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装饰中墨谱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蕴
2019-02-16闻婧
闻 婧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徽墨因产于古徽州而得名。在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因徽墨典雅的形态、精美的图式和高超的工艺而入列。古有“得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之说[1],历代徽州墨商们往往会在研究购买者的审美情趣、精神需求以及所处地位和身份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装饰图案与形态,加之工艺精良、包装精美、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被各阶层需求者青睐,徽墨逐渐成为徽州传统工艺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在徽墨制作工艺中,徽墨装饰的环节尤为突出。从视觉传达角度来讲,徽墨装饰是指呈现在墨锭表面凸起或凹陷的装饰图案,但装饰设计过程中包含了诸如图案绘制、名家题跋、墨谱印制、墨模雕刻、压模成型、墨块着彩等多个环节,其中墨谱的刊印可以认为是装饰设计过程中牵涉画家绘图、名家赞誉跋序、木刻技师雕版、出刊印刷装订等多个步骤的独特环节。
一、墨谱及其刊印
墨谱是将各类型墨块的装饰图样和形制汇集刊印而出的图谱集。由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徽墨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进入鼎盛时期。有实力的制墨商家为了商业竞争需求,纷纷投入大量的资金刊印墨谱,最有影响力的当属万历年间的《方氏墨谱》《程氏墨苑》《方瑞生墨海》和《潘氏墨谱》,历史上统称为明代 “四大墨谱”。在“四大墨谱”中,《方氏墨谱》于1589年最早出刊,全书收录385个图式,线条精美,纤丽逼真;《程氏墨苑》是在与《方氏墨谱》激烈竞争下于1595年刊印而出的,共收录520式图录,且首次推出了彩版印刷,影响力逐渐超越《方氏墨谱》;1618年《方瑞生墨海》出刊,辑录了古墨造型148式和方瑞生自己造墨的234式;《潘氏墨谱》主要列举了制墨的工艺过程,包含8幅插图和历史上制墨名家李廷圭的32幅制墨图案,出刊时间为1612年,虽然略早于《方瑞生墨海》,但因其影响力不如前者,在明代“四大墨谱”中一直排于末尾。
明代墨谱对图式的设计十分考究,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邀请绘画和雕刻名家参与刊印,在艺术性上达到了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度。墨谱的出版随着商业活动的繁荣而名声鹊起,继而成为文人案头必不可少的雅书。在“四大墨谱”中,《方氏墨谱》与《程氏墨苑》最具竞争色彩,也是刊印过程中投入成本最高、美学价值及文化内涵最为显著的两套图集,最具代表性。
方氏墨业的代表人物方于鲁主持刊印的《方氏墨谱》,由当时供职于宫廷的徽州籍绘画名家丁云鹏及其门生吴廷羽绘制,并请徽州著名的黄氏刻书世家黄德时、黄德恐、黄守言等镌刻,经过五年的图样绘制和精心雕刻才得以出刊。《方氏墨谱》共6卷,收录了方氏墨业所造名墨中的各种纹样和造型图式,分为国宝篇、国华篇、博古篇、法宝篇、洪宝篇和博物篇,图式涉及神话、传说、人物、动物、历史等多个内容,也有圭璧、符玺、杂佩和篆、隶、真、草等文字装饰,加上当时文界名人序跋的赞美,可谓是“形文毕陈,图咏并载”[2]。明代的钱允治曾表达过初见《方氏墨谱》时激动大叫的场景,有马上就想得到一套的心情。现存完整版的《方氏墨谱》是万历十七年方氏美荫堂刊本,制作水平极佳,历时弥久仍能呈现出笔画纤细、纸墨明湛的特点,此版本历来为藏家珍视 。
《程氏墨苑》由程式墨业的代表人物程大约主持刊印。程氏制墨不约束于陈法,善采众家之长,因其墨业首创超漆烟制墨法而得纳贡于宫廷。其墨坚而光、黝而润,被时人誉为“廷圭之后第一人”(李廷圭及其子均为南唐制墨名家)。王重民的《程大约传》记载并揭示了《程氏墨苑》刊印的过程及原因:方于鲁幼年家贫,进入程大约的墨坊做学徒学习制墨,后来因二人失和,方于鲁便另立门户,经营上一度超越了程大约,加之方于鲁出刊了《方氏墨谱》,影响力大增。程大约气愤方于鲁的辜负,二人矛盾渐深,为了展开角逐,程大约也于万历十六年刊印了《程氏墨苑》,同样请到《方氏墨谱》的绘图画家丁云鹏及其门生吴廷羽为其设计图谱。两墨谱在性质和内容上相近,甚至个别图式也有雷同,但《程氏墨苑》在精美程度上超越了《方氏墨谱》。其间,程大约入狱,出狱后为了证明程氏墨业的地位而大造声势,甚至不惜工本,将《程氏墨苑》再印为彩墨版,在插图数量和艺术性上都大大超越了《方氏墨谱》。现存国家图书馆的滋兰堂版《程氏墨苑》是目前唯一一部保存完整的彩印版,无论在史学价值、艺术价值还是收藏价值上都具有代表性。
在《程氏墨苑》图式收录中值得一提的是,受到明代尚奇风气的影响,程氏首次将西洋图像增录入《程氏墨苑》,最具代表的是《宝像图》。其原因是程氏与欧洲传教士利玛窦交往颇多,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利玛窦赠予程氏一幅圣经故事铜版画,程氏交由徽州黄氏刻工摹绘翻刻,复制刊印出了附以罗马注音的多幅天主教图式。此种改制西洋版画类的墨谱图式开启了西画东进的大门,增进了中西方文化沟通融合的渠道,为西画中用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墨谱的美学价值
“文房四宝”在我国文化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徽墨作为其中的“一宝”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墨谱艺术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中地位显赫,也是目前具有重要徽州文化特色的一个课题。
徽墨墨谱是融合制墨名家、画家、刻书人等,将独创的徽墨装饰图录和制墨秘笈与名家题跋荟萃而成的著作,在功能上具有精品展示、墨业留档、薪火传承和炫耀励志的作用[3]。历代制墨家对墨谱的刊印都很重视,墨谱又是古时墨家商业兴衰的分水岭,是墨家墨业经营状态的直接体现。墨谱作为一种微型的图谱印刷工艺,其图案样式的呈现和组合方式对于区域内民俗文化的发展与演变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墨谱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与传统艺术序列中的书画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度和共通的美学价值。受明清两代徽州各种书画流派的影响,因画派风格、画家特点、雕刻手法的差异,墨谱的图式题材和呈现方式在各个时期不尽相同,甚至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
在墨谱图式中,明代的雕版无论在绘画还是书法方面,多有遒劲的特点,刀法功力深厚,图式线条健硕,锋芒毕露,圭角分明;清代书法和绘画大多显示出润秀的特点,呈现出柔丽清雅的艺术风格。两个时期风格迥异的图式呈现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相关:一是明清两代木板雕刻技巧不同,这与当时的工匠技法、文化倾向和时代审美有关;二是与参与设计图式的书画家艺术风格不同,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书画流派及风格,在参与设计时同样有着审美的不同;三是制墨家本人的审美不同,其墨谱所呈现出的风格样式也不尽相同。墨谱的不同决定了墨块装饰风格的不同。这两个时期墨谱风格的差异性对鉴别两代名墨提供了美学内涵。同时,墨谱以一种独特的跨界视觉艺术图式在墨块装饰的载体上实现了诸多美学价值。徽墨自宋代著名书画家米友仁参与图式的设计,被后世誉为将书画艺术与雕版艺术融合的第一人。可以说,自从制墨业繁荣以来,各个时期主要名画家几乎都参与了墨模、墨谱和名墨的制作[4]。
徽墨的美学价值是以画家、雕刻家的墨谱图式为内涵,以徽墨墨锭为载体的技艺融合体。《御园图》作为徽墨的集锦墨,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据说,清代的徽州墨家胡开文偶然接到在京城任尚书的徽州籍朋友曹振镛的信笺,内有一套工笔墨图,描绘了圆明园内的64景,并表达出如若将此图入墨,定能使家乡声誉海内外的想法。胡开文立刻将此重任交给最信任的哑巴艺人制版,3年后终于将两套墨版完美地呈现出来,圆明园的64景中每一处都表现得优美至极,秀水青山表现得栩栩如生。其中一套《御园图》墨谱雕版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另一套至今存放在安徽省博物馆内,因其美学价值极高而难以复制,成为难得的兼具艺术、历史和人文的宝贵资料。
三、墨谱的文化内蕴
徽墨墨谱除具有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外,其文化内涵也值得探究。墨是文人书房中必不可少的文房用品,可以说文房用品是维系文人才思文脉的重要保障,对体现文人在知识层面的品位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将这种文化气脉与实体的墨锭集合,徽州墨家往往在制墨工艺上严格把控,无论是选材、造型还是纹样的设计,都处处与文人所追求的清雅格调和闲适情趣相契合。徽墨墨谱装饰图式呈现出的文化内蕴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是文人清趣类。比如在明代墨家程大约主持刊印的墨谱《程氏墨苑》中,有关于“竹林七贤”与“修禊图”的纹样,“修禊”活动体现了文人的雅趣生活方式。“修禊”是古人于每年农历三月巳日进行的一种在溪畔边祛除不祥的民俗活动。由于文人雅士的参与,演变出了诸如雅集郊游、赏花游宴、吟咏歌赋之类具有文化气息的活动,使原本具有凝重气氛的“修禊”活动逐渐变得具有诗情和欢愉气息,成为一种以文人为代表的具有超逸脱俗文化内涵的雅化活动。明清徽墨装饰图式中有很多表现雅集和趣闻轶事的内容,其中以魏晋时期文界名流所表现出的洒脱超逸、玄远旷达之风对后世文人的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由此,徽墨中类似“竹林七贤”的图式隐含着后世文人对魏晋时期社会名仕生活方式的期望以及对其气度和性情的仰慕之情。这种将各时期文化内涵的表征凝固于方寸之间的精美墨锭之上,通过徽墨装饰的精致内敛将文人阶层的温婉敦厚表达得斑斓色彩的方式,也是徽墨文化内涵的绝佳体现。如墨谱图式中往往借助暗喻或象征来表达文人们的审美观念,“四君子”题材就是其中的代表,包括了象征虚心和宁折不弯的竹子、凌霜傲骨的梅花、苍劲挺拔的松树、优雅高洁和超凡脱俗的兰花共四种典型的具有文蕴型的植物。另外,还有一些可以营造浓郁文化氛围的博古题材也体现着文人清趣,如经常出现在玉器、青铜器和瓷器上的纹饰被纳入墨谱装饰之中,像“夔龙佩”“玉虎符”“圭邸”“象尊”“玄玉磬”“香玉玦”等纹样,都能体现出用墨者的博雅尚古。借助墨谱及墨锭图式上的清雅图趣,文人或托志抒怀,或自鸣高洁,或感叹人世,或吟咏风月,徽墨及墨谱俨然成为当时的一种雅物。一些通过经典诗句和历史典故来告诫文人们时刻注意自己的素质修养和道德品行的纹样也是墨谱中的常见图式,如“朱子家训”“宥坐之器”“君子之车”“明王慎德”“桐叶戏封”等纹饰就属此类。再有,明清徽墨中经常将儒家的入世和人伦观念通过借喻的方式加以体现。在传统社会体系中,科举制度是文人入世和获取功名的渠道。通过这条道路,在实现人生理想的同时,还能光大门庭、光宗耀祖,尤其是在重视教育的徽州地区表现得更加突出。所以,徽墨装饰纹饰中出现诸多渴望入世和重学劝学的图式,如“魁星点斗墨”“状元对策墨”“世掌丝纶图”“孔子像漆皮墨”“何休学海”“墨池”“龙鲤”“树汁为墨”等纹样,以此勉励学子的品行,引导文人的人生道路以及化育其性灵。还有一些纹饰题材体现了传统社会人伦,在尊老爱幼、父子相亲、家庭和睦以及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天下太平等方面承担着警醒式的作用,比如“五鸟伦叙图”“棠棣之华”“归马放牛图”“尧年舜日”“百老图”“于彼朝阳”“太平有象”等图式[5]。以上具有儒家文化元素的徽墨墨谱装饰在明清徽墨装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丰富徽墨装饰艺术的同时,春风化雨般地传播着儒家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
二是民俗观念类。此类图式以求财逐利、求吉纳祥、祈子延寿以及驱邪禳灾等世俗观念为主要表现内容。古徽州由于地狭人密、生存条件有限,一部分人选择外出经商为生,徽商以诚信经营、不畏艰难著称,明清时期的徽商成为我国十大商帮之一,影响着徽州人的求富心理,徽墨装饰中的“关公墨”和“刘海戏金蟾墨”正体现了徽州人民逐利求财的内心渴望[6]。以“求吉纳祥”为主题的纹饰内容十分丰富,古汉语中认为“吉乃福善之事,祥乃嘉庆之征”。明清徽墨中此类装饰有“灵花异草”“祥禽瑞兽”“博古器物”以及“神仙佛道”等图式,最常出现的纹饰有“龙凤呈祥”“八吉祥图”“花开富贵”等。“驱邪禳灾”与“求吉纳祥”是相对应的,这类纹饰在明清徽墨墨谱纹饰中最常见的是“八卦图”“辟邪”“桃都”“压胜”等,大多是一种具有咒符性质的镇图。在医疗条件有限的传统社会,“多子”与“福祥”多有重合之意,多子是封建家庭壮大门厅和血脉相延的保证,有关传宗接代等题材的装饰成为了婚姻观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徽墨装饰中多有“合欢”“文彩双鸳鸯”“同心比翼”“连理树图”等图式,也有诸如“麒麟兽”“玉鱼佩”“百子榴”等装饰纹样。另外,在传统吉祥图案中,体现延年益寿主题观念的纹饰也很多。在传统文化中,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内蕴着健康长寿和平安无病之意,此类纹样包含“仙桃”“八仙”“寿星”“松柏”“灵芝”等希望延长生命和增福增寿类的图式,以“万年枝”“仁者寿”“富贵长寿墨”“万寿图”“天保九如”“群仙祝寿图”“千岁芝图”等最为典型[7]。这种明清徽墨墨谱中暗喻吉祥的民俗装饰体现了徽州人民对家庭美满、生活富足以及长寿富贵的渴望和祈愿,通过小小的墨锭装饰,承载着全部的生活期愿和人们积极、明朗的生活态度。
三是以集锦墨形式出现的有关名胜风景为主题的装饰纹样。这类纹样的题材体现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关注向往,在表现形式上大多给人以清新、天真、自然、朴实的审美感受。其中表现安徽本土名胜的装饰图式最为常见,比如“黄山圣迹”“四渎五岳”“天门山”“新安山水墨”“黄山图”等。在“黄山图”集锦墨中,黄山36峰中的主要山峰如狮子峰、天都峰、莲花峰、轩辕峰等表现得神韵俱佳,这种定格式的名胜佳境可以将心中的美好景致固定下来,尤其是为客居他乡的文人提供了一丝思乡的牵挂情怀。表现尘世百态和生产习俗的装饰纹样也经常与名胜风景集锦墨一同出现,如呈现明清农事耕作和社会生产场景的装饰图有“棉花图”集锦墨和“耕织图”集锦墨,甚至有表现制墨场景的“墨庄图”等。最为典型的“耕织图”以集锦墨的形式出现,表现了春耕、播种、浇灌、采收、弹花、纺纱、练染和绩织等一系列农业劳作及手工制作场景。这种具有集锦装饰作用的徽墨,一方面丰富着文人的审美生活,另一方面保存下来的墨锭可成为研究我国农耕文化中生产和生活习俗方面的可贵图形资料。明代以来,徽商足迹遍布全国,徽文化随之传播至不同的区域,徽墨装饰中除表现徽州本土自然风光外,很多寓居他乡的徽州籍商人也将所居地的风景名胜纳入徽墨的装饰之上,以寓居苏州、杭州和扬州的徽商最具代表。这几地除商业繁荣外,人文气息也相对浓厚,因此徽墨装饰中自然就出现了诸如“西湖十景图”“西湖名胜图”以及苏州“寒山寺墨”等具有城市标志性美景的集锦墨装饰纹样,同时反映出徽商“贾儒相通”和“贾而好儒”的群体性人文特质,以及徽商群体对清幽静雅、诗情画意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与名胜的图式表现不同的是,徽墨装饰纹样中常有表现宫廷园林的景致图案,如“御园图墨”“御制四库文阁诗墨”等,尤其是“御园图墨”的装饰表现,场景宏大而壮观,由64块墨锭组成一套集锦墨,将北京的故宫、中南海、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建筑风景装饰于方寸之间的墨锭上,在其中的亭台楼阁和水光山色之上饰以错彩镂金,背面配以文字名称,一览集锦墨图式,在繁文缛节之中尽显皇家宫宇的富丽堂皇。与文人追求心理慰藉和对美好生活向往不同的是,皇家题材的呈现是对盛世繁华的一种自信式的弘扬,带有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
四、结语
明清以来,由于徽墨质地精良,逐渐受到文人阶层甚至皇家的青睐,其纹饰随之丰富起来,集纹饰造型于一册的墨谱是一个阶段以来商家经营中的迫切需求。随着墨谱影响力的扩大,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集之物,充分显示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墨谱的刊印集合了著名画师、刻工和商家的集体付出,内容主题之多样,内蕴之丰富,已经超越了简单地对墨块表面进行装饰与美化的概念,更多的文化内蕴是融合了古徽州人民的精神观念、思想意识和审美风尚的一种综合性的视觉呈现,同时显示出不同文化层次的雅俗共赏性和所折射出的不同时代下阶级的森严性与信仰的肃穆性[8]。墨谱在实用和审美性上的共生关系使得徽墨成为我国封建时期传统墨业的标杆。徽墨装饰及其墨谱的视觉呈现在时空的穿越和文化的浸润中逐渐散发出特有的芬芳,不同主题的图式体现着徽州人民独特的心灵“密码”,阐释着徽墨装饰纹饰及墨谱图式的美学价值和人文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