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起“摇头丸”案件的检验分析与思考

2019-02-18

山东化工 2019年1期
关键词:香草醛苯丙胺摇头丸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5)

1 案例资料

1.1 案例一

某年5月25日,某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查获嫌疑贩毒人员,并从其身上搜出可疑片剂17粒,其中标有“WY”字样的橙红色片剂3粒。

1.2 案例二

某年6月5日,某市刑警支队将正在进行毒品交易的犯罪嫌疑人抓获,缴获嫌疑毒品18.8g,其中标有“WY”字样的橙红色片剂12粒,重11.2g。

2 实验部分

2.1 检材的提取

将标有“WY”字样的片剂1粒碾碎,取少量粉末置于干净试管中,加入1mL无水乙醇(分析醇),震荡5min,离心,取上清液1μm进样。

2.2 GC/MS分析

2.2.1 仪器

日本PerkinElmer TurboMass Mass Spectrometer型质谱仪。

2.2.2 GC/MS条件

80℃(2min),15℃/min,270℃(7min),石英毛细管柱(30 mm×0.25 mm×0.25μm),进样口温度250℃,传输线温度280℃,载气He,流速40 mL/min,分流比40∶1,EI源70eV,扫描范围50~450amu[1-2]。

2.3 检验结果

检出咖啡因、二甲苯丙胺、香草醛三种成分,结果见表1。

3 思考与讨论

传统“摇头丸”的主要成分一般为苯丙胺类兴奋剂及其衍生物,MDMA(3,4-亚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A(3,4-亚甲二氧基苯丙胺)、MDM(N-乙基-3,4亚甲二氧基苯丙胺)等以及后来出现的“摇头丸”中参杂氯胺酮、咖啡因、地西泮等成分。而本案中所遇到的标有“WY”字样的橙红色片剂,该片剂在成分、外形、图案、颜色、气味等方面都区别于以往的“摇头丸”,在本市毒品案件中较罕见。香草醛又称香兰素,英文名Vanillin,化学名为3-甲氧基-4-羟基苯丙醛,纯品为白色针状晶体,有香豆素的特殊香气,是一种重要的香料,广泛用于化妆香精,也是饮料和食品的重要添加剂。该摇头丸在其生产工艺中加入了香草醛成分,增添了其香味和色泽度。

二甲苯丙胺成瘾量文献报道相差较大,常规一般吸食3~5mg即可产生欣快感。成年人中毒量差异很大,苯丙胺口服中毒量30mg以上,致死量20~25mg/kg;甲基苯丙胺毒性为苯丙胺的2倍,静注2~10mg出现急性中毒,1.5mg/kg致死。吸毒者静注30~50mg及耐药者1000mg以上致中毒[3]。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ST)毒性极大,有文献报道其中毒致死量仅为500mg,但由毒品质量不一,以及个体差异,死后血液毒物浓度仅能供参考[4-5]。

在该检测条件下,咖啡因、二甲苯丙胺、香草醛三种成分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和认定。该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适合各基层单位用于日常办案。根据两案中所缴获的“摇头丸”在成分、图案、颜色、气味等方面相同以及案发时间较近的特点,可以推断其来自同一供货源,为进一步寻找毒品来源、打击毒贩集团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猜你喜欢

香草醛苯丙胺摇头丸
饮料酒中香草醛的研究进展
邻香草醛缩邻甲氧基苯胺镍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菌活性
我国苯丙胺类毒品滥用防控对策探究
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缩邻香草醛镱配合物的合成及近红外发光性能研究①
广西不同产地走马胎总三萜的含量测定
摇头丸类隐语的形成规律及其应用价值
《苯丙胺类药物依赖诊断治疗指导原则》修订暨《苯丙胺类药物依赖诊疗指南》编写工作启动会在长沙召开
mTORC2通路在苯丙胺致大鼠纹状体损伤中的变化*
苯丙胺类物质依赖的脑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摇头丸急性中毒36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