动或运动是重要的诱因之一。“有氧能力”也被美国医学界正式列为“临床生命体征”(最常用的四大生命体征:呼吸,体温,脉搏,血压)。

1 心血管疾病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一直持续增长,并呈年轻化趋势。按病理分类,以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表现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为导致死亡的首位疾病,远高于感染性疾病、肿瘤。换句话说,动脉硬化(AS)是“病根”,它已成为第一大杀手。AS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累及供应不同脏器或系统的动脉血管,临床上猝死、心肌梗塞、脑卒中患者,即都属于动脉硬化“终末期”人群。目前,很多人尚未意识到它的严重后果,对于这种发展缓慢的诱因型疾病的关注严重不足。所以,对于心血管疾病(事件),防治的重心应前移,早发现,早干预,避免持续进展,特别是高危人群,更需开展早期管理。如果有堵塞或硬化,建议去医院进行专业内科诊治,严重者可能还需要手术治疗。

2 血管的作用

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人体血管总长度大概为地球周长的2.5倍,作用:完成血液运输(循环),器官组织供血、供氧。它的作用如此重要,以致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人与动脉同寿”。一个人患AS风险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寿命的长短。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不同,如果血管出现异常,如AS(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时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度。在早期,大多数患者几乎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中期多数患者或多或少有心悸、心慌、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四肢凉麻、四肢酸懒、跛行、视力降低、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等症状[2],不同患者会有不同的症状。

3 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血管有其自然的生理性老化,AS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另外,不良的生活方式或疾病影响,会使血管提前老化。

3.1 年龄

正常人的血管每年变窄1%-2%。血管的老化是自然现象,年幼时管壁光滑、柔软弹性好,但就像水管一样,时间长了,内壁就会磨损、结垢、生锈,发生硬化,这是生理性的。

3.2 高血压

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越高,对血管内皮的冲击或损伤越大,内膜对脂质的渗透性增强,发生AS风险即增大。这也是静脉硬化不常见的原因之一。

3.3 高血脂

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是AS发生的主要病理过程。

3.4 高血糖

糖尿病有以下特点可能促进AS形成:

3.4.1 高血糖 高血糖时糖基化血红蛋白增加,致输氧功能下降,组织缺氧;高血糖通过醛糖还原酶生成较多山梨醇,可刺激动脉平滑肌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生。

3.4.2 血小板功能异常 糖尿病患者血栓素B2(促进血小板聚集)合成增加,且动脉内皮损伤致使前列腺环素(抑制血小板聚集)生成减少,使血小板聚集增强、血管趋向痉挛,在局部引起血管阻塞。

3.4.3 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可影响大血管管壁营养,加之高血压和高凝状态、血流淤滞、缺氧等多种因素可能为糖尿病人AS的有利条件。

3.4.4 高胰岛素血症 有些患者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其可促进甘油三酯合成使血浓度升高,且刺激动脉内膜平滑肌的增殖。低胰岛素血症可促进中性脂肪分解使甘油三酯血浓度升高,致使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促进AS的发生。

3.5 吸烟

吸烟能增加血液中CO的浓度,使内皮细胞缺氧性损伤,并使本已受到粥样硬化损害的动脉收缩,导致流向组织的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此外,吸烟增加血液凝固性,还可促使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使血中LDL易于氧化而促进单核细胞迁入内膜下并转化为泡沫细胞,引起AS。

3.6 饮酒

大量饮酒可损害肝脏影响脂质代谢,会升高血压,而诱发AS。

3.7 其它

如血中一些凝血因子增高;性情急躁、工作压力大、进取性强而不注意休息,如心理学中A型行为模式(A型性格)者;饮食中缺少抗氧化剂;遗传等。

4 运动干预的作用机制

大量的实验和病例证明:AS是可以预防、抑制的,甚至可以逆转。我们的思路是针对可控的危险因素(不可控因素我们顺其自然,如年龄、遗传、种族等),要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积极治疗和控制好“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控制好情绪,劳逸结合等。运动对血管真的有用么?

4.1 理论分析

运动可以对AS一些危险因素产生作用,如血压、血脂、血糖的调节;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释放心理压力等。全国27家三甲医院已开启5大临床运动干预研究[3]。

4.2 实践研究

运动引起的血管结构的改变至少有2种形式:冠脉动脉口径的增粗,血管增生(数量增加)[4]。

运动的剂量反应关系:一定范围内运动强度的增加,对心血管有显著效果,再大,不明显,且风险增加,如冠心病的心脏猝死。

5 如何运动

5.1 针对心血管系统

5.1.1 运动形式 有益于提高心血管功能的运动方式以耐力性运动为主。规律性的运动可以预防和延缓AS的发生、发展,贵在坚持。常见项目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打太极、跳健身舞、跳绳、做韵律操等等。

5.1.2 运动强度和时间 大多数研究表明,每天20-30分钟的运动是引起心血管机能改善的适宜量。每天10分钟运动3次和每天30分钟运动1次,改善的效果相似。低、中强度即可获得心血管效应,中等强度更好。

5.1.3 运动频率 每周3-5天已可达到目的,当然,6-7天获益更多[4](循序渐进,刚开始3-4天,当机体的运动耐受能力提高,再增加时间)。

5.2 针对身体心肺功能、力量等整体机能

5.2.1 18至64岁,每周至少完成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每周累计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身体活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组合。

5.2.2 有氧活动应该每次至少持续10分钟。

5.2.3 为获得更多的健康效益,成人应增加有氧活动量,达到每周300分钟中等强度或每周150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或中等和高强度两种活动相当量的组合。

5.2.4 每周至少应有2天进行大肌群参与的增强肌肉力量的活动。

65岁及以上,除以上外,活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每周至少应有3天进行增强平衡能力和预防跌倒的活动;不能完成所建议身体活动量的老人,应在能力和条件允许范围内尽量多活动。

6 其它注意事项

有条件的可以定期做血管相关检查。要注意的是AS的致病因素很多,需综合预防。

猜你喜欢

高血糖有氧心血管
老人锻炼,力量、有氧、平衡都需要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有氧运动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UCP2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糖有氧代谢与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