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友”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

2019-02-13宋淑娟李春海

黑河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知识师生关系学生

宋淑娟 李春海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形成的一种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关系,从历史发展沿革的角度,阐述了师生关系的内涵变化,分析了师生关系的三个维度:“有师无友”“亦师亦友”“有友无师”。提出倡导“师”“友”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论证“师”“友”和谐共生的处理方法:“传道为‘师,明理为‘友”;“约律为‘师,宽松为‘友”;“弘志为‘师,激励为‘友”;“授业为‘师,解惑为‘友”;“课上为‘师,课下为‘友”。进一步论证了师友共生关系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力求在课程改革条件下,理清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摆脱一边倒的倾向,以免给教育教学带来不利因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师生关系;朋友;知识;学生

师生关系是教育关系中与教育教学活动相伴相随的一种特殊关系。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及其对教育教学影响之大,一直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历史的沿革和时代的变迁使师生关系的内涵不断更新与发展。在我国古代,“师徒如父子”,体现着一种严格的等级关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观念超越了人伦意义上的温情,而在教师权力的角度被无限放大,赋予了教师对学生绝对的控制权。这种带有封建色彩的师生关系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一直以来非常受尊崇,一直主导着中国式教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种新的思想随之产生,这就是现代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的平等式教育关系。教育专家也随之提出了师生关系的新观点:教师应和学生成为朋友,应以合作、交流、互为尊重为前提,打破师生关系中几千年的固有隔板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这样一来,师与生成为朋友,“亦师亦友”占据了现代教育关系的主流。

一、师生关系的变化

观念的创新与改革,结束了几千年封建等级下的“体罚、跪师、崇拜与信从”的师徒关系,从而实现了教育中关系的公平和互相尊重。学生则已改变了从属地位,上升到与师为友,共同参与学习与讨论的境界。地位的变化给了学生很大的活动空间,也给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

事物总有两极,发展到哪一极都是不利的。古代严师出高徒的封建师生关系发展到极点,就是以学生为“奴”,随意训斥、体罚甚至殴打学生,严重推残了学生的心理。现代的师生如朋友也不全是益处,一旦过了度,就会没有“师”的尊严和“生”的品质。久而久之,教师将无法约束学生的行为,传授知识也会受到影响,教育教学的任务也将无法完成。我们应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平衡师生关系中“师”与“友”的量度与时空,形成良好而又积极的师生关系,才能有助于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师生关系的三个维度

为“师”者,师道尊严,传道授业也;为“友”者,师友共生,教学相长也。由此来分析,师生关系应有三个维度:“有师无友”“亦师亦友”和“有友无师”。我们反对“有师无友”,也反对“有友无师”,那就需要“师”与“友”的平衡,也就是亦师亦友的境界。谈起“亦师亦友”,“师”有师之道,“友”亦有友之法,“师友”之道,贵在得其法,行其道。

三、如何构建最佳的“师”“友”共生关系

1.“传道为‘师,明理为‘友”

“传道”即传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中华美德内涵丰富,需要一代一代传承,教师就是传承的媒介,把丰富的道德内涵传递下去。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育中的一个硬性要求,是培育人才的必然,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成为有品质的人。这时教师就是一个师者,“传道为师”,而且是一个崇高的师者,教师是成年人,代表着一种社会意志,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学生依赖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是传承中华美德的桥梁,传统美德通过教师的理解,使学生传承下去。这份工作,需要有严肃而认真的态度,此時不为“师”是不可以的。千万不能成为突破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人格底线的教师,把学生带入无可挽回的境地。

“明理”是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对人世间的是是非非需要一个探索、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误解,走弯路、犯错误、有奇想是很正常的。怎样让学生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呢?不是“师”之严控的,而是让学生明其理,正其事。这时,作为教师,就要俯下身来,与学生做朋友,向他们解释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这样做有什么坏处,让其明白道理,而不是强行控制,勒令强求,此时宜为“友”,如果此时再把自己当“师”看待,严罚其行为,学生就会把教师看得很严酷,要么是惧怕,要么是抗拒,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这是教师不想看到的,也是教育所不需要的。

2.“约律为‘师,宽松为‘友”

有人说,做教师很难,对学生严,说你古板,不尽人情;对学生松,又说你不负责任。确实,很多教师要么就是严,自己永远是一个师者;要么就是松,自己就是学生的朋友;能够把“师”与“友”平衡起来的,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约束纪律是不能讲任何条件的,是学生必须遵守的,此时,必为“师”,不可为“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师的主导下,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展开,井然有序。在遵守纪律的前提下,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发展,应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成长、学习环境,教师的作用不是控制学生,而是使他们能自由地做出选择,并追求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学生应是自由的。 在师友共生关系中,学生的自由发展应该是教师主导的结果,不是放任自流的结果,严肃活泼是一种最佳的境界。

3.“弘志为‘师,激励为‘友”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志向,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立什么样的志向,有怎样的大智,都需要教师引导,把握立志的方向和高度,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此而努力学习。学校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直接手段,每一位教师都应依据教育目的,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亦为“师”,引导学生为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而奋斗。为了这一目标,应激励学生努力进取,激发学生的斗志,常与学生沟通,悉心交流,与学生交友。以弘志为“师”,让学生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以激励为“友”,又可让学生奋发向前,实现自己的理想。

4.“授业为‘师,解惑为‘友”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严肃认真正确地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解读知识,生成新意,融入自己的理解,传授给学生,解答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自学与探究,提出疑问,这时教师应是学生的朋友,尊重学生产生的疑问,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心态中理解知识,并能充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5.“课上为‘师,课下为‘友”

师生关系有两个极端状态,“有师无友”和“有友无师”,这都是不好的。课堂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由教师设计和组织,并按照教育教学原则实施,确保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场所,是一个相对严肃的地方,所以,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应以“师”者身份居多。对学生而言,课上是他们获取新知的阵地,课下则是温故知新的场所,教师课上以师为“态”,传道、授业,课下则以友为“系”,相互沟通和交流。知何时、何境为“师”,可以知师之责任;知何时、何境为“友”,可以使师生之情交融。学生以师为“师”,可以“敬其师,得其道”,学生以“师”为友,可以“尽其意,生其智”。

巧妙处理师生关系是每一名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应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要用什么方法处理师生关系,力求在课程改革条件下,理清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摆脱一边倒的倾向,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的开展。教育需要和谐,但也需要严肃,师生关系中的“师”与“友”正是严肃与和谐的代表。教师要正确对待师生关系,营造既严肃又活泼的教育环境,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发展空间。

参与文献:

[1]李森,王牧华,张家军.课堂生态论:和谐与创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施克灿,彭彬.从师道尊严的角度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J].当代教师教育,2008,(02).

[3]柴俊青.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理念透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02).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知识师生关系学生
学生写话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