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2019-02-13宋旸

黑河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教学模式

宋旸

[摘要]传统文化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印记,还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民族传承的精神。时代发展进程的不同,留下的文化创作与风俗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在了解民族发展经历、认识不同时代精神的同时,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念。因此,在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学模式;语文教材;风俗节日

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仅需要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科学的课堂引导,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导向,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才能保证文化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确保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

一、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意义与教学现状

1.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意义

(1)利用传统文化强化语文课程教学效率

要在语文课程中突出传统文化的内容,需要采用新颖、生动、实践性强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根本上增强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合理地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实践融合在一起,能够让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传承文化、担负社会责任与树立文化观结合在一起,会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保持更加端正的态度,切实增强语文学科的教育效果。

(2)提升学生的个人品德素质

传统文化教育中往往蕴含着许多个人修养与品德素质的启示性内容。如“一寸光阴,一寸金”诠释了时间的珍贵性,启示人们珍惜时光;“人生难得一知己”强调知己朋友的重要性,让学生珍惜友谊。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了正面影响,还通過人生哲理的阐述,为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够夯实学生的语文素质。初中语文课程的知识体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语文课程的一部分教学内容与文化教育范畴有重合,如成语故事、传统节日、古诗词等。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还需要对诗词文章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

(3)增强语文教育的引导职能

尽管初中学科教学属于初级教育阶段,但初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认识系统的发展还不成熟,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育引导职能。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认知体系,通过传统文化的正面引导,让学生建立起文化传播的意识,为后续教育阶段夯实基础。

2.在语文课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实践问题

(1)教师对文化教育认识不深刻

教师对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使得教学方案缺乏科学性与实践性。初中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如果教师自身的文化基础较弱,在开展以文化教育为核心的语文课程时,经常会由于教学方案的不合理而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然而,当前阶段部分教师在进行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对教材的机械式讲解,没有教学重点,教学环节衔接不完整,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观积极性。部分教师完全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案,忽视了学生发展状况的变化,不仅使得教学环节缺乏新意、讲授方式千篇一律,也让师生之间的沟通出现阻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程的自主学习意识,还能够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提升学生对传统体系的理解,夯实文化基础。

(2)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重于实质

尽管现阶段素质教育的改革已经逐步深入到不同的教学阶段,但在实践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面临许多实践问题,使得部分教育内容形式重于实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讲解模式脱离学生的实践情况,传统文化教育不系统,将会导致学生对文化体系了解不全面,甚至出现理解失误、断章取义的情况。现阶段,初中教育阶段的文化建设通常注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校为了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而与此相对应的,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增加,很难有时间与精力参与文化活动,降低了素质改革的效果。基于此,教师与家长通常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忽视了文化生活带给学生精神世界的满足,使得文化教育推行难度加大。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传统文化实践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传统文化不仅是承载着民族发展的历史文化,还包含着一些时代精神与道德理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发展理念的部分,摒除一些封建、陈旧的思想。结合语文教材与实践生活,将文化精神传递给学生,夯实学生的文学与品德基础。

1.以传统风俗、节日为基础,传递传统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在学习动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受教育的基础阶段,对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兴趣的培养,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具体来讲,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如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内容,增强学生了解民俗节日背后文化的内涵。如每年的春节、端午、中秋以及元宵等节日,是较为常见并具备一定意义的传统节日。教师在节日过后,可以让学生就节日期间的民俗习惯进行发言,从而深化学生对传统习俗的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课本知识与民俗节日的发展、传承联系起来,为学生文化知识体系的建设夯实基础。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应该对与语文教材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全面了解,在教学前,合理地设计语文教学方案,通过科学引导、细致讲解,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知。语文课本中一些文章的文化背景、核心理念、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涉及到中秋节的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可以结合一些中秋节的相关习俗与文章中描述的寺中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了解文化习俗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作者表述的情感。

2.通过语文教材的深度发掘,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内涵,表现形式也较为多样,既包含物质范畴的内容,也存在精神世界的内容。因此,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不同层次的文化内容。教师面向初中学生群体,需要将语文教材作为文化传播的基础,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加深学生的文化印象。如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做阅读笔记的习惯,对语文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摘抄;对教材中文言文、诗词等文学作品的深入讲解,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等。通过对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深入了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夯实阅读基础,还可以深化传统文化教育效果,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为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必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初中阶段的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阅读任务、开辟读书角、以小组为单位收集阅读资料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如在进行《苏州园林》的课程讲解时,可以结合课文,对我国建筑藝术的发展进行延伸,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更好地汲取传统文化精神。与此同时,初中教材中的课文通常蕴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3.创新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

语文课程开展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师在渗透文化内涵时,应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提升文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保证课堂氛围的和谐。具体来讲,教师可以根据讲授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诗词比赛、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演讲等,通过课堂活动调节学习气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其次,转变过去语文课堂中不适应学生发展的内容,创新教学技巧。利用多媒体、网络、电子技术等手段,将简单的文字内容转变为图片、音乐、视频等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此外,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文言文了解较少,诗词的阅读量不足,这种情况使得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学习欲望不强。在进行文言文的学习时,主要通过翻译对原有的文章进行了解,使得文言文成为语文学习的难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好地利用工具书,对文章表述不明确的地方反复学习,突破课程难点。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属于教育的基础阶段,具有独特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可以通过传统节日风俗的拓展、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及创新文化教育模式等措施,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自主能力、思想品德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天华,周全中.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3).

[2]管敏.以“仁义礼智信”为例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新课程(上),2015,(2).

[3]李荣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谈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J].学园,2017,(5).

[4]毛子月.弘扬历史文化——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J].才智,2017,(35).

(责任编辑 陈始雨)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