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019-02-13孙淼

黑河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智障学生融合教育适应能力

孙淼

[摘要]融合教育是指在平等、不受歧视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残疾儿童安排在所在社区的普通学校就读,并提供最适合其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能力和背景的残疾儿童得到尽可能好的公共教育。这里所说的普通教育系统,既包括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也包括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其它社区教育,涵盖终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广义的融合教育,还可以涉及学习困难、多动症甚至天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本文探讨了融合教育背景下,有关提高智障学生适应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融合教育;智障学生;适应能力;公共教育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常被人冷落和忽视,因而导致他们孤独、怪异的性格,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存在严重障碍。如有的自闭症儿童表情淡漠、孤僻、自卑,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导致自身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差,依赖性强,还有的孤独症儿童意识不到周围的人与事的存在,不与人交往,不能区分自己与外界,总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对待这些智障儿童,需要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采取得力的措施,使他们与正常儿童一样受到良好、公正的教育,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被社会所抛弃。

一、融合教育与智障儿童

融合教育也称“全纳教育”,不完全等同于我们通常说的“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是我国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主要策略,尤其在农村地区,随班就读是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的主要途径。融合教育稍有不同,它不单纯指某种特殊教育的形式和策略,而是促进健全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

融合教育的工作目标有两个层次:一是“一个都不能少”,通常也讲“零拒绝”。普通教育系统全面向残疾儿童开放,使残疾儿童不因其残疾而被完全封闭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排斥在普通教育之外。无论是采取在班就读、跟班走读,还是送教上门,都旨在创造一种形式,让残疾儿童有最多的机会保留在普通教育体系之中。二是“每个都学得好”,通过创造有最少限制的环境,为残疾儿童提供适合其特点和需要的教育,为今后全方位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智障儿童孤僻、怪异的性格和依赖性强、自控能力差等特点,实际上是他们生理、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为了改善智障儿童的这些缺陷,让他们能健康地生活,体验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作为教师,在关注他们学习活动的同时,更应注意他们在精神领域的发展和变化,用敏锐的眼光去探索学生的心灵世界,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智障儿童多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孤独症、自闭症、情绪障碍等,他们的情感发展慢,情感水平低,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往往会呈现出胆怯、焦虑、自卑,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有的父母由于孩子有缺陷,经常对孩子发脾气,态度无理粗暴,对孩子的行为不满而表现出失望的情绪;也有的父母过分溺爱,事事包办,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号,认为他是家中最重要的,凡事有父母包办。对此,教师要依托融合教育的大背景,找到提高他们适应能力的良策。

二、提高智障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策略

(一)控制问题,稳定学生的情绪

当智障碍儿童把不良情绪或行动投向教师时,教师首先要报以积极的情感和行为,对他们的这种行为要保持宽容和关心。如9岁的小东刚来我班时,不愿上学,一进教室就哭闹,不说话,只是拽着父母的衣角要跟着回去。硬把他留下,他就低着头,在教室里烦躁地走来走去,显得非常惊慌、恐惧。针对这种情况,我没强迫他坐在座位上学习,而是采用非强化的方法来减少他的消极行为,即不理睬、漠视他,装作无意识地放些彩色图片或玩具在他的面前。慢慢地,当他发现没人理他,也没人伤害他时,情绪便渐渐缓解下来,不自觉地拿起面前的图片、玩具摆弄。偶尔指指教室后面的钟,意思是说,妈妈什么时候来接。这时,我才走近他,用轻柔的话语安慰他:“快了!来,我们一起玩。”以此转移他的注意力,有意识地创造氛围帮他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智障儿童接纳教师是进行心理辅导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走进他们的世界,才会对他们的情感有所了解,他们也才会配合教师的训练,达到预期的目标。为此,教师要多关心爱护智障儿童,多拥抱他们,抚摸他们,使他们逐渐体会到对他的爱。与智障儿童一起做游戏或运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如上面的例子中,当小东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我会立即帮助他,采用“对”“试试看”“你真棒”等语言来鼓励他,还一边做游戏,一边给他唱儿歌、数数字,让他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化解他在学校、教师面前紧张、焦虑的情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三)寻找问题的症结,争取家长的配合

在辅导智障儿童的过程中,家长的配合是很重要的。如上文的小东案例,事后我找到了他的家长,了解到他曾经因治病在医院受过惊吓,又因母亲过分溺爱,使他自卑、焦虑、恐惧,害怕与陌生人交往,导致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了解情况后,我要求其家长逐步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适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剥夺孩子独立学习的权利;不过分强调学习知识,重要的是让其学会生活自理。

(四)利用行为矫正技术削弱不良情绪

以上文中的小东为例,针对他的表现,我采用行为矫正技术帮助他进行心理辅导。首先,对他进行放松训练。具体做法是:A.帮助他想象自己是一只懒洋洋的狮子,正张大嘴打哈欠。教师示范打哈欠,他跟着学,觉得很好玩,全身的神经自然放松。B. 让他进行拧压康复玩具,造成手臂肌肉紧张,找到自我宣泄的对象,释放不良情绪。C.试着让他吹气球,学会深呼吸,以此缓解紧张情绪。其次,利用正强化,增进其积极的行为,克服消极的情绪。在与家长沟通后,我与他们共同制定一个计划:A.每天准时到校,不哭闹。B.上课安静地坐在教室里。C.在放学之前能一直呆在学校,不闹着要回家。如果这一天中达到这些目标,回家后他就可以获得一些特权,如挑选喜欢的玩具或食物,星期天爸爸带他去外面兜风,可以玩游戏等。反之,如果没有达到以上目标,则终止特权。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小东的情绪及行为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如今上课时,教师不用陪着他在操场上徘徊,也听不见他哭闹的声音,他脸上的笑容多了,性格也活泼了一些,有了主动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的愿望。

三、融合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按照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儿童总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与内化来建构知识和发展人格的。融合教育体现了对各类儿童,包括特殊儿童人格的尊重,为不同儿童的教育选择权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本身就是接纳和珍视人类多样性的标志。因此,在融合教育中,教师应真诚接纳所有儿童和他们的家庭,为他们的学习和进步提供教育上的支持。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教育和训练必须以尊重不同儿童的文化价值、信仰和习惯为前提。实施融合教育,要根据儿童和家庭的不同文化信仰和习惯来调整和实践,更好地强化儿童的归属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融合教育要求教师要科学地理解、认可、容忍和尊重个体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不同智障儿童的个人先天素质,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潜能,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学习和训练中学会尊重、建立友谊、承担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有人说,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其意义完全不止于此,特别是今天的教师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教师要具备出众的人品和道德修养,堪称做人的楷模;教师要博学多识,对业务,学术精益求精;教师要有良好的學风,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教师要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师要像火种点燃学生的心灵之光,更要像石阶支撑着学生一步一步踏实地向上攀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教育的重要意义必须通过教师的实践来实现,教师的价值也是要通过教育的过程来展现。尤其是面对智障儿童时,教师更应深入了解他们的秉性、脾气、家庭环境,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时刻保持一种平等的观念与他们沟通,给他们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这样智障学生才会更健康地成长。

总之,融合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仅是学生和教师的一大福音,更是人类文明的福音。教师要适应教育融合这一趋势,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让更多的智障儿童更早、更快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诸立尚,张海艳.随班就读轻度智障生培养方法的案例研究[J].文教资料,2006,(15).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智障学生融合教育适应能力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生活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
优化仿说句子训练,提高智障学生说话能力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天候地理与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