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科研协同育人探析

2019-02-18,,

山东化工 2019年1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双一流育人

,,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我国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的实力得到明显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有较大差距,服务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世界一流水平还有较大距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支撑力远远不足。

2015年8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对我国教育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有重要意义,方案要求加强资源整合,创新高等教育领域重点建设实施方式,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推进机制,进一步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已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议题,各省市也相继出台自己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的规划。

1 科研协同育人的时代背景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科研育人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将科教相融合,使人才培养紧跟国家创新发展主题,发展出的更具时代意义的新型育人理念与育人模式。科研育人通过将科研与教学相融合,将教学与科研两大资源整合,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和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促进科研成果产出的新型育人模式。因此,科研育人不仅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与学科发展潜力、创建“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支撑。

如何使人才培养更加契合时代发展的诉求,本身需要在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革新、与时俱进。科研育人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单纯以知识创造为中心的科研模式,打破了以往科教分离、科研与育人相割裂的状况。Mohammad Qamaruz Zaman指出,科研和教学存在正相关关系,两者相互促进[1]。有学者认为,高校科研具有极强的教学性和教育性,教学性更多的是指,科研过程累积的知识在日常教学和培养人才中的特性,教育性则主要强调科研有助于高校对大学生德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卞军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可以协调统一的,学生参与科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2];学生参与科研,对教师的科研也有促进作用[3]。刘贵杰等人探讨了处理好高校科研与教学关系的策略,提出了高校科研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即科研项目驱动式教学实践模式、科研项目案例化教学内容[4]。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科研育人提出了见解,有学者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不但可以强化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还对培养他们的逻辑能力、语言表泣能力、处理与收集资料能力、实践能力等有帮助[5]。宋喆认为应该把人才培养寓于科学研究之中,在创新成果产生过程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形成良性互动机制[6]。

2 科研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2.1 科研育人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在育人理念上,科研育人倡导科教融合、资源互补,将研究与教学紧密相结合,是一种集实践性、综合性和前沿性于一身的新型育人模式,切实发挥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被提升到高校科研和育人工作的显著位置。近年来,各高校通过优化科研团队建设、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大力改善科研条件等一系列措施,推动自身整体科研实力的快速提升,为科研育人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夯实了基石。

2.1.1 科研育人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大学不是简单的传授已有知识,更重的是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探知世界真理的方法。教学如果没有创新,只是一味传授已有知识,就与高中义务教育阶段没什么区别。大学教学应该要有科研的支持,同时科研必须服务于教学,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育人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可以通过教材,旁征博引,结合世界前沿和自己探知问题的奥秘讲授给学生;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创造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教学质量提高后,吸引较好的生源,又更加激发师生科研热情。

2.1.2 科研育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能力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实践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科研育人模式下,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一方面将科研精神、科研思想、科研理念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调查、实验、观察、测量、分析、应用等科研工作程序中,促进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

2.1.3 科研育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科研的生命在于创造,科研活动是知识加工和创造的过程,科研活动的结果是新知识的产生和知识形态的转化。在科研育人模式下,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在参与式、互动式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对接触到知识和信息进行独立思考、批判、探索和再生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价值。

2.2 科研是提高教师育人水平的重要抓手

师资水平决定大学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一名合格的、适应“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掌握较强的教学能力,还应不断提升业务素质,提升科研水平。大学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发展方向,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这就需要了解前沿科学研究内容,探索解决科学问题。通过科学研究,促使教师阅读文献,了解本专业最知识;通过科学研究,促使教师主动挖掘研究方向,逐步形成新观点;通过科学研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顽强拼搏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优良学风。最终,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2.3 科研育人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工作的重要补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可见,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是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本科生的思政工作有成熟的课程和日常教育体系,研究生的思政工作较为薄弱。科研是研究生生活的主要内容,通过科研育人,在他们从事研究生过程中,教会他们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

2.3.1 科研育人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求知、求真,科学研究必须实事求是,要严谨,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要从大量事实材料出发,经过反复实践的检验验证。高校教师在完成自身科研课题的同时,通过带动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踏实的治学精神。

2.3.2 科研育人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健全

在科研育人理念下,高校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科研成果、科研方法,分享科研经验和科研体会,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培养大学生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勤于思索、勇于创新的品格,教导学生严格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这些都能够对大学生的人格和道德的健全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 科研协同育人现状

3.1 高校多措并举推进科研育人工作

3.1.1 建立学生科研活动目标责任制

尤其是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基本上都对学位论文答辩设置了发表高水平学位论文的前置条件,也对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招生做了科研项目的相应规定,以此保证本科生、研究生能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科研能力得到初步训练和锻炼。华中科技大学一直倡导让大学生尽早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开展项目研究,让他们在科研训练中学习和创新,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华南理工大学于1996年就开始引导大学生面向社会开展科研实践,通过横向课题项目帮助企业技术攻关和解决实际难题;华东大学在大学生生培养过程中推出博士生导师兼职班主任,体现了科研育人的教育理念。

3.1.2 建立评价激励学生科研活动的机制

大多数高校在本科生保研的政策制定上都有参加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发表、学科竞赛活动获奖倾斜或者加分的规定,这些规定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的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山东农业大学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有突出成绩的,最多可给予6个学分;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权重增加了10%~15%,大力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

3.1.3 建立学生科研活动经费保障机制

通过各种途径筹措科研资金,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比如通过校友捐赠的学校发展基金和自筹资金,设置科研奖励资金,通过组织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校内学术文化节、设立校级科研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途径,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

3.2 师生参与科研育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3.2.1 教师多形式开展科研育人工作

一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比较缺乏创新动力,为克服他们已形成的惯性思维,教师通过实验手段、交流讨论的形式、成立有关兴趣小组等方式激发大学生求知欲。二是传授科学研究方法,教师通过传授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在选题方面,注重选择的使用价值,注意选择题的理论价值,勤于思索,不断求新。三是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分析论证、实验、总结等。同时,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教师严谨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四是积极参与学生的科研实践,很多各高校都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小组或社团。高校教师通过参与学生自发的科研活动,把自己的知识、思想传递给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缺点、错误和不足,并以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影响教育学生。

3.2.2 学生深入参与教师科研活动

参与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和应用开发课题,学生协助教师或者独立完成科研活动中的部分工作(如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分析数据等);学生在教师的严格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教师向学生阐述科研项目的意义、预期目标、技术方案等;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完成某项科研项目子项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结果。

3.2.3 学生深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教育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计划不断推进,大学生参与科研育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大学生科技活动已经由过去学生自发性的课外活动,转变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比如,东莞理工学院每年3月~6月开展科学技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东莞市科技局每年6月~11月份举行东莞市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比赛,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每年4月开始举办,深度挖掘大学生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浓厚的科技创新文学科文化。

3.3 科研育人取得可喜成绩

3.3.1 教育教学内容不断丰富

课堂上的教育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一是教师把最新的学科动态和研究方向带进课堂,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前所讲知识领域的最新内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去研究和探索,有利于改变过往封闭式教学方式;二是教师通过科研攻关产生创新点,将新知识、新技术带进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学课堂上教学内容陈旧、教材与实际相脱节的现状,通过科研中的知识创新,丰富了教育教学方法;三是教师通过科研提高学术水平,通过科研获得的大量知识和切身体会带到课堂上,实现教学水平和效果的提高。

教育教学方式不断丰富,不仅表现在课堂上,还表现在课堂外。一是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参与某项课题;二是组织学生进入学校的学生创新基地,在学校资助和教师指导下开展科研活动;三是鼓励学生申请学校科研基金,通过自由探索的方式,让学生自选项目进行研究;五是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性质的学科竞赛,例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机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比赛等。

3.3.2 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

创新意识的不断提高是科研育人成效的重要体现。在科研育人的活动中,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去探索,教会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参与项目组的学术例会中,听取不同的观点,迸发学术争论的激情,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科研活动引导增强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自愿选择、主动参加,深入到课题中,把全部的课外时间和精力投入进来,提高了学生在科研工作中,调查、试验、观察、测量、分析、应用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开拓能力。科研工作中,确定方向、选择课题、调查研究和分析,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对策和决策能力;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处理和应用,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综合、选择和预测的能力。

4 科研育人协同发展路径

4.1 科研育人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完善

教学和科研侧重点不同,有其自身规律。一方面,高等教育评价模式有一定偏差。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向高层次发展,在向国内甚至国际一流大学迈进,把科研水平提升放在突出位置。学校综合实力以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和高水平人才的多少为依据。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教学激励政策有一定偏差。项目、论文对大学教师的考核和晋升有重要影响。承担的课题级别和经费、发表论文的档次,这些可量化因素,起主导主用,而不是看教学水平。

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重视科研工作,考核教师的体制机制就是在考核他们的科研。这些体制机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导向性非常明显。重在引导教师出更多科研成果,应对高校竞争,而不是让科研育人。有些高校的科研活动非但没有对育人这一高校的根本任务提供辅助和支撑,甚至不断削弱教师育人的精力。因此,广大高校管理和教学人员,应该明确科研在学校中的角色,形成正确的科研观,树立科研育人的理念,不能把出科研成果做为唯一目的。从“科研育人”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制订育人为导向的体制机制,提倡、促进和保障科研育人的实现。

4.2 科研育人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各相关部门、各大高校都不同程度地设立鼓励大学生进行科研的专项经费,但却缺乏系统的指导和管理,科研育人的作用显得薄弱。大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获得项目,但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和商业管理,最终由于项目缺乏必要的跟投服务、金融服务不到位、法律知识不到位、投资意识不到位,导致大学生科研项目出现夭折的情况,从而影响育人的效果。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政策,如国家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平台等,但是这种产学研合作更多停留在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层面,并没有发挥对大学内部学生的培养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政策规定和资金支持,利用现有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机制道,将所进行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合作研究组织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以产学研合作基地、创新平台等为载体的教学与科研结合人才培养体系。

4.3 教师开展科研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校教师开展科研育人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有的高校教师虽然接受了科研育人的思想,但不知道什么是科研育人,怎样做到科研育人。很多教师没有思考如何科研育人,更没有纳入日常教学,缺少从专门的视角研究这一问题。

高校教师开展科研育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虽然逐渐意识到科研育人的重要性,但却在科研育人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基础,没有更多地通过论证科研课题,把最新的学术思想带给学生;没有及时通过科研攻关产生的创新点进行科研育人;没有真正通过科研提高学术水平,把厚重的学术功底带给学生。教学内容的精粗深浅之分、效果的精彩平庸之差,也对科研育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4.4 科研育人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

高校大学生育人方法需要结合新形势、新特点,不断创新。虽然我国逐渐开始重视科研育人,但科研育人还是填鸭式、照本宣科,在科研过程中重忽视知识的加工和对问题的思考;学生普遍欠缺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导致缺乏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吸收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但对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不够,导致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欠缺,从而导致科研育人的效果甚微,大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主管部门进行科研育人的方式方法有待丰富。我国开展学生科研活动时间不长,认识不够统一,高校本科生参加的科研活动基本上是少数的自发状态,缺乏系统的组织体系,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层次化的激励机制。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科研和育人的关系,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价值体现,这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教师发展和学生培养的需要。树立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校科研协同育人机制,制定并落实好相关政策,让高校在创建“双一流”,大力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发挥科研育人的作用,扎实做好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双一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浅谈畜牧专业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