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路”精神对精准扶贫攻坚的启示

2019-02-16

关键词:筑路精准精神

龚 炜

(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2014年8月,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是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年,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把“两路”精神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从我国交通建设甚至世界交通建设领域来看,“两路”精神都堪称一大壮举。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1万人的筑路大军,攻坚克难,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于1954年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在“人类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在后续改造、整治和养护过程中,一代代交通人秉承传统,以路为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两路”精神,为西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从我党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角度来看,“两路”精神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率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优良传统形成的精神财富,对当前精准扶贫攻坚战役同样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一、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两路”精神与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胜信念

“两路”经过的地理区域是西藏、青海、川西等少数民族同胞聚居区,但“两路”精神的巨大影响则远远超越上述地区。从微观上看,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同胞谋福祉的坚强决心和苦干实干精神;从宏观上看,“两路”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高尚情怀,在“世界屋脊”建成的“两路”,则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宏大战略策划、决策的科学性、实施的力量和能力。

“两路”路域很多地段为几千年来无人征服的高寒冻土地带和无人区,地理结构极为复杂,仅仅严寒和缺氧就让人望而生畏,不同季节土层热胀冷缩剧烈,山体松动易出现滑坡、塌方和泥石流,道路桥梁隧道的施工完全没有现成道路可依凭,这些都给建设者们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两路”路域主体民族为藏族,地广人稀,教派众多的宗教对藏族人民生活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其历史、民族文化与生活习俗都独具特色;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原噶夏政府中有些人与外国反华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勾联,蛊惑人心甚至发动叛乱,这意味着“两路”建造者不仅要克服自然条件的险恶,还要一边筑路一边宣传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并进行有限度的军事斗争,以打退叛乱,做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工作。

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制度的变革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与全中国人民一样在政治上实现了平等,并获得特殊的政策帮扶,但是经济的发展有自身的过程和规律,不可能像政治制度改革一样实现跨越式发展,其经济发展依然落后,生产力水平依然低下。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首当其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通阻隔。自汉代以来,狭义西域(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被人们视为畏途,到西域或途经西域被视为探险式的壮举。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的贫困面貌,增强这些地区少数民族同胞与祖国大家庭的血肉联系,必须先从交通入手,交通在这些地区有着极为特殊的重要意义。

“两路”的建设具有极为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国防战略意义,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增进民生福祉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两路”建设充分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坚强意志。进藏的十八军当时有个别干部战士对进藏比较悲观,有“进藏即是进葬”的说法。遵照党中央“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十八军参谋长陈明义同志任后方司令部司令员兼修路部队司令员,穰明德同志任政治委员,从1950年初开始,整个筑路工程从东向西推进。自1953年以后东线与西线的工程进展都比较顺利,经过藏汉军民的共同努力,到1954年11月,川藏公路基本完工。11月27日,东西两路筑路大军在巴河桥胜利会师,同时通车。在“两路”建设中,建设者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无私奉献甚至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在进藏前期运输后勤给养中就牺牲了数十名战士,累死2.8万余头骆驼,时任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政治部主任的慕生忠将军在青藏公路起点格尔木插下自己的铁锹,铁锹柄上刻着“慕生忠之墓”几个字,体现了其不建好公路决不生还的决心[1]。康藏公路的艰险也令人咋舌,仅雀儿山一个山头就牺牲了300人,修筑康藏公路总共牺牲3000余人,平均每公里牺牲官兵至少1.5人。这是两条渗透了筑路大军对青藏少数民族同胞的深厚感情,用生命筑就的公路。遵照谭冠三、慕生忠将军生前遗嘱,他们去世后,骨灰都洒到了青藏高原。“两路”建设中体现出来的宝贵精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党的执政理念,同时是一种坚强意志和深厚感情。心理学认为坚强的意志必须与深厚的感情相结合,才能构成不可撼动的信念。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上东西部差距很大,贫困地区的致困原因错综复杂,贫困人口众多,古人几千年一直没有解决好贫困问题,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才有决心、有能力、有办法坚持不懈地全面解决贫困问题。西部大开发、根治贫困,这是一桩前无古人的大业,也是极其艰难复杂、耗时费力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和科学规划下,抱定坚定的信念,才能取胜。

二、坚决听从党指挥的“两路”精神与精准扶贫攻坚战中的政治纪律

“两路”精神中,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汉藏一家、同甘共苦、同生死共患难的优良传统对精准扶贫工作同样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筑路大军是战功赫赫的老部队,指挥员大多是参加过长征、出生入死、历经战争的开国功臣,新中国建立了,按理他们完全可以稍微安定一下,在后方过上几天舒心日子,安顿一下家事。十八军是在开赴四川南充驻扎途中突然接到中央军委和西南局的紧急通知,让他们打马改道,解放西藏、保卫西藏。当时,很多干部都已经做好把家安在南充的准备,这个转变实在是很突然,一些干部战士思想转不过弯来。面对这种情况,军、师领导勇做表率,带头表示家属随大军进藏,家属们也表示坚决支持。这些率先垂范的做法在全军引起良好反响,保证了中央命令的顺利执行,部队很快踏上进藏的征程。驻扎西藏没多久,中央和西南军政委员会指示分出一部分指战员组建筑路大军,这些平时在沙场上冲锋陷阵的勇士们又毫无怨言地拿起了铁锹、钢钎,勇敢地走进了高原无人区。

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坚决执行政令、军令,是“两路”精神中非常突出的亮点。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同样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坚决执行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确保扶贫专项资金完整准确到位,廉洁自律,坚决反对贪污腐败。在党中央号令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参照战时体制,制定了准军事化的扶贫工作纪律和制度,把辖区内各乡镇贫困片区划为战区,制定了扶贫、脱贫的明确目标和时间表,把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表现列为重要的考核内容,视为考验党员党性的重要标准。

扶贫攻坚战与“两路”修建时期的历史条件有所不同,大多数扶贫队员平时都工作、生活在机关单位,家安在县城或城市,工作与生活很有规律。虽然有不少干部职工在工作与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总体上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比贫困村寨优越得多。他们突然接到上级命令,一年、一月中大部分时间都要下沉驻村,视贫困对象如自家亲人,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同时必须遵守严格的扶贫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对违反纪律制度者必须进行党纪政纪处理。这使有的同志一时接受不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做做样子,灵魂深处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初期,个别发牢骚说怪话、怠工懒政的队员受到了组织严肃的处理,对全体扶贫队员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打响的精准扶贫攻坚战,是一次动真格、下最大决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重要战役。在精准扶贫中,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和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发现优秀典型,总结先进经验,表彰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以先进的榜样带动整体,与我党我军在战争年代、和平建设年代的优良工作作风完全一致,也与“两路”精神一脉相承。

三、增进民生福祉的“两路”精神与扶贫攻坚战中的执政为民意识

党中央强调,在“两路”施工中一定要加强藏汉之间的团结,尊重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刘伯承同志强调进军西藏等于第二次长征。十八军筑路部队高度重视战前宣传动员和思想政治工作,牢记“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优良传统,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高度重视维护军民团结、民族团结,赢得广大藏族同胞的积极支持和支援,保证了筑路工程的推进和成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在“两路”修筑中,中央领导指示“进军西藏,不吃地方”,要避免物价上涨引起波动,不能向群众大量采购粮食,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同胞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促进军民团结、民族团结。为此,进藏的十八军用高价从当时西藏地方当局噶厦政府手中购买了闲置的荒地,发扬南泥湾精神,开荒种地。没有肥料,全军指战员就在拉萨大街小巷清扫和搜集畜粪垃圾。克服一切困难,在上级、后勤和藏族人民的帮助下,解决了进藏部队和筑路大军的给养问题[2]。

西部贫困地区多为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扶贫工作同样必须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同胞的信仰、生活习俗、历史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和制止有损民族感情、民族团结的现象。在十八军干部培训学校选址时,西藏地方政府曾推荐多处较好的地段,军领导都因地段太靠近寺庙、居民区而婉言谢绝,最终选择了距寺庙和居民区比较远的闲置地段。当时有关西藏的所有重大政策、决定,驻军都主动与噶厦政府沟通,噶厦政府不同意的事就先按下不办,这让一些干部战士都感到不好理解。部队官兵充分尊重藏族同胞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不分巨细地真诚帮助他们解决生活方面的困难:十八军官兵全面清扫了拉萨市区大街小巷的垃圾畜粪,建起了拉萨第一个公共厕所、第一家现代化医院、第一个以招收藏族学员为主的干部培训学校、第一个足球场……赢得藏族同胞的真心爱戴与支持。一支习惯了金戈铁马生涯的野战部队,迅速成为一支市政工程建设的队伍、民族团结的工作队、筑路架桥的工程兵。没有对藏族同胞的阶级感情、骨肉感情,这是很难做到的。

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我们同样需要以亲人般的骨肉感情真诚帮助扶贫对象,没有他们的热情支持和理解,有时好事也会变成坏事。人穷志不穷,贫困地区的民众对有关他们贫穷的言论比较敏感,认为这是一种不公正的歧视;他们对长期甩不掉的贫困帽子也有一股子怨气,比如认为上级对扶贫工作重视不够、政策不够到位、措施不力、资金不到位、主观已经很努力但客观条件太差等等。在扶贫工作中必须注意平等相待,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感情,尽量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与贫困抗争的积极性,绝对不允许以“恩赐施舍”“帮助懒汉”等错误心态来对待扶贫工作和扶贫对象。在扶贫工作中心态和感情要与政策和资金物资一同到位,以真心扶贫,以感情扶贫。

在扶贫工作中,扶贫队有时也会遇到一些障碍:有的人留恋旧居不愿搬迁,不习惯新房子和新环境;有的家长不愿意让女孩多上学读书;有的农村青年不愿意学一门技术留在家乡创业,更乐意到城市务工,等等。还有一些陈规陋习、封建迷信思想也阻碍着扶贫的开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扶贫队以心换心,耐心启发引导,一一加以解决。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村寨,扶贫队必须充分尊重民族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局。

“两路”精神中,筑路大军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得很有成效。筑路过程中,藏族同胞热情支援解放军,除直接参加修路工程外,还组织了庞大的运输队,从公路开始修筑那天起就帮助筑路部队运输物资,公路修到哪里,他们就支援到哪里。五年的筑路过程中用畜力运输的物资就有60多万驮。这些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在扶贫攻坚战中充分借鉴,筑路离不开藏族同胞的大力支持,扶贫同样离不开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配合与支持。

四、无畏与科学相结合的“两路”精神与扶贫攻坚战的有序合理推进

“两路”建设的施工条件和工具器材十分简陋,一方面需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时需要科学精神来支撑。筑路过程中,指挥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和尊重专家意见,尽量满足专家们的要求,做好专家的生活保障工作。川藏公路全长2000多公里,越过14座高山。为了找出合理的科学的路线,踏勘队员竟跋涉了15 000多公里,翻越了空气稀薄的高山200多座,才初步揭开了川藏公路沿线地理的真面目[3]。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苏联等国家在技术和物资上给予了筑路部队很大的援助,派出专家直接投身于“两路”建设;“两路”的建设是军民团结、汉藏团结、社会主义国家国际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对今天的“一带一路”和扶贫攻坚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党领导下的扶贫工作一向是努力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来制定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方针与政策。早在根据地时期就启动了扶助贫困、减轻民众负担的工作,如兴办教育、医疗卫生、妇女解放、开仓赈粮、减租减息、南泥湾垦荒大生产运动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医疗、性别平等和妇幼健康、碘缺乏防治等,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文化水平。通过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捷程度;通过异地扶贫搬迁、改炉改灶、安全饮用水等,帮助农村居民改善人居环境;通过五保、低保、农保等兜底政策,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1986年5月16日,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主管扶贫开发工作,1993年12月28日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我国扶贫工作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的贫困瞄准和扶贫。赋予农民更多经营自由权,放宽农产品价格、发展乡镇企业等成为主要扶贫方式。第二阶段是1985—2000年,以贫困县瞄准为重点,实施开发式扶贫。主要任务是从解决普遍性贫困转变为解决区域性贫困,将70%的扶贫资金用于贫困县。第三阶段是2000—2010年,以贫困村瞄准为重点推进的开发式扶贫。在全国确定了14.81万个贫困村作为扶贫工作重点,开启了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两翼”的扶贫开发新模式。第四阶段是2011年以来“区域瞄准”和“到村到户瞄准”结合实施的精准扶贫。国务院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扶贫脱贫主战场;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精准扶贫要求;2014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作出战略性创新部署。自此,中国扶贫开发进入了精准扶贫新阶段[4]。

2011—2017年间,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入实地考查研究,访贫问苦,针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战斗堡垒作用、民族团结、精准扶贫、整村搬迁、加强对口帮扶等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和科学精神,为今天全面开展全方位精准扶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5]。

我国扶贫工作从瞄准农村、贫困县到瞄准贫困村、贫困户精准扶贫,体现了我国扶贫工作层层推进的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绩,体现了共产党人在扶贫工作中的科学精神。扶贫从单一的经济扶贫,发展到交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对口扶贫……多种措施并举,全方位开展扶贫。

在党中央正确、坚强的领导下,在“两路”精神的感召下,经过各地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努力,我们完全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精准扶贫攻坚战一定会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不断取得辉煌的胜利!

猜你喜欢

筑路精准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精准的打铁
拿出精神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筑路机械单机核算的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