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潜山井股程氏家族史构建研究*
2018-08-29程石磊
程石磊
(安徽大学 徽学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9)
安徽潜山程家井程氏宗族(族谱称“井股程氏”),近年来因京剧大师程长庚而为学界所关注。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一直在对程长庚籍贯的考定上,对于井股程氏宗族的总体研究尚未展开,笔者利用现存的潜山程家井程氏宗族的谱牒资料,梳理清代该族的四次谱牒修纂活动,考查该族家族史的构建过程,分析井股程氏家族史构建受毗邻的徽州程氏影响的原因,以此来说明徽州地区的谱牒修纂,对于周边地区谱牒修纂的影响。
一、族谱中所载的家族史
根据光绪年间所修潜阳井股《程氏族谱》的谱序记载可知,有清一代,潜山程家井程氏宗族修纂的族谱共有四种,分别为:康熙谱(修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道光谱(修于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同治谱(修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和光绪谱(修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其中康熙谱已佚,现存道光谱、同治谱与光绪谱三种。其中道光谱中保留了一篇珍贵的《源流序》,对我们了解井股程氏宗族的迁徙来源有重要帮助。
根据《源流序》的记载,潜山井股程氏源自黄帝,周时十九世孙伯符“仕周赐伯爵,封国于程”[1],这是程氏封国的开始。又五世到程伯休父的时候,“佐周宣王中兴,平淮夷有功。”[1]其子孙后便以国为姓,是为程氏得姓之始。后来程氏代有闻人,虽然几经迁徙,都不出今河南、山西、河北省一带。直到晋永嘉之乱之时,程元谭“从晋元帝南渡,为新安太守,秩满百姓卧辙攀辕不忍释,诏赐田宅于歙县之篁墩”[1],才从中原地区迁徙到长江以南,并著姓于新安,而程元谭既是徽州程氏的始迁祖。宋初的时候程氏子孙程羽又由新安(宋初为歙州,徽宗时改为徽州)迁到河南,其后世子孙便是儒学大家二程兄弟,再后来二程后裔程纲 “元时游寓安庆,乐皖山皖水之清涟秀丽,兼多醇厚风,于是作室于潜之古城山下。耕田食、凿井饮,而程家井之名起矣。”[1]复由河南而南迁至潜山程家井。程天叙在为康熙谱作序时同样说明“伊川公七世孙纲公游寓安庆,乐其淳厚、卜宅居焉,此迁潜之一世也。”[1]可知程家井程氏最早迁入潜山是在元朝的时候,随后就在此安居繁衍开来。谱牒所述的井股程氏宗族迁徙路线大体为“安定、广平—新安—河南—潜山”,总体上是一个由北而南,南又复北,北又复南的过程。
这一对宗族迁徙的叙述看起来源流清晰,但实际上存在很多可以质疑的地方。从黄帝下迄程元谭,乃是由神话传说与正史中的同姓名人杂糅而成,多半不足信。而程元谭南迁新安之后的历史也不可尽信,尤其程羽迁河南一节,更有攀附二程的嫌疑。实际上,家谱所收的程天叙为康熙谱的所作的序言中明确地说明,“吾族创修谱牒,代有其人,奈明季兵燹,旧牒留遗皆缪乱失次,灰烬之余,仅存十一于千百。”[1]程兰芳在为道光谱作序时亦称:“奈明季寇乱兵燹之余,谱牒之留遗残缺殆尽。”[1]可知由于明末战争的破坏,井股程氏家族的谱牒损失巨大,家族世系记忆必将面临重构的境遇,但是谱牒中所展现的家族史叙述却如此完全,若非凭空创造,则当另有所本。
二、谱牒所见的家族史构建及其资料来源
仔细检阅潜山程氏族谱的宗族世系,可以发现其宗族世系并非是稳定不变的,而是经过历次修谱不断加以完善。清代井股程氏宗族共进行了四次族谱修纂,其中康熙谱已佚,但程梦诏与程知培在为同治谱所作的序言中称:“我井股程氏,国朝康熙丁丑天叙公纂修支谱,以颐公起一世,颐公以下则从详,颐公以上则从略。”[2]可知康熙谱主要叙述的是程颐以下的谱系。
道光谱相比康熙谱来说要详细得多,在二程之上一直回溯至周代的程氏得姓始祖伯符,并以程氏南迁为断,将世系分为“传谱图系”、“会谱图系”与“皖潜古城山支谱图系”三部分。“传谱图系”记载从程氏得姓始祖伯符到南迁始祖程元谭;“会谱图系”从程元谭始,至迁潜始祖程纲;而“皖潜古城山支谱图系”则从程纲始,直至修谱时的世次为止。仔细检阅道光谱,可知道光谱所记载的家族主干世系以程元皓为断,在资料来源方面前后有明显的差异,前半部分借鉴明代程孟的《新安程氏诸谱会通》[3](简称“会通谱”),而后半部分则借鉴了明代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4](简称“统宗谱”),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 程氏宗谱部分主干世系表
依据上表可知,道光谱中所构建的祖先世系,乃是杂糅程孟的“会通谱”与程敏政的“统宗谱”而成的。井股程氏宗族自身的谱牒资料因战乱损失严重,又欲补“康熙谱”二程“从略”的遗憾,故而在修谱时借鉴毗邻的徽州程氏宗谱所构建的家族世系结构。
同治谱虽然笔者目前没有见到,但根据其谱序所称:“是以同治四年合邑续修汇谱,更加厘订,确遵休宁陪郭敏政公《新安统宗世谱》旧系,则记载更加详密,其记事之文亦多近古,洵是我程氏谱牒之大成矣,……,今合邑各股支谱皆因之。”[2]可知同治谱以程敏政“统宗谱”的世系为底本。查检光绪谱的世系,其“会谱图系”部分确依程敏政“统族谱”所构建的世系而成①,则可以进一步印证同治谱序的记载。可见潜山井股程氏族谱所载的家族史,一定程度上受了与其毗邻的徽州程氏族谱修纂的影响。
三、井股程氏家族史受徽州程氏影响的原因
(一)潜山井股程氏与徽州程氏同属一系
井股程氏自称出于徽州程氏始迁祖程元谭之后,由徽州程氏北迁河南后又南迁至潜山,故《源流序》称:“自元谭以下至此共计三十九世,虽其中有复迁河南、迁皖潜之互异,莫不由新安之派而递衍也。”[1]程知命等人为同治谱所作序言中亦称:“自元谭公传至我迁潜之纲公共计又三十九世。”[2]可知井股程氏与徽州程氏原属一系,在祖先世系的方面,潜山井股程氏与徽州程氏必然有许多重合的部分,故而借鉴来用也是没有问题的。
(二)程氏历来为徽州大姓
宋代以降,徽州宗族发展迅速,而程氏又是徽州最大的宗族之一,《新安大族志》、《新安名族志》以及《休宁名族志》都将程氏列在众多宗族之首。程氏世居徽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的程元谭,因而程氏又可以认为是最早迁至徽州的几个姓氏之一。此外,新安程氏人才济济,代不乏人,东晋时期的程元谭曾任新安太守;南朝陈时的程灵洗保障乡里有功,罗愿的《新安志》中述先达第一;宋时的理学大家二程兄弟也被认为是新安程氏的后代,到明朝时则有著名的学者程敏政,著名的珠算家程大位等等,民国《歙县志》称:“邑中各姓,以程、汪为最古,族亦最繁。”[5]程氏宗族在徽州是名副其实的望族,井股程氏在构建自己的家族世系的时候借鉴徽州程氏的谱系,可以帮助自身获得名族的地位。
(三)徽州程氏重视族谱修纂
徽州宗族向来重视谱牒修纂,有“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常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6]的传统,而徽州程氏由于支派众多,支派之间在叙述自身历史的时候互有冲突,各个支派为了本派的利益,更是特别重谱牒谱的修纂,试图通过对祖先世系的不断完善,来标榜自身出身名族,因而进行了大量的族谱修纂工作,这其中不乏如程孟《新安程氏诸谱会通》、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等有很大影响力的谱牒。徽州程氏完备的族谱修纂,也为潜山井股程氏的修谱时,借鉴徽州程氏谱系提供了可能。
(四)程敏政的统宗谱影响巨大
明朝中后期徽州地区掀起了一股纂修统宗谱的潮流,其中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更是影响巨大。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对于过去徽州程氏一直所信奉的程孟所塑造的《新安程氏诸谱会通》的祖先世系进行了彻底的革命,在史考的基础上重建了程氏的祖先世系。程敏政所重构的家族家族谱系虽然“武断曲讳之处仍多”[7],但其“以史法为谱法”的修谱实践毕竟使其所重构的祖先体系可信度稍为高些。尤其程敏政“固不可闭为一家之私书”[4]的观点“在观念上超出了将家谱局限与宗族内部的狭隘性。”[8]因此,常建华认为,“程敏政的谱学主张对本族及徽州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值得重视。”[9]我们或许可以说,程敏政的谱学主张不仅对本族与徽州产生很大影响,对徽州周边地区,包括本文涉及的潜山井股程氏同样有一定的影响。
四、余论
笔者通过阅读安庆地区的程氏族谱发现,除潜山外,其他安庆各县如怀宁、太湖、桐城的程氏宗族虽迁入各县的时间与始迁祖各不相同,但是家谱中许多内容大体相似。比如,都称自己为程氏南迁始祖程元谭的后裔,迁入时间都为元末明初,甚至在谱牒编纂中都大规模借鉴毗邻的徽州地区的族谱修纂成果等等,这些相似之处似乎并非偶然,相信仍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
[注释]
① “光绪谱”中“传谱图系”部分仍依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