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檀从肺脾相关论治肺痹

2019-02-16方雅堃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脾经肺气通络

方雅堃,王 檀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王檀教授,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省名中医,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现任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主任,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呼吸病学的临床研究及治疗,尤其善于治疗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肺癌等疑难病症。对肺痹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现从肺脾相关角度总结王檀教授治疗肺痹的临床经验。

1 肺痹的病名来源及历史沿革

《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1],此为对痹的最早阐述。肺痹的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共有五篇提及到肺痹,分别在《素问·五脏生成篇》《素问·痹论篇》《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素问·玉机真脏论篇》及《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黄帝内经》中关于肺痹病机的论述,后世诸多医家以此为准绳。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宋代赵佶的《圣济总录》,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朝皇甫中的《名医指掌》,清代尤在泾的《金匮翼》,吴谦的《医宗金鉴·痹证总论》,以及清代何梦瑶撰《医碥》等,都论述了肺痹的理法方药。其中,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则对肺痹单独的阐述,比较完整地论述了肺痹的证候、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以及用药原则。《辨证录》《医宗必读》《普济方》《医学纲目》《证治准绳》《医衡》《症因脉治》《杂病源流犀烛》《顾松园医镜》《医门法律》等书中也提及到肺痹。

2 病因病机

王檀教授认为,肺痹的基础是肺气不足,腠理不固,肺痹的病机关键是痰饮与瘀血。因而王檀教授认为肺痹是指在肺气亏虚的基础上,外邪或内邪侵肺,邪不得泄,留着不去,致肺气痹塞,宣肃不行而形成,临床以胸中憋闷、喘促、气急、剧咳、口唇爪甲青紫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王檀教授将肺痹的病因分为外邪和内邪,外邪包括风寒湿邪,空气污浊,五体痹久;内邪包括痰饮瘀血,内生风火。而痹证产生的直接原因为气机不利,血脉闭阻而致[2]。肺痹总由肺气先虚,寒、湿、风侵袭于肺,导致肺气闭塞,肺络痹阻而成。肺痹既成,则肺体用俱损。此时的病变过程显现出由经到络、由气至血、由浅入深的变化,虚实变证,病情复杂,缠绵难愈[3]。清气吸入与浊气呼出皆不足时,宗气生成亦不足,一旦清气不能入,浊气不能出,则宗气绝,呼吸停止,生命终结。肺所吸入之清气需血以载之,经百脉而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养之。肺痹则百脉不利,气血瘀涩,心失肺助,久则心气劳伤,神无所主。王檀教授认为,肺痹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除痹通络,宣畅气机。早期重在祛邪,用化饮散寒,除湿泻浊,潜镇的方法,常用温肺化饮除痹汤,枳实导滞汤,镇肝熄风汤加减。若邪从热化,则用清宣、解毒、化痰辅以益气养阴法,常用清肺化饮除痹颗粒,当归六黄汤加减。后期重在扶正,常用助阳补肺,兼以除痹之法,治疗上选用助阳补肺除痹颗粒。而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特点是由于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收缩,肺泡数量减少甚至闭锁,产生疤痕和肺组织的破坏。所以,在肺纤维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瘀阻肺络的病理特点,与所论肺痹的病机相吻合[4]。

2.1 肺与脾的生理关系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谷气;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液[5]。脾化生的谷精、谷气与津液,赖于肺气的宣降运动以输布全身。而肺维持其生理活动所有需要的谷精、谷气与津液,又要依赖脾气运化水谷的作用才得以生成。只有肺脾的相互协调作用,才能促进宗气及一身之气的生成。

2.2 肺与脾的病理联系 王檀教授认为肺痹的基础是肺气的不足,当肺气不足的时候,必定会累及脾脏,子病及母,子盗母气。脾虚受损的同时也反过来影响肺,母病及子,最终使肺与脾俱损。脾气受损时,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邪阻滞生痰、生饮,饮邪伏于肺,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加重痰喘咳嗽等症状。肺脾不能协调时,宗气运行失司,不能统摄气血运行,又会影响全身的气血及津液的化生输布,使虚损更甚,并产生痰瘀等病理产物[6]。久则全身脏腑功能活动减退,可见神疲乏力等症状[7]。脾胃虚弱,土不养金,必致肺脏虚损,津气耗伤,肺痿叶焦,加重肺部病变[8]。王檀教授认为,肺痹日久的转归为肺痿,肺痹—肺痿的临床演变过程,疾病初起或感受外邪加重以“痹”为主,迁延发展阶段则以“痿”为重[9-11]。病其标在肺,而本则在脾。

2.3 脾经伏火的形成 王檀教授认为,脾经伏火是肺痹(邪盛痹重期)最常见的证型之一。肺为娇脏,肺气不足,腠理不固时,风寒之邪直中太阴未解,内郁化火;肺气不足,脾气受困,中焦斡旋失司,中气下陷,阴火内生,伏藏于脾经;或者嗜食肥甘厚味,生湿助热,痰湿互结;伏火循三焦通络或者手太阴肺经,内夹痰湿,熏蒸于肺所致。痰湿内蕴,内壅于肺,肺气郁闭,肺失清肃,可见喘促、气短、咳嗽;伏火内灼肺津,故见咳痰、量少、质黏、不易咳出;痰湿内蕴,津液耗伤,故见口干渴喜饮,小便少,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脾经伏火之征象。

3 治法与方药

3.1 治法 王檀教授认为,肺痹患者出现脾经伏火证候时,应先暂缓针对肺痹本质的治疗,急治其标。“伏火”一般呈慢性经过,病程缠绵,时轻时重,反复发作[12]。内有郁热,固而散之,应先升散郁火,宣肺通痹,清除体内郁火,再行对肺痹本证的治疗。王檀教授应用清宣通痹方加减治疗。

3.2 方药 清宣通痹方是在泻黄散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13], 《医方考》中指出:脾家伏火,唇口干燥者,此方主之[14]。方中重用防风,能发脾中之伏火,又能于土中泻木[15],与藿香配伍,亦可芳香醒脾。苦能泻火,故用栀子清心肺之火,寒能胜热,故用石膏泻热,兼能解肌[16],清降与升散并进,使清降不伤脾胃之阳,升散能解伏积之火。甘草缓和诸药。在此基础上,王檀教授在方中加入了黄芩、栀子、茯苓、川楝子、蜂房、桃仁、没药、豨莶草。加入黄芩与栀子共清上焦之火,茯苓健脾除湿,川楝子收敛肝气,清泻肝火;桃仁、没药活血化瘀,通络除痹。蜂房、豨莶草相伍祛风除湿,通络止痛[17]。

4 病案举例

王某,女,62岁,2018年5月11日初诊,1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咳嗽,活动后喘促、胸闷、气短等症状,未服用任何药物。1周前受寒后上述症状加重,自行口服止咳药(具体不详)未见好转,遂来我院门诊就诊。现症:咳嗽、咯痰、量少、不易咯出,活动后喘促,胸闷,气短,周身乏力,口干、口渴、咽干,小便黄,大便质干,日1次,舌红苔黄,脉弦数。辅助检查:患者自备我院(2018年5月10日)肺部CT示:间质性肺疾病。听诊双肺呼吸音弱,双下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似爆裂音。西医诊断: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诊断:肺痹,证属脾经伏火证,治以升散郁火,宣肺通痹,予清宣通痹方加减。方药组成:防风20 g,藿香10 g,川芎10 g,栀子10 g,黄芩15 g,生石膏30 g,茯苓20 g,川楝子10 g,蜂房7 g,桃仁10 g,没药10 g,豨莶草30 g。7剂,1剂/d,早、晚分服。

2018年5 月21日2诊:自述服药后活动后喘促、咳嗽缓解,口干缓解。舌淡红,脉沉细。处方:干姜10 g,炒白术20 g,生晒参10 g,炙甘草5 g,鹿角胶18 g,炙麻黄10 g,白芥子10 g,桂枝10 g,蜂房7 g,桃仁10 g,没药10 g,豨莶草30 g,威灵仙20 g。10剂,1剂/d,早、晚分服。

按:此患者肺痹1年,咳嗽,活动后喘促,结合相关理化检查辨为肺痹。结合患者初诊时舌脉,考虑患者受寒后寒袭肺卫,肺气不足,脾气呆滞,运化不及,内生郁火,故出现口干、咽干、口渴等症,故与清宣通痹方加减。2诊时舌红改善,脉偏沉,考虑郁火已散,本证体现,故改治法为助阳补肺,除痹通络,方药以助阳补肺汤加减。肺痹病情复杂,病情较重,故需准确辨证方可治疗。

猜你喜欢

脾经肺气通络
张唐法主任医师针药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人到中年补肺气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调好脾经身体棒
最方便的健身
应用清宣止咳除痹汤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经伏火,肺络痹阻症)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