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
2019-02-13郑丽华
郑丽华
[摘要]“智力障碍”(以下简称智障)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是指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脑发育不完全,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智障直接导致社会适应能力的障碍,间接导致该领域人群无法正常融入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科学、及时地培养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其将来更好地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奠定最基本的能力基础。
[关键词]智力障碍;社会适应能力;基础训练;自理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特殊教育的内容也发生着改变。20世纪末期,特殊教育的主体是听觉障碍儿童;进入21世纪后,听觉障碍儿童的数量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智障儿童。智障导致的最直接后果是无法独自适应社会生活。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只有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训练,才能提高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培养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训练法
通过基础训练的方法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通过训练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和劳动技能,才能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自理、自立,不过分地依赖他人。为此,教师应本着实事求是、有效性和形式多样化原则来制定提高智力障碍学生适应能力的方法。
1.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是指在不改变训练内容及动作结构的情况下,按一定的要求反复练习。这种反复练习可以是在一节课中的几分钟一次,可以是一天一次,也可以是经常性的不定期训练。若属于日常的生活习惯活动,可以强制教育学生每天必须进行,如晨起后的穿衣、叠被、刷牙、洗脸,或是饭前便后洗手等活动。这种训练的好处是使智障学生逐渐意识到哪些事情应该会做,做到什么程度。一旦养成了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便为他们独立融入社会奠定一定的能力基础。
2.音乐训练法
音乐训练治疗就是运用一切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手段对智障学生进行刺激与催眠,利用声音激发他们的身体反应,达到康复的目的。在特殊教育领域,音乐训练治疗虽是刚刚起步,但已显示出它的成效。经过训练后的智障学生更能有效地听清指导口令,完成一些训练前无法完成的任务,团结合作意识也明显增强。如在音乐治疗课《鸭子拌嘴》中,教师可以准备几种简单的打击乐器,如小镲、锣、双响桶和木鱼等,发给学生,让他们结合故事内容进行伴奏。起初他们只是胡乱敲击,当教师结合故事中的每个场景给他们讲解角色的心理特点后,他们就能在教师的指引下,随着几种简单的节奏演奏出轻重、快慢、缓急相间的旋律了。可能有的人认为他们演奏的并不是真正的音乐,但却是这些智障儿童沟通与团结能力的一个起点,也是逐渐适应社会的一个起点。长期不懈的训练,会使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
3.辨析训练法
父母不可能照顾智障儿童一辈子,当他们独自参与社会活动时,由于他们单纯、善良、简单的特点,使他们很容易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因此,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势在必行。要教会他们有防范意识,懂得什么是绝对不允许做的,如不和陌生人单独外出,不和除了亲人以外的异性单独接触,知道肮脏的食物、腐烂的东西是不能吃的,陌生人给的饮品不能随便喝,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是危险的,如何快速逃生和保护自己等。
二、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培养智障学生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根据智障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早期智力干预训练,培养他们初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适应能力,尽可能地挖掘其智力潜能,达到生活能自理的目的,从而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质量,是特殊教育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当务之急。只有他们学会了自我照顾,才能真正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和家庭负担。
1.择优选择培养法
这种方法要视智障学生的缺陷程度、缺陷的不同方面等具体状况而定。有的智障学生可能这方面接受能力较快,有的智障学生可能那方面接受程度较好,在相对而言的前提下来实施这种方法。培养训练他们的自理能力时,教师要择优选择,不同智障学生的培养训练内容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观察。例如,小海是班上的一名多重障碍学生,伴有智力、言语、肢体协调等多种障碍。刚来就读时,各方面指标均显示重度。对此,我有针对性地对他制定了一系列康复培养计划,尤其是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我采用耐心帮扶、扶放结合的方法,一遍遍反复演示、讲解要领。经过教导,他已有了明显的改善,如不再尿裤子,具备独立如厕的能力;晨起后独立穿衣、叠被、刷牙、洗脸的自理能力;定时清扫教室和寝室的劳动能力等。
运用择优选择法,可以树立智障学生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有这样一个意念:我做到了,我能行,我自己能完成。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了信心,就会尝试去做,去完成自己没有做过而且是力所能及的事,从而不断激发、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地从不可能创造可能,并在新的不可能中创造出新的可能。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的语言动作及演示有时感染力不强,这时,可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一个全新的环境和氛围。当学生看到动感十足的画面时,能引起自身的有意注意,从而完成训练内容,达到训练的目的。如在教学劳动技能课“怎样下面條”时,教师可以把下面条的真实生活情景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眼前,反复演示下面条的具体过程与步骤,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加深学生对下面条过程的感知,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演示,并且与家长沟通,让学生在家里也尝试独自煮面条,锻炼自理能力,进而形成技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和要求。
3.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培养智障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贵在坚持。坚持了,不经意的东西,可能会引起注意;不感兴趣的事物,有可能变为感兴趣。教师要相信智障儿童有能力做到,在每个细节动作上让他们努力做得更好。教师每一天都要确定智障学生在哪个时间段要完成哪个动作,要完成多少次,完成得到不到位,每个动作的细节要怎样重复,还有哪个细节需要改进,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更适宜的方法等。在训练的过程中,无论从时间、动作、掌握程度上都要落实到位,要有计划地来完成,把每个细节动作累加起来,让他们对动作形成记忆或机械反应。为此,教师要制定计划目标,按照自己所制定的计划目标,不断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及时改进不合理的,及时调整不适宜的,切合实际地落实和实施计划措施,保证做到有实效、有效果,真正让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达到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最后到能自理,使智障学生在衣、食、住、行方面能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从而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改变他们的人生状态,在心理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和压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倾注耐心、细心和爱心,要不厌其烦,把每一个智障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那样去培养、去训练。只要教师不离不弃地坚持,就会有收获;只要教师倾注了心血和汗水,就能换来他们的笑脸。积极扶持诱导他们,让他们小步调地一点一滴地积累,最终迈出成功的一步。这种成功有可能就是他们新的人生的开始,也有可能会给他们今后的人生带来美好的前程。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就是特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我们责无旁贷。虽然我们面对的是最难挑战的问题,但我们的目标是即使不能让这些智障儿童今后成为社会的栋梁,也要成为一个能自食其力的人。其实,训练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真诚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探索,真正为这些智障儿童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让他们的明天生活得更好,早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与文献:
[1]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2]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1).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