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哲学方法论

2019-02-16刘宏李蓉

关键词:改革发展

刘宏,李蓉

面对新时期出现的经济、社会等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始终高举改革大旗,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断和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实践中,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逐渐形成。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全面深化改革及其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的内容之一写入报告,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包括哪些主要观点?体现了怎样的哲学方法论?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

一、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主要观点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形成也有自身的历史经验、实践基础、现实要求以及理论支撑。从党的十八大上任以后,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就开始酝酿并逐渐形成和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公报对如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之后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使改革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顶层设计。仔细分析,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内容丰富、意义深远,主要包含了改革的必要性、方向性、目标性、人民性和核心性等重要内容,从而“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有力地回答了‘为什么改革’、‘改革什么’、‘怎样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这一思想也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像自然界一样,同样有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主要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制约。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类社会作为社会存在,其核心构成就是物质生产方式。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要有向自然界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因此,物质生产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物质内容就是生产力,而围绕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必须结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又进一步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并且需要政治、法律、宗教等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来巩固这种经济结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会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2]。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表现为:要么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要么逼迫统治者通过改革来调整和完善社会制度,并以此来调和社会矛盾。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正是敏锐地觉察到了社会矛盾的变化,为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虽然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社会矛盾已经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虽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些重要的经济社会指标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但是,依然存在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挑战也日渐突出。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安全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消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充分利用好历史性发展机遇,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性

第一,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改革不是对原有的体制机制推倒重来,而是应该坚持正确的道路和方向,根据国情逐步完善国家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因此,改革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3]14从历史上看,正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才找到了强国富民之路,他也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这条道路的主要内容就是党在初级阶段的总路线,就是“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14。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自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以来,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成型,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不充分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习近平指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依照价值规律来运行。但是,在价值规律无法起作用的地方,这时候就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进行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的提出,既明确了改革的任务,也对改革应该走什么路、改革的着眼点进行了规划。对这两句话只有联系起来理解,才是完整的、全面的。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两点。

首先,要解决好制度模式的选择问题。这只能依据国家的历史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等来确定,照搬照套别国的经验和制度只会水土不服,产生劣质的文明成果。过去我们为什么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是因为坚持独立自主,走了一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从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

其次,要解决好价值观和凝聚力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既需要实干,也需要凝聚精神力量。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拒斥在西方话语霸权下的所谓“普世价值”对我国制度和文化的抹黑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的民主或类似的制度都是手段,“最终的目的都必须体现在良政上,体现在人民的满意和认同上,所以良政与劣政才是当今世界政治中最重要的观念”[4]。也就是说,中国的改革应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大胆地吸取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来为我所用,既可以借鉴西方制度好的方面,也应当保留自身的优良传统。

(四)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否则,“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5]。因此,要做到改革为了人民,则必须通过改革创新来激发社会活力,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而促进社会朝着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第一,处理好公平与正义的关系,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往往受到中国传统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结果搞成了平均主义。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平均主义,只有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一方面,党和国家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3]97。也就是说,只有把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最终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把改革全面推向深入。

第二,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基础。但是,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消除贫富差距是不可回避的热点问题。有数据显示,中国在2003年就达到了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在2015年前,将发展中国家的极端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到2014年,全国还有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近3 000万个贫困户”[6]。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应该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政治任务。

(五)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全面深化改革涉及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任务艰巨而繁重,如何使改革更为稳健、有效,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顺利推进改革措施和任务落实,必须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为此,2013年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调整为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由习近平总书记任主任,负责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积极稳妥地开展改革工作。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7]。

二、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哲学方法论

针对“为什么改,改什么,如何改”的辩证问题,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充分体现了哲学方法论智慧。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开启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历程。通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努力,最终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是在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得出的。对于实事求是的含义,毛泽东在1941年发表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就是我们要从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当中,用研究的方法和态度找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所谓的“规律性”。在他看来,坚持这种方法和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8]。而对于“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9]。

解放思想就其着眼点来说,就是要针对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国情,通过解放思想来创新体制机制,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让改革开放的成果由全民共享。因此,要做到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在继续促进生产力发展、保持社会和谐和增强社会活力中,要以变化了的客观世界和实践为依据或者出发点,针对实际问题找原因、找解决方法、探索规律,进而解决问题;而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以解放思想作为行动的向导,根据客观规律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羁绊,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更大发展。

(二)坚持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体现在如何看待改革的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习近平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断,强调在推进改革中,应该把改革开放前、后这两个不同历史时期辩证统一起来,而不是把这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割裂开来,以前者否定后者,或者以后者否定前者[10]。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缺乏建设经验,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遭受到了许多挫折,以至于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中生产力发展呈现出徘徊不前的状况。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前30年为改革开放后30年、40年的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

首先,在物质和技术方面,前一时期为后一时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我国依靠苏联援助的100多个重点工程、600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建立起了重工业基础。在后面的4个五年计划中,初步建立起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且在20世纪60~70年代通过老一辈科学家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科技成就。

其次,在政治体制方面,为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结束了自鸦片战争起,100多年来被西方列强侵略凌辱的历史,获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实现了除台湾地区之外的国家统一,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广大人民不再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了各民族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56个民族齐心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了民族大团结。

因此,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历史时期并非是相互矛盾、相互否定的,前一时期为后一时期做了物质和技术上的准备,而后一时期则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调整了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是对前一时期发展的继承、纠正,把当年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并不断创新发展。

(三)坚持改革“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统一

“顶层设计”概念最早源自系统工程学,本义是指在完成某个项目过程中,必须从项目整体出发,关照全局,对项目的局部、各层次进行综合考察,进而在最高层次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2011年召开的“两会”上,温家宝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指出,不仅要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还要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在哲学层面上赋予这个概念以新的意义。习近平指出:“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要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作出统筹设计,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3]32也就是说,全面深化改革应当从“战略”的、自上而下的高度来统筹、协调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坚持用科学发展理念来规划未来的发展蓝图。

在改革过程中,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哲学思维相对应,“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工作方法也经常用到,主要表现在习近平非常重视从基层探索中取得改革经验。他强调要“鼓励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互动”[11]。这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上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突出,对于统筹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往往面临一些难题,难以实行“一刀切”的统一政策。

因此,国家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等政策时,应当创新工作方法,运用实地调查、试点等工作方法从基层的探索中获取改革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把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升华到制度、法律层面,使之惠及更多的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明确的“顶层设计”——绘制改革路线图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改革的脉络,使改革清晰有序;“基层探索互动”——通过在实践中的试点,取得局部的、特殊的经验,并以之来科学调整顶层设计,再推广到整体,从而取得改革成效。所以,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基层的经验,也是对前者的有益补充,二者统一于改革实践。

(四)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与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

在进行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实行人民战争的策略,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历史经验证明,党的根基在人民。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紧紧依靠人民来深化改革也是应当坚持的方法论。根据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而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占主体地位,对历史发展的方向起决定作用。因此,“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也是改革的主人”[12]。要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革就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拥有获得感。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表明党始终把增进人民的福祉作为奋斗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也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凝聚改革共识,使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

而在依靠人民进行改革的同时,也必须把党对改革事业的领导统一起来。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3]138这一认识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在今天所处的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人民的选择,具有必然性。在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的今天,西方某些思想的不良影响也更加明显,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治国理政、拒腐防变的能力,时刻保持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作风,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证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起来。

三、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重要启示

改革越深入,所遇到的困难与阻力就越大。习近平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经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3]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总结改革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健康发展。

(一)必须坚持“四个自信”,走自己的路

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3个方面的优越性:一是政府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三是充满活力的混合经济模式[14]。可以说,党和人民在长达90多年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历经艰辛而创造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凝聚了党和人民共同的价值选择,我们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既是我们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和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国家既要通过改革促进发展,又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一方面,要厘清改革的思路,明确改革的实质,在关系全局的改革上,决不能出现重大的颠覆性错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改革的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充分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的方式,推动改革措施稳步落实。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构建属于中华民族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其客观必要性。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聚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4个方面、5个层次的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凝聚全党、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以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价值取向的时代精神是我们不断推进改革的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引导人民群众明辨是非、培养社会主义道德的尺度。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抵制西方不良思潮侵蚀的客观需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西方的一些错误思潮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涌入我国,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导致某些人丧失了作为一个国民应有的底线。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增强国民的底线意识,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只是经济力、科技力等有形力量的竞争,还包括政治制度、文化等无形力量的竞争。国家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文化等的无形影响力,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国家主导的价值观的影响力,它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广泛传播,有助于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

四、结语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但是,发展无止境、实践无止境,改革也必须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而不断深入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来实施改革蓝图,实现改革目标。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