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策略
2019-02-13林冰
林冰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反思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的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大舞台,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探索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问题;策略
在实践中,有时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没有确定好目标,盲目运用一些教学方法;还有的教师追求热闹气氛,却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等。教师应把握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材,唤起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巧设练习延伸,提高教学效果。
一、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刻意追求“热闹自主”,辛苦创设各种课堂教学氛围,但是并没有产生预想的效果。
1.没有目标,盲目运用到课堂中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掷一掷》教学片段:
在此案例中,教师想通过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知道在玩中有“可能性”这一数学思想。但是,教师没有确定好目标,盲目地运用生活知识,使其与“掷一颗骰子,会出现6个面的可能性是一样的”教学目标失之交臂。如果在学生说出有6个面,分别是数字1到6之后,教师马上引出:掷一下可能会出现什么数字?它们的可能性一样吗?教师之前设计的飞行棋怎么用就不引导了,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2.多多益善,课堂教学忙乱
前不久,听了一节“6、7的认识”,教师先通过讲故事引入,然后一会儿摆学具,一会儿举行数学竞赛,一会儿做游戏……学生学得忙,教师教得更忙。游戏是这样安排的:1名同学和其他5名同学面对面站好,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5名同学中谁输了就站到只有1名那组的排尾去,就这样,一直做到5名同学的队伍里没人为止,其他同学根据游戏摆学具认识6,然后,又找1名同学到前面和其他6名同学做游戏,座位上的同学根据游戏摆学具认识7。整节课游戏过程将近20分钟,做游戏的学生关心的是自己的输赢,其他学生由于看不清游戏的结果而东张西望,这样的课堂剥夺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3.课堂活跃,教学效果低下
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观察物体》这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等,这节课我们要来观察它们,你们喜欢吗?”学生齐答:“喜欢!”“喜欢就把它们画出来。可以小组讨论,看看哪位同学画得好看又标准。”到最后,同学们画好了,又说说各物体的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各是什么图形。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学生参加的热情高涨、气氛热烈,但是缺乏有效性,教学效果低下。
二、实施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学生所花的时间、精力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可以与有效的课堂教学成正比。
1.把握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材
每节课都要确定可行的三维目标,要有明确清晰的教学设计,这是提升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科学地根据教学目标活用教材,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打下基础。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这个问题在人教版教材中呈现的例1是:“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多少棵树苗?”这个例题无非就是告诉我们,例1研究的植树问题是两端都栽的情况,那么,还有两种植树情况是不是要等下一课时?如果三种植树情况在同一课时出现,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对比理解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基于这个想法,我在教这节课的时候打破了常规思维,活用教材。
我先是进行例题改编。把“植樹问题”例1的“两端要栽”删除掉,让学生猜想:在这样的小路一边植树,你觉得一共要栽多少棵树比较合适?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之后是变单一思维为多种思维。我借助直观图形,利用课件演示,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进而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比如,植树问题三种规律的探究,我是让学生或摆实物或画示意图,从中感受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发现植树问题有三种情况,再通过电脑展示,并用关系式来表达这三种规律。
第一,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第二,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第三,只栽一端:棵数=间隔数
学生通过直观图,把三种植树情况融合到一个例题中进行对比探究,实现新知同化,理解植树问题的三种规律,教材的灵活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思维,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2.唤起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引导他们观察、操作、探究、发现和总结等。学生通过开动脑筋去思考、探索得到的知识,让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知识与技能,以此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以及对学好数学产生渴望。
例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要找准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起点,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有效建构。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它的推导过程,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主要是运用数方格法和割补法,学生有了此基础便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归纳整理出推导方法,这一探究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到数学并不难。
3.巧设练习延伸,实现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的终极价值是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训练,通过数学的学习,能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练习设计可以采用改变结构、一题多解、阶梯练习、判别正误等方法。
第一,改变结构。在练习设计中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联想可为题目的结构改变提供丰富的“原材料”。比如:牧场有牛和羊,只数比是5:4。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汇报如下:牛的只数是羊的几分之几?牛的只数是牛、羊总只数的几分之几?羊的只数是牛的几分之几?羊的只数是牛、羊总只数的几分之几?牛的只数比羊的只数多几分之几?羊的只数比牛的只数少几分之几?”学生通过联想,放宽眼界,思维尽情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在联想中得到提升。
第二,一题多解。课堂练习中通常应用一题多解的方法,不但能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还可以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比如:修一条1000米的公路,4天可以修完,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条公路需几天?除了一般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题,能用几种解法就用几种解法,学生在民主、自由、独立、合作的气氛中,充分展示自我,又得出了四种方法。
第三,阶梯练习。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由于他们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导致同一班级学生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要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教师每天设计的作业都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思维接受的情况等,要从实际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在“相遇問题”教学后,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
(1)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相距300千米的A、B两地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两车相遇,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2小时后客车超过中点30千米处与对面开来的货车相遇。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2小时后在距中点30千米处相遇。已知货车每小时行60 千米,客车每小时可能行多少千米?
基础一般的学生做第(1)题,达到教学的要求,中等生做第(2)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3)题,这样,使大部分学生都学有所获。
第四,判别正误。判别正误是把新学知识与容易混淆的旧知识进行综合对比,让学生通过区别和比较,理解并掌握知识的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打开了学习数学知识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猜测、发现、推理和应用等数学活动,并积累丰富的数学知识,同时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皋岭.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下),2014,(05).
[2]邱廷建.奏好高效数学课堂“三部曲”[J].小学数学教育,2015,(17).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