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绒毛蛋白及核苷酸还原亚单位M1在不同胃黏膜病变组织中表达研究

2019-02-15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皮化生内瘤绒毛

赵 帅 华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病理科 濮阳 455000)

胃癌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而胃癌主要由不同胃黏膜病变而逐步形成,这些病变包括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等。有调查研究显示,早期胃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其5年生存率高于90%[1],而早期胃癌诊断较为困难,因此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对于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绒毛蛋白属于钙离子调节性肌动蛋白的结合蛋白,在结肠、小肠及近端肾曲小管微绒毛刷状缘的形成中有着重要作用,而在消化道肿瘤组织中也存在特异性表达,而核苷酸还原亚单位M1(RRM1)属于一种抑癌基因,能够对G2期检测点功能产生激发作用,从而能够对受损的DNA产生修复及凋亡作用,能够对细胞的侵袭及转移产生抑制效果,并能成为早期诊断部分肿瘤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2]。本文研究中,为进一步明确绒毛蛋白及RRM1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情况,选择我院210例不同胃黏膜病变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9月~2017年5月病例资料完整的210例胃黏膜活检标本,其中慢性胃炎35例,肠上皮化生36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胃癌88例。胃癌类型:印戒细胞癌28例,管状腺癌27例,混合性癌33例。

1.2 方法

全部标本予以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及脱蜡后进行绒毛蛋白及RRM1检测,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DAB显色,采用苏木精复染、脱水、透明及封片,具体操作参照试剂盒说明书,全部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设立阳性及阴性对照。绒毛蛋白浓缩型鼠抗人单克隆抗体、实验用兔抗人RRM1多克隆抗体及SP通用型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均由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提供。绒毛蛋白及RRM1定位于细胞浆的黄棕色颗粒为阳性细胞,针对着色情况和阳性细胞进行积分,每例标本均随机选择5个高倍视野(×400),确定其每个视野的阳性率,并计算出平均数。着色情况计分:0分:无染色;1分:黄色;2分:棕色;3分:深棕色。阳性细胞百分比计分:0分:无阳性细胞;1分:阳性细胞不高于30%;2分:阳性细胞高于30%,但不高于70%;3分:阳性细胞在70%以上。将上述两项分数相加,阴性为0~2分,阳性为3~6分[3~4]。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绒毛蛋白与RRM1在不同胃黏膜标本表达情况

由表1可见,肠上皮化生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标本的绒毛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P<0.0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标本的绒毛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标本的RRM1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及肠上皮化生组(P<0.05);慢性胃炎组标本中的RRM1阳性率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绒毛蛋白与RRM1在不同胃黏膜标本阳性表达情况[例(%)]

组别标本数绒毛蛋白阳性RRM1阳性慢性胃炎组3512(34.3)b23(65.7)b肠上皮化生组3632(88.9)a12(33.3)a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3121(67.7)ab25(80.6)ab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2014(70.0)ab17(85.0)ab胃癌组8858(65.9)ab79(89.8)ab

注:a与慢性胃炎组比较,P<0.05;b与肠上皮化生组比较,P<0.05。

2.2 绒毛蛋白、RRM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由表2可见,绒毛蛋白、RRM1在高中分化胃癌阳性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胃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绒毛蛋白、RRM1的阳性表达情况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程度、肿瘤分期及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绒毛蛋白、RRM1阳性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例(%)]

病理特征例数绒毛蛋白阳性P值RRM1阳性P值性别男5333(62.3)女3525(71.4)>0.0549(92.5)30(85.7)>0.05年龄<60岁3020(66.7)≥60岁5838(65.5)>0.0527(90.0)52(89.7)>0.05肿瘤大小<4cm4932(65.3)≥4cm3926(66.7)>0.0543(87.8)36(92.3)>0.05浸润程度T1^T22213(59.1)T3^T46845(66.2)>0.0518(81.8)61(89.7)>0.05分化程度高中分化4339(90.7)低分化4519(42.2)<0.0542(97.7)37(82.2)<0.05肿瘤分期Ⅰ^Ⅱ期3522(62.9)Ⅲ^Ⅳ期5336(67.9)>0.0530(85.7)49(92.5)>0.05淋巴结转移是5032(64.0)否3826(68.4)>0.0545(90.0)34(89.5)>0.05

3 讨论

目前,细胞骨架在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地应用,较多研究表明其与多种疾病存在重要联系[4~5]。绒毛蛋白属于单体形式的酸性多肽,由2.5万个碱基构成,位于2号染色体中,分子质量为95kDa,主要在小肠绒毛细胞的刷状缘及外分泌腺部分进行表达。绒毛蛋白不仅具有抗凋亡作用,同时作为重要的细胞结构蛋白,在对肠上皮表型的维持上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肠上皮化生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标本的绒毛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P<0.05),说明绒毛蛋白在从肠上皮化生至癌变的过程中其基因出现了变化,从而表现为下调表达的形式,说明在癌变过程中,其上皮的异常增殖及分化状态下降,从而使正常的绒毛蛋白表达受到抑制。且本文结果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标本的绒毛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说明随着胃黏膜的变化,其上皮细胞的极性处于紊乱状态,并减少了能够维持微丝结构的成分表达下降,从而使病程加速。而RRM1分子量为85kDa,有19个外显子,处于染色体11p15.5区域,有文献报道,RRM1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及转移存在密切的关系[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胃癌组标本的RRM1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及肠上皮化生组(P<0.05),慢性胃炎组标本中的RRM1阳性率显著高于肠上皮化生组(P<0.05),说明RRM1在胃黏膜癌变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同时,本文结果还显示,绒毛蛋白、RRM1在高中分化胃癌阳性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胃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绒毛蛋白、RRM1的阳性表达情况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程度、肿瘤分期及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绒毛蛋白及RRM1是一种很好的区分肿瘤分化的标志物,能够对肿瘤的分化进行有效的预测。

综上所述,绒毛蛋白及RRM1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病发展及预后存在一定关系,早期检测能够有效对胃癌进行诊断、病情评估及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猜你喜欢

皮化生内瘤绒毛
猫笔
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特点
吹绒毛
绒毛栗色鼠尾草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胃镜下LCI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应用价值
肠化免疫分型,告诉您胃病怎么办
LEEP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研究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研究
细菌性阴道病加速宫颈上皮内瘤变1例报告
82例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大肠腺瘤的临床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