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习惯养成 提高学习能力

2019-02-13国政义

黑河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习惯养成学习能力

国政义

[摘要]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通过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到自动转化从而形成稳固的、有价值的行为方式的过程,最终达到以良好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应发挥自身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走在学科改革的前列。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如下的习惯:主动学习、独立思维的好习惯;主动阅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勤于表达,善于交流的好习惯,最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习惯养成;学习能力;学业水平;交际工具

习惯,就是习以为常的行为,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也可以说,习惯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好习惯的养成是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语文教學中,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

一、养成主动学习、独立思维的好习惯

学习是学生提升思想、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程度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主动探索与被动求知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就其本质而言,其中所存在的差别就在于习惯因素的影响。主动学习能够在学习进程中起到协调多种感观参与学习,通过感观合作的方式发挥人最大潜能的作用;而被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无意注意,思维活跃度与敏感度都处于休眠状态,获取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灵活性和敏锐性较低,最终的效果不能达到预设目标。主动学习与独立思维是相伴而行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主动学习是外在表现,独立思维是内在因素,其关系一个是外因,一个是内因,二者通过相互作用而依存。

家庭是习惯养成的启蒙学校,课堂是习惯养成的主阵地。因此,作为习惯养成引领人的家长和教师,在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起着示范、引导、督促、纠正和评价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因此,家长要做好习惯的初期培养,发挥好榜样和模范的作用;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条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抓住平均21天初步养成良好习惯的时间频率和90天养成稳定习惯的关键期,防止学生半途而废。

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在于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思维广度与深度的延展,加大对学生意识、兴趣、动机的引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说:“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学生思想上能够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就能够采取积极的姿态去面对,收效也就愈发明显。当然,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阶段性的周期来实现。落实在语文学习中,就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开展认真钻研和思考。尤其是在新知识的接受过程中,要辩证地加以理解,结合现实背景、个人的思想实际来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换言之,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有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不能人云亦云。古人曾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要与作者的思想融为一体,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悟其主旨,明确其主要含义和要表达的思想,这样就可以跨跃时空界限,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例如,在朗读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地与作者的观点相融、相符才能在情感方面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把握情感发展的曲线,读出情感,读出真谛。与此同时,还要把文章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其中与现实生活相一致的内容,使之与自己的思想产生共鸣,达到最佳的理解效果。此外,还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从中找出需要辩证加以认识的观点,形成符合现实生活的正确的观点。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开展创造性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新知识、发展新能力方面进行大胆的创造,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阅历进行知识的再发现、能力的再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要掌握、运用与提升,更要逐步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与提升。学习方法直接关系着学习结果,它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关键。就教师而言,提倡“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学生而言,应该是“学有方法,贵在得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与提高,学生也要根据自身的水平和条件,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养成主动阅读、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再到自动阅读,是习惯、行为逐步固化形成定势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量”和“质”的引导,加强对阅读书目的选择和阅读方式、方法的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善于从诸多的课堂语言中辩证地汲取重要的知识点与关键点,并把它随时记录下来;教师要教会学生对所读内容的批判性接受,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种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要在课堂记录的过程中加以训练和提高。

此外,要做好标注和笔记,做到动脑、动手和动口相结合。动脑就是要在阅读过程中融入学生个人的思维判断与辩证理解,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动手就是要在读书过程勤于动笔,做好必要的标注并选其精华记录下来;动口是做好读书后的横向交流,随时与他人交流读书心得,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1)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即记录自己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的体会和感想,可以着重谈一点或几点自己感受最深的体会,也可以对正确观点补充发挥,或对某一错误观点加以分析、评论和批判。(2)摘录笔记。就是把书籍或文章中一些重要的观点、精彩的描写或与自己的学习有密切联系的词句或数字材料,按照原文准确地摘录下来,便于查找应用。(3)提纲笔记。就是把一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分段写成提纲,以便于分清文章的层次,抓住中心,记住要点。(4)提要笔记。即把一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地写下来,以便于我们理解、记住全文的内容,锻炼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也有助于复习和参考。

思考是读书的灵魂所在,只有把读与思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提高阅读效果。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里的师,就是指与他人交流思想的所得、所悟,其中蕴含思考的意味。引导学生积极地把自己阅读和思考的结果,通过讨论、反思、叙事等方式进行交流研讨,及时纠正自己的偏差与不足,促进从读到思再到得的转化。

三、养成勤于表達,善于写作的好习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必要的阅读篇目,在数量上根据各个学段的特点进行了规定,这些内容基本上能满足学生表达、写作的材料积累需要。除了这些内容以外,还可以根据教师的推荐和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的内容,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为他们表达能力的提高做好积累。在每周一次的读书课上,学生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读书成果,表达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不断提高表达能力。除了口头表达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即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是思想的表达,也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思想与体会及时地用文字表达出来,不要求字数,但在质量上要有所要求。只要是自己真实的有感而发的内容,哪怕一句两句也可以,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达到积累素材、表达思想的需要。

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要求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为最终的表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坚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凝聚情感,在情感中体现生活,达到两者的和谐发展。要求学生写日记,指出日记贵在坚持和持之以恒,要形成习惯。在写作之余,还要积极参加读书交流活动,及时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与他人进行动态交流,加强沟通、研讨、反思,形成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在写作中互动,在互动中提高的态势。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要以健康人格的塑造作为导向,以兴趣培养作为前提,透过表象形成定势,做到精研、善思、常悟、勤写,学会选择,学会甄别,才能稳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云晓.习惯养成有方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2]任纪茂.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09).

[3]张巧锋.浅议小学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J].学周刊,2017,(05).

[4]宋全芳,方文斌.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赤子,2016,(12).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习惯养成学习能力
养成教育之我见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