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剧在中职生“关系疗愈”中的实践和应用

2019-02-18田间张弘强王春光牛林艳

卷宗 2019年35期
关键词:心理剧人际关系中职生

田间 张弘强 王春光 牛林艳

摘 要:该文简单介绍了心理剧疗法,通过在中职生中开展心理剧团体实践活动,以宿舍人际关系和家庭亲子关系为主题,培养中职生健康的人格。本文就某宿舍学生个案为例,呈现了人际交往的原生家庭角色模式。阐述了心理剧团体辅导的实践经验,为提高中职生人际适应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心理剧;中职生;人际关系

基金项目:内蒙古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科研项目“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和应用——以“人际关系疗愈”为例”(项目编号:YKD2019SXZZ016)。

1 引言

中职生处于青春期,其心理矛盾或冲突性较为典型,经常会遇到校园人际关系或亲子关系等问题。关注中职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是实现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高等院校通过组织校园心理剧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模式趋于普及化,但在中职生中开展的较少。

2 心理剧疗法概述

心理剧是帮助个体将心理事件通过演剧而展示出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是当事人“即兴”的表演,使其能体验到既往、当前和将来的事件、或真实或想象的情节。最早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莫雷诺1921年所创。其基本要素包括舞台,主角,导演,辅角和观众;核心技巧有,角色互换,替身和镜照[1]。心理剧治疗在中国大陆有三十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心理剧治疗主要应用于临床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进入90年代,心理剧的研究范式走向多元化,本土化的校园心理剧开始萌芽。进入21世纪,心理剧在心理健康、心理教育领域居多,并产生了本土化的“校园心理剧”[2]。

目前,校园心理剧多数都拘泥于心理主题的表演,缺乏角色体验和反思,缺乏心理干预或治疗的效果,心理预防功能的发挥也很有局限性。因此发展和完善“校园心理剧”,有必要回归经典“心理剧”的原始要素和技巧。

3 心理剧在中职生“关系疗愈”中的应用

3.1 心理剧活动基本要素的应用

该研究将实践心理剧的基本要素,充分应用“心理剧”的“角色互换”技巧,必要时借用“替身”技巧,采取即兴表演形式,以某班级的中职生为例,宿舍为活动小组,组织同学开展心理剧团体辅导,激发中职生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解决人际关系的纠结和困惑,疗愈个体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发展学生的心理“自愈”能力,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3]。

3.2 心理剧活动案例分享

在中职生中,多数学生都有过学业受挫的求学经历,很多孩子的家庭都存在一些关系问题,宿舍人际关系冲突或矛盾现象普遍存在。心理剧往往能帮助中职生打开心灵之窗,在体验中慢慢成长。

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剧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主动选择宿舍情境故事开始即兴表演,当人际关系在宿舍情境中呈现出来时,指导教师往往会自然地将心理剧的主题内容切换到原生家庭情境中,学生自主选择辅角,参与的积极性较高。由于是即兴表演,所以学生表演过程真实而投入,心理防御较低。下面是以某宿舍为案例,分享剧情及个案体验:

心理剧活动,即兴表演“我们的故事”(宿舍成员人际模式)。剧情简介:同学A略带着愤怒的情绪,自发组织舍友表演每周的宿舍大扫除。舍长B与同学A扫地、拖地、整理杂物等,其他两位同学不参与大扫除,其中C同学在床上躺着玩手机,无视值日的同学;D同学在写作业,时而关注一下打扫卫生的过程......指导教师访谈同学:“这样的情境经常发生吗”?舍友回答:“是的,一直都是这样的”!此刻,同学表演角色投入,指导教师自然切换场景到“我的故事”(家庭成员人际模式),指导学生分别演出原生家庭成员在做家务时的场景。剧情简介:A同学选择辅角,爸爸、妈妈、弟弟。A同学的家庭情境是,妈妈不停地叨叨爸爸,爸爸无视妈妈的抱怨,妈妈经常唠叨A同学不主动分担家务,A同学虽然不情愿,但每次还是坚持帮妈妈分担一部分家务;舍长B的家庭情境,爸爸常年不在家,妈妈在家照顾弟弟和B同学,妈妈不善言谈,在做家务时,从不抱怨,自己独自完成所有的家务;C同学的家庭情境是,C同学在玩手机,爸爸也在看手机,妈妈独自做家务,妈妈偶尔会唠叨爸爸,但从不说教C;D同学的家庭情境,妈妈在做家务,D同学始终在看书或写作业……。演出到此,演员、观众分享内心体验。下面是该宿舍同学的感受——A同学:“……可仔细想想爸爸一大早就在地里忙农活,下午到很晚才回来,妈妈就更不用说了,家里地里两头跑,弟弟还小,我只想爸爸和妈妈能够多歇一歇吧。”;C同学:“我们宿舍几位同学更加了解了彼此,多了一些理解和包容”;D同学:“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换位思考,以前总是说换位思考,但是从来都没有真正的换位思考过。回了宿舍以后我们也开始打扫卫生了”……。对于不愿意表达或性格压抑的同学,指导教师会课下进行单独的心理访谈工作,了解其原因或人格特质,积极组织个案同学参与后面课程的辅角表演,个案既可以通过心理剧帮助同学,同时在扮演家长角色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父母,亦或是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

4 小结

心理剧活动中呈现出了一些较为普遍的现象:1)同学在学校的人际模式与在原生家庭中的角色行为模式惊人的相似,大家总是在复制着原生家庭中的角色行为,演绎着舍友间的人际模式。学生们可以从原生家庭的视角认识自己的性格,理解父母的行为。2)学生在家庭中如果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不足或者有所缺失,青春期的特质常常会表现出一些较为极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进而会普遍地影响到其学业成绩。独生子女往往会表现出“自我中心”,自私,懒惰等问题;非独生子女,尤其在家庭子女中是老大,多例个案其性格压抑、內敛,忍让,往往体验到父母给予的关爱缺乏或不足,亲子间沟通存在限制。3)中职生的年龄多数为16岁至18岁,其性格的可塑性较强,因此心理剧活动过程,学生参与性较强,自我成长的动力较强,建立积极的情绪或认知信念的可塑性也较强。

简言之,中职生可以在心理剧团体活动中,相互吸收彼此的优势特质,从“看到”他人的故事中疗愈自己的伤痛,成长、成熟自己的人格。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等技术,能够获得较为丰富的“角色体验”,从中能够深刻地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理解舍友,理解父母。可以有效提高中职生的人际适应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英]威尔金斯.心理剧[M].柳岚心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陈贵玲.30年来国内心理剧研究与发展概览[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7,05(023):118-121.

[3]曹滢文.高中校园心理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7,(08):36-38.

作者简介

田间(1984-),女,汉族,内蒙古,讲师,硕士,内蒙古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人文护理教研室,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心理剧人际关系中职生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校园心理剧对提高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能力的探讨*
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