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辛唱和诗》与诗人群考论
2019-02-16唐朝晖
唐朝晖
《庚辛唱和诗》又名《至正庚辛唱和诗》,是元末至正庚子、辛丑两次诗人集会唱和而成的诗歌总集,对研究元末明初的诗坛有重要价值与意义。但是,学界却很少关注,笔者试图全面勾勒该书版本的流传与文学史意义。
一、《庚辛唱和诗》的刊刻及编辑概述
《庚辛唱和诗》流传不广,虽然在各类元诗文献中多有提及,但是,大都语焉不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皆未收录,现今常见版本为1941年上海合众图书馆依据玉雨堂丛书抄本晒印陈村所编的《至正庚辛唱和集》一卷一册。《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但现存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没有收录,《四库全书》提要对其流传刊刻情况有简单介绍:
元朝缪思恭等撰。乃至正庚子、辛丑间思恭等分韵唱和之作。庚子为张士信乱后,辛丑则游景德寺作也。先后共诗二十八首。重见者二人,共二十六人。明郁嘉庆因考其爵里,为考世编附于后。其名公手翰二十二条,则嘉庆以意附编,非原书所有。后朱彝尊亦尝编订是书,于每诗之前,人各为传,所述与考世编相出入。其跋云:“旧本姓名之下概无爵里事迹,特一一考而补之。”盖未见嘉庆本也。中有王纶字昌言,檇李人,为嘉兴教授。见《刘基集》及邵复孺《怀友诗注》。而嘉庆与彝尊皆未之及,信乎考证之难矣。又鲍恂字仲孚,彝尊作字仲子。以其名推之,盖彝尊笔误云(《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一·集部四十四)。
据此,缪思恭等唱和赋诗,郁嘉庆、朱彝尊等人曾进行编辑整理,但最初编辑成册者不明。与此类似,《钦定续通志》载“庚辛唱和诗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元繆思恭等撰”(《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三),没有说明编辑者。据清代《(嘉庆)嘉兴县志》卷二十五“列传五”引《紫桃轩杂缀》云:“郁嘉庆,字伯承,县人。喜结客收书,家亦以是尽,时有‘贫孟尝’之目。尝辑至正庚辛集诗人爵里事迹,为《考世编》附于其后”(《(嘉庆)嘉兴县志》三十六卷首二卷),而郁嘉庆则只编辑唱和诗人爵里事迹。
关于《庚辛唱和诗》的编辑者,有缪思恭、郁遵与释云海3种说法。参与者徐一夔《至正辛丑唱和集跋》载:“云海师因裒辑成帙”[1],则释云海为编辑者。但此跋出于朱彝尊重辑的《至正辛丑倡和集》,非原本所存。清代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录:“《至正庚辛唱和集》一卷,郁遵编,字子路,嘉兴人,司农右丞”[2],明确指出是郁遵编辑。今人雒竹筠《元史艺文志辑本》载:“《至正庚辛倡和诗》一卷附考世篇,缪思恭辑,中科图藏清朱彝尊编抄本,南图藏抄本”[3],认为是缪思恭辑。《中国丛书综录》载:“《至正庚辛唱和集》,(元)郁遵编,(清)朱彝尊重辑。”(《中国丛书综录》集部)综合各种史料,缪思恭、曹睿应该是诗会的倡导者与主持人,郁遵是此书编辑者,郁嘉庆、朱彝尊等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参与者郁遵、周伯琦《庚辛唱和诗》的有关序言可信度最高:
至正己亥兵后,明年庚子八月之望,同守缪公招同诸彦小集南湖,以“杜甫不可久留豺虎地,南方犹有未招魂”为韵,人得一字,即席而成,亦足以纪一时之变,且幸此会为不易得云尔。承事郎司农右丞郁遵识(《檇李诗系》卷七)。
《至正庚辛唱和诗》为嘉禾同守缪君、广文曹君偕诸名辈分韵之什也。读其庚子兵后之作,则知方岳匪人,苗獠骄肆,悲音于邑,何其戚也。比读辛丑避暑之作,则藩卫有人,民庶乐业,逸兴超举,何其欢也。盖其为时不过一载,逾年,而二十八诗之欢戚顿异,要亦一系乎人焉耳矣。余奉使以来,稽滞岁月,每每以损辱使命为戚乃者。太尉公顺承皇命,报使有日,为欢可知。适舟过檇李,以方外故知新公请序,此诗不觉因已之,欢戚有触于此诗,且知诗可以观时之治乱,若着蔡如此,鄱阳周伯琦序。(《檇李诗系》卷七)
说明此书当时编辑成册者为郁遵,请周伯琦作序者为释克新。郁遵(?—1361后),字子路,嘉兴人。元官承事郎司农右丞,生平事迹不可考。工诗,著有《郁司农诗》,辑有《至正庚辛唱和诗》1卷、《名公手翰》1 卷等书[4]。
二、《庚辛唱和诗》的主要诗人简介
《庚辛唱和诗》是元末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和至正二十一年辛丑(1361)在嘉兴南湖(今浙江嘉兴)集会的诗歌总集,历代元诗研究者有相关论述,以顾嗣立《元诗选》、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明诗综》较为详细可信:
至正二十年庚子八月十五日,嘉兴同守缪思恭招高巽志、徐一夔、姚桐寿、释克新、江汉、陈世昌、鲍恂、乐善、金絅、潘泽民、殷从先、朱德辉、郁遵,凡十四人,小集南湖,分韵赋诗[5]1230。
至正二十一年辛丑七月十三日,与者凡十四人,为吕安坦、鲍恂、牛谅、释智宽、常真、邱民、张翼、王纶、来智道、闻人麟、曹睿、徐一夔、尤存、周棐也。牛谅、邱民、曹睿俱明初出仕,谅字士良,山东东平人,礼部尚书。民字克庄,广陵人,礼部侍郎。睿字新民,永嘉人,松江府学教授。当日首倡是会者,睿也[5]1231。
说明缪思恭、曹睿分别为庚子与辛丑唱和之召集人。钱谦益、朱彝尊沿用此说,如:
尚书流寓吴兴,时过檇李,与鲍恂仲孚、邱民克庄、张翼翔南、王纶昌言、闻人麟彦召、曹睿新民、徐一夔大章、存以仁、及吕安坦、来志道、常真、释克宽等,集郭西景得寺,携酒赋诗。其在南京,则与唐肃处敬,林公庆孟善,陈世昌彦博、徐一夔大章、张翼翔南、朱升允升、会饮联句[6]38。
说明集会地为景德寺(又名定水寺),并提及集会诸人在明初还延续了一段时间。但由于其活动于张士诚政权统治下,朱明王朝建立后,对吴中文人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成员星散,资料散佚,导致许多人湮没无闻,现将各人生平简述如下:
缪思恭(1321—1364),字德谦,号菊坡,吴县人。至正癸巳(1353)辟为淮扬路令史。丁酉(1357)劝张士诚归附元朝,为维系元朝命运贡献巨大,至正十九年(1359)任嘉兴路同知。所在有惠政,四方之士皆往归附,官终淮扬路总管。缪思恭生平,各类元代史料缺载,顾嗣立《元诗选》、王德毅《元人传记资料索引》皆语焉不详,《全元文》卷一七七0收卓说《淮扬路总管缪思恭墓志铭》[7],最为详备,可参看。
鲍恂,字仲孚,学者称为西溪先生,晚年自号环中老人。其先嘉兴人,元至治间始迁崇德之千乘乡,遂为崇德人(《嘉兴府图经》卷十六)。三领江浙省试,延祐丁已(1317)进士(《嘉兴图记》卷十七),授温州路学正,改婺州路教授。洪武四年(1371),会试充考试官,十六年,以明经老儒征至京师,命为文华殿大学士,固辞归隐,终老于乡。其事迹略见于《殿阁词林记》卷一,著有诗文集《西溪漫稿》,已佚。《檇李诗系》、《明诗综》收录其诗数首。
曹睿,生卒不详,字新民,永嘉人,壮年游浙西,元末徙居华亭,诗文皆清新[8]97。顾瑛《玉山雅集》中有其《永嘉曹睿玉山席上作,就呈同会》[8]23,表明其长期活跃于浙西文坛。
周致尧,初名棐,字焕文,先世本四明人,移居崇德州石门镇,生平事迹不可考。元时尝为宣公书院山长,元末与鲍恂、顾瑛等诗酒倡和,结伴行吟,有《访鲍仲孚先生隐居》等诗。与郡守缪思恭、曹文广、编修陈彦博、陈高都交往密切。明兴,屡辞征辟。据《檇李诗系》有秦约作序的《石门集》,已佚。现今常见《周山长集》见于《元诗选》三集。
张翼,又名张冀,字翔南,生卒不详,先世建德人,徙居嘉兴,遂为嘉兴人。笃学好古,博览群书(《檇李诗系》卷五),善书,大字如斗,终日挥洒不卷(《吴中人物志》十二卷)。至正乙巳(1365)荐于乡,与金絅同以《龙门赋》中高第,授甬东书院山长,不就。明初征入礼局(朱彝尊《明诗综》卷八),事竣,受赐而归。洪武三年(1370),郡痒延训诸生,终老于家。张翼与张简、梁寅友善,有诗集《梓宇集》,不传。《檇李诗系》卷六,《明诗综》卷八录其诗数首,皆《元诗选》所不载。其《西湖竹枝词》,“南高北高峰顶齐,钱塘江水隔湖西。不得潮头到湖口,郎船今夜泊西溪”(朱彝尊《明诗综》卷八),寄兴幽远又合于竹枝体式,清新质朴,颇受好评。
徐一夔(1319—1398),字惟精,又字大章,号始丰,天台人。元末尝官建宁教授。至正八年(1348),为避兵乱,隐居嘉兴。至正十九年,任嘉兴郡学助教。教学之余,与来此避居的四方名士酬唱于南湖、景德寺,成立诗会。《至正庚辛倡和集》,由一夔作跋。明初征修礼书,洪武三年(1370),撰成《大明集礼》。洪武六年,参与修纂《大明日历》,特授翰林官,以足疾坚辞,回杭任职,后卒于任。著有《始丰稿》等,现存常见版本为徐永恩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
王纶,生卒不详,字昌言,嘉禾人。元顺帝至正间官学正,与刘基友善,诗入《元诗选癸集》。
高逊志,一作高巽志,字士敏,河南人。生卒不详,大约于明建文年间在世。元末侨寓嘉兴,徙吴门,授业于贡师泰、周伯琦、郑元佑,与高启等为北郭诗社主要成员。洪武初,征修《元史》,入翰林,累迁侍读学士。建文时,任太常右少卿兼学士[8]97,后不知所终。
姚桐寿,字乐年,自号桐江钓叟,桐庐人。后至元五年(1339)为余干州教授,不久辞官,寓居海盐,著有《乐郊私语》,常见版本为《宋元笔记小说大观》。
乐善,字为之,汤阴人。本岳飞之后,避忌改姓乐。元末为江浙行省架阁库管勾,以哭父呕血卒。有诗入《元诗选癸集》《檇李诗系》等。
潘泽民,名著,以字行,本大梁人,宋室南渡,迁居秀洲。历官吴郡甫里书院直学,广德、乌程儒学,终浙东元帅府使。
释克新,姓余氏,字仲铭,自号江左外史,又称为雪庐和尙,鄱阳人。元末住嘉兴水西寺,洪武初召至南京,尝奉诏徃西域招谕吐蕃,所著有《雪庐南询稿》等。
沈铉,字鼎臣,钱塘人。元末道梗,与同邑陈世昌俱留于禾。铉博学,邃于《春秋》。洪武初,知石首县。高启《沈征士铉野亭诗》云“清时犹在野,独卧见髙情。移艇闻烟唱,钩帘看雨耕。江晴双鹳下,树晚一牛鸣。回首徒相忆,柴车不出城”,说明其隐居为主。
陈世昌,字彦博,号西湖真拙,钱塘人。力学古文,不慕禄仕,至正间由布衣征授翰林编修,奉勅代祀海上,值道梗,遂留嘉兴,作南湖赋,传颂于时。授徒养母,张士诚据平江,屡致不屈。明初征修礼书,授太常博士,寻以母老辞,复征至京而卒,著有《希贤集》。其《忆别》“予本念乡井,风波忽巳临。翩翩一长别,慷慨増悲吟。况当季秋月,千里漫沈阴。惊风振西郭,繁霜飞北林。羇情逐马首,哀思凄虫音。小人诚有母,主命恐难任。珪纽讵匪荣,喜惧镌我心。当年惜形影,此日悲商参”,描述元明之际孤独寂寞之情淋漓尽致。
朱德辉,字号、生卒不详,尝名读书之室为存道斋,释克新为之作记。尤仁,字以仁,吴郡人。《元诗选癸集》收其诗二首。吕安坦,殷从先、来至道、闻人麟皆字号不详,《御选元诗》、《元诗选癸集》等诗歌总集都收录其诗。其余各人生平不可考。
三、《庚辛唱和诗》对后世文坛的影响
《庚辛唱和诗》表面上只是两次诗文唱和,其实是元末明初吴中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对元明之际的文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庚辛唱和诗》是吴中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深厚的反映。元末战乱不停,自方国珍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台州起兵,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部将徐达攻占大都,元朝灭亡,全国长期处于军阀混战之中,但吴中自至正十六年(1356)至二十七年(1367),一直为张士诚控制,局势比较稳定,聚集了大量文人,诗社文会不断。高启《送唐处敬序》云:
余世居吴之北郭,同里之士又文行而相友者,曰王君止仲(行)一人而已。十余年来,徐君幼文(贲)自毗陵,高君士敏(逊志)自河南,唐君处敬自会稽,余君唐卿尧臣自永嘉,张君来仪羽自浔阳,各以故来居吴,而卜地适皆与余邻,于是北郭之文物遂盛矣。余以无事,朝夕诸君间,或辩理诘义以资其学,或庚歌酬诗以通其志,或鼓琴瑟以宣堙滞之怀,或陈几筵以和宴乐之好。
以上史料说明此时吴中成为文人士子诗酒唱和的乐土,朱彝尊做了更为详细的考察:
及杨完者乱,州无完郭,然缪思恭德谦犹招群彦集南湖,与会分韵者十有四人。越二年,曹教授新民复集诸公于景德寺,亦十有四人,是时闻人麟彦昭、叶广居居仲、金絅子尚、潘著泽民、刘堪子舆、咸有诗名,吴镇仲圭居魏唐、贝琼廷琚居千金衧、鲍恂仲孚居郡城之西溪、郁遵子路居商陈村。四方避地者,温州陈秀民庶子居竹磷巷、闽人卓成大器之居甓川,江阴孙作大雅居南湖,昆山顾德辉仲瑛居合溪,天台徐一夔大章居白贮里、会稽江汉朝宗居濮阮、桐庐姚桐寿乐年居海盐之峨溪,而河南高逊志士敏、东平牛亮士良、江都邱民克庄、钱塘陈世昌彦博、建德张是翔南、皆来侨居,四明周棐以陆宣公书院山长,留居梨林、日以文酒唱酬,诗成辄刻板欃壁,闻者传为胜事[6]42。
可见,稳定的社会环境吸引了大批文人士子,与会文士只是吴中文人的一个缩影。元代吴中,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海运的兴起,经济繁荣发达,思想自由多样,士人心态复杂,风雅相尚,诗酒风流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
《庚辛唱和诗》也是吴中深厚的文化、文学背景的集中体现。频繁的集会结社、品评诗文成为元末吴中文人普遍的活动方式,如朱彝尊云:
当元之季,吴中岁有诗社,而濮氏濮仲温丰于资,集一时名士为聚桂文会,以卷赴者五百人,请杨廉夫评其优劣,于是纪风土者目为乐郊[6]42。
由此可见,吴中诗文唱和之盛,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白羊山樵张简”云:
胜国时,法网宽大,人不必仕宦,浙中每岁有诗社,聘一二名宿如杨廉夫辈主之,晏赏最厚。饶介之分守吴中,自号醉樵,延诸文士作歌。仲简诗擅场,居首座,赐黄金一饼。高季迪白金三斤,杨孟载一镒。后承平久,张洪修撰为人做一文,得五百钱[8]30。
由此可知,至正庚辛唱和只是吴中众多文人群体活动的一个典型事例,在它之前之后都有大量的群体活动。例如,守良有《至正甲辰九日同牛谅伊甫、陈世昌彦博、徐一夔大章、周非致尧、高巽志士敏、良琦元璞登东塔,以少陵“玉山高并两峰寒”之句分韵赋诗,得寒字》[5]1405,周棐有《至正甲辰九日,同牛谅伊甫、陈世昌彦博、徐一夔大章、高巽志士敏、释良琦元璞、守良□□登东塔,以杜少陵“玉山高并两峰寒”之句分韵赋诗,得并字》[9]596。由诗题可知该次活动是一次人数众多的文人集会,集会诸人都是南湖诗会的参与者。至正甲辰为至正二十四年(1364),距庚辛唱和三年多,可见,诗会群体并没有随着庚辛唱和的结束而解散,而是坚持活动了较长时间。此次诗人聚会距张士诚灭亡只有3年,距元朝灭亡也只有4年,而诗人还是沉浸于个人的狭小天地中,自得其乐。有诗云:
东住有高塔,名与福城并。九日陪诸贤,登临期绝顶。秋深木叶落,不觉天地迥。凉飙洒林霏,咫尺衣裳冷。玉田好开怀,何止供香茗。幽轩赏佳菊,竟夕忘酩酊。昔人昼游此,衣饰率尚褧。寥寥千载间,视若空华等。清境素情惬,尘心未全屏。感彼兴我怀,钩诗记深省[9]596。
如果不去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我们很可能不会想到此诗写于长期战乱频仍、生民荼毒的元末动荡中心浙西。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隔膜,对民生的冷漠达到了何等触目惊心的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元代吴中士子特立独行的性格与行为方式。正是这种冷漠与怪异,导致了南湖诗会的诗人在明初的痛苦遭遇与悲惨命运。与会的23人,只有牛谅、高巽志、释良琦出仕朱明王朝,其余大都不得善终,或隐居不仕,或死于战乱[10]。
综上所述,《庚辛唱和诗》是元末吴中文人群体活动的集中体现与客观载体,也是吴中文人特立独行、诗酒风流性格的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考察其成员构成与文学成就有助于完整地认识和理解元末明初的文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