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食用菌技术团队首轮项目运行成效及主要做法
2019-02-12陆中华舒伟军
陈 青 陆中华 舒伟军
浙江省食用菌技术团队首轮项目运行成效及主要做法
陈 青 陆中华 舒伟军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概述浙江省食用菌技术团队运行的主要成效:一是开发创新香菇定向出菇和羊肚菌人工栽培2项新技术;二是集成提升双孢蘑菇、秀珍菇“两网、一板、一灯、一缓冲”绿色防控技术和黑木耳小孔出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三是示范推广适合农法栽培双孢蘑菇品种W2000、工厂化栽培兼用型蘑菇品种W192、香菇品种浙香6号、短菌龄型香菇品种庆科212、黑木耳早熟品种丽耳3号、小耳单片型黑木耳品种黑山等6个食用菌新品种,并探明品种特性特点,为因种栽培和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四是示范优化降低用种成本、基质成本、菌棒制作成本和用工成本等4项节本增效新技术;五是示范菌稻轮作、桑枝条利用、菌糠二次利用技术等3项食用菌生态循环利用技术。
浙江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推广;成效
浙江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以下简称产业技术团队)成立于2014年7月,由原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林业厅联合发文(浙农科发[2014]17号)。团队的成立运行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2015年12月,浙江省启动首轮食用菌产业技术团队项目,由原省农业厅印发浙江省食用菌产业技术项目实施方案(浙农科发[2015]24号)。项目组长单位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下简称省农技推广中心)精心组织,经过2年的认真实施,圆满完成项目任务,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1 基本情况
1.1 团队情况
浙江省食用菌团队专家任期四年,实行双首席制,即由1名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和1名产业科学家领衔,并设组长1名,归口省农技推广中心管理。团队由16人组成,成员以省、市、县(市、区)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专家为主,并吸纳2名乡土专家。根据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特点,团队内设立香菇黑木耳产品专家组,由13人组成;蘑菇金针菇产品专家组,由9人组成,各设组长1名。依托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设立2个区域试验站,主要承接食用菌技术集成、中试和熟化。
1.2 经费补助
首轮项目补助资金共200万元,主要补助区域试验站和示范推广基地两个环节。技术研发经费列入省“三农六方”科技协作项目经费。每个区域试验站补助15万元,主要用于区域试验站技术熟化试验所需的田块租金、物化投入及观察记载、考种、测定、测产、总结等所需的材料和雇工,标志牌制作等。示范基地补助10万元,主要用于补助示范基地种植食用菌所需的菌种、原料、试验专用设施设备等物化投入,组织农民观摩学习、技术培训、测产验收、产量记载、雇工、总结及标志牌制作等的费用开支。
1.3 项目任务
2015—2017两年内,组织集成技术模式12项、新品种试验示范6个,在17个县建立示范基地17个,开展示范和推广应用。通过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户600人次,示范规模500万袋(每0.11平方米蘑菇折算为1袋,下同)以上。
1.4 完成情况
实施期间,创新集成和组织示范技术模式12项,示范新品种6个(试验新品种3个),在17个县建立示范基地18个,示范规模2 161.32万袋,平均新增效益0.45元/袋,共新增效益1 228.7万元,组织培训班和现场观摩活动28期,培训2 236人次。示范带动全省推广食用菌新品种、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蘑菇轻简化生产技术、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菌稻轮作技术、工厂化金针菇液体菌种(液化菌种)技术、桑果枝栽培食用菌、秀珍菇网格式栽培技术、猴头菇层架立体栽培技术等技术和模式3.26亿袋,圆满完成了项目任务。
2 运行成效
2.1 开发创新2项新技术
依托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个区域试验站,开发创新香菇定向出菇技术和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
(1)香菇定向出菇技术。①技术原理。是在香菇菌棒特定区域,通过科学调节制造菌丝成熟度差异来达到单向出菇的一项新技术。该项技术由团队专家丽水职业技术学院陈俏彪教授发明,团队区域试验站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进行熟化。技术的核心是定向袋,通过定向袋来制造菌丝成熟度的差异。定向袋与传统筒袋的区别在于定向袋是由1/4的透明区域,3/4的黑色区域组成。由于香菇菌丝的成熟需要散射光和氧气,通过在透明区域的刺孔操作,透明区域能够正常转色出菇;而黑色区域不刺孔,不透光,菌丝不转色,不能由营养生产转到生殖生长,从而达到在透明区域长菇的目的。②技术优势。与当前普遍应用的免割保水袋技术相比,具有3方面明显优势:一是提高香菇商品性,菇柄直,菇型好,子实体不带保水膜;二是提高采菇效率,出菇面在菌棒上方,不存在四周出菇漏采情况;三是提高设施利用率,单位空间上的栽培量可增加20%以上。定向出菇技术进一步完善后,有望成为一项可快速推广、普及全国香菇产区的革命性新技术,成为“浙江智造”的新成员。
(2)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①技术要点。羊肚菌属低温型菌类,是省食用菌团队新引种成功的一种珍稀食用菌。初步明确了羊肚菌栽培技术要点:一是播种时间宜在10下旬到11月中旬,次年3月到4月采收。二是宜选土壤肥沃、保水性好的地块,露地和设施皆可,以设施栽培为优。三是幼菇(菌蕾)形成期要严格控制水分,防止水分过多。四是子实体阶段喷水量和次数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调整。目前制约因素是用种成本高,产量不稳定,高产稳产技术需要进一步摸索。②主要成效。由团队试验站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2015年10月率先从四川引种,开展并掌握了羊肚菌菌种分离、菌种扩繁、转化袋(营养包)制作、栽培等技术要点,填补了浙江省羊肚菌人工栽培的空白。常山、开化、柯城、淳安、临安、天台、庆元等县(市)均有栽培,品种以‘六妹’表现较好,面积约300余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一般亩产量为33.4~150.6千克,产值0.6万~3万元。
2.2 集成提升2项实用技术
(1)双孢蘑菇、秀珍菇“二网一板一灯一缓冲”绿色防控技术。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双孢蘑菇菇房环境清洁杀虫、培养料二次发酵巴氏消毒杀虫、覆土消毒杀虫和农药防治等4方面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富阳新登双孢蘑菇基地示范。秀珍菇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环境控制+“二网一板一灯一缓冲”+“生物农药防治”。主要利用防虫网对害虫进行隔离,遮阳网对大棚进行遮阳、降温,用粘虫板、杀虫灯对双翅目成虫进行诱杀,利用缓冲室和门帘阻挡害虫进入出菇棚,结合生物防治(Bti可湿性粉剂)和合理使用化学药剂(4.3%氯氟·甲维盐乳油),综合防治反季节栽培秀珍菇病虫害。在杭州千岛湖金溢农秀珍菇基地示范。
主要成效:2项实用技术解决了工厂化双孢蘑菇、秀珍菇连续栽培易导致害虫的虫口密度不断累积增大,爆发虫害影响产量及质量等问题,通过技术集成与规范整个生产过程,有效防控虫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2)黑木耳小孔出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指应用专用黑木耳品种、优良基质及配方、调控培养、密刺小孔、合理给水、协调管理、适时采摘及设施干制的一项黑木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技术核心就是菌棒刺直径0.3厘米的小孔,深度一般为0.5~0.8厘米;刺孔形式以“O”“—”“Y”等为主,刺孔密度达到220~240孔/棒。刺孔后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以利于菌丝恢复生长,促进生理成熟,形成耳芽。要求“控温保湿、通风透光、加大环境差异刺激”,根据不同的催芽场地和设施采取通风、加湿等调控措施,保证温度18~25 ℃、湿度不低于80%的环境指标,保证出芽率、出芽均匀度、袋料附合度和菌丝活性等,防止高温伤害和刺孔处失水退菌。在龙泉市郑国宝家庭农场基地示范。该技术可培育单片、小耳型优质黑木耳,提高商品性,增加经济效益。
2.3 示范推广6个食用菌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
通过基地生产示范及其表现,优选出6个食用菌新品种,清楚了品种特性和适应性,并有效开展了因种栽培技术示范,为浙江农民及时用上好品种和好技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示范推广2个香菇新品种(浙香6号、庆科212)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生产示范中,浙香6号表现出冬季层架栽培时子实体较大,菌柄较短小(原主推品种L808存在首潮菇菇柄粗大的情况)、商品性好(菇盖颜色较浅);较耐高温,但夏菇栽培时菇型相对较小。2016年景宁县推广浙香6号110万袋,2017年229万袋,每袋增收0.43元。庆科212属早熟中偏高温型品种,是短菌龄品种中的优质品种,比对照L868增产8.9%。但栽培中须注意7月以后接种初期转色不完全、首潮菇后菌棒松软的情况。
主要成效:建立示范基地2个,浙香6号示范规模10万袋、庆科212示范规模140万袋。2016年庆元县推广庆科212品种700万袋,带动推广2 000万袋,每袋增收0.45元。新品种示范推广丰富了浙江省香菇品种资源,为应对高温期出菇、生产周期安排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示范推广2个黑木耳新品种(丽耳3号、黑山)及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丽耳3号由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自主选育,黑山从东北引进。生产示范中,丽耳3号表现出早熟性突出,商品性佳,产量高,应用小孔出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增效0.42元/袋,亩增效3 360元。黑山品种在抗逆性、产量、商品性(耳片小、色泽黑、背面筋少)等方面优于浙江省的主栽品种Au916,应用菌袋室内催芽技术(刺孔后室内催芽2天)比不催芽(当天出田)增产6%,应用大田黑白膜覆盖除草技术,木耳更清洁,销售单价每千克提高6~10元,增效0.8元/袋,亩增效6 400元。
主要成效: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建立5万袋‘丽耳3号’新品种中试基地1个,推广50万袋;龙泉市引进推广黑木耳‘黑山’品种,示范室内催芽高产栽培技术和黑白膜覆盖除草技术,建立示范基地1个,规模40万袋(面积50亩),2016年龙泉推广量约2 000万袋,增收约1 000万元,2017年推广1.08亿袋。新品种示范推广较好地应对浙江省黑木耳主栽品种‘Au916’种性退化,质量和产量都有所下降的情况,稳定了黑木耳种植规模和生产效益。
(3)示范推广2个双孢蘑菇新品种(W2000、W192)和轻简高效生产技术。W2000、W192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选育,表现出稳定性好、吃料发菌快,产量高于浙江省主栽品种As2796,可作为主导品种推广。W2000菇型较大、单产较高,适合农法栽培。W192出菇早(2~4天),转潮快(1~2天),且前二潮菇产量集中,可作为工厂化栽培兼用型品种,但栽培要求通风量大,通风不良,易造成菇柄长,影响商品性。平湖市优选出“培养料遂道一次发酵+菇棚二次发酵技术”,满足优质培养料制备、蘑菇棚消毒、杀虫、培育放线菌等要求,每平方米鲜菇单产13.5千克,比对照增产20%,结合应用新品种和“微喷补水”等蘑菇轻简化栽培技术,节本增效7.29元/平方米。苍南县筛选出工厂化栽培高产配方和高效配方各1个,高产配方平均单产14.19千克/平方米,比传统配方高38.7%;高效配方平均效益22.5元/平方米,比传统配方高35.4%。
主要成效:示范推广W2000和W192两个双孢蘑菇新品种及培养料隧道发酵、泥炭混合覆土、微喷补水等为主要内容的双孢蘑菇轻简化栽培技术,建立半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常规设施栽培示范基地3个,两年示范规模7.26万平方米,培训156人次,辐射推广108.08万平方米。W192成为工厂化生产主栽品种,W2000成为常规生产主栽品种。双孢蘑菇轻简化栽培技术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管理效率。
2.4 示范4项节本增效新技术
从菌种、基质配方、菌棒制作、栽培管理等4个环节入手,优化菌种降用种成本、优化配方降低基质成本、优化技术降低菌棒制作成本和栽培管理成本,通过降成本实现增效益。
(1)示范新型菌种技术。在工厂化金针菇上示范固体液化菌种(或称浓缩型全溶性固型菌种)或液体菌种等新型菌种技术,在开化、江山建立示范基地2个,生产规模48.5万袋(瓶)。应用该项技术,菌种直接成本降低80%(单袋菌种成本从0.1元降到0.02元),缩短生产周期6%~10%(养菌缩短3~5天),产量提高3.8%~16%,节本省工增效0.38~0.52元/瓶。固体液化菌种用于生产栽培种,还具有提高菌种质量(菌龄一致)和菌种利用率(无老菌块产生)等优势。
(2)示范基质新配方栽培海鲜菇技术。示范应用玉米芯替代棉籽壳栽培海鲜菇新配方(棉籽壳40%,玉米芯20%,玉米粉5%,麸皮10%,木屑24%,石灰1%)。示范中发现,新配方的菌包成品率为99.3%,较原配方下降0.3百分点,需在玉米芯预湿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目前在婺城建立示范基地1个,生产规模20万袋。新配方减少棉籽壳使用量1/3,降低原料成本0.2元/袋以上,养菌周期缩短5天左右,产量约增0.9%。
(3)示范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以“统一制棒(统一接种培养)、分户管理、售后服务”的方式,达到提高菌棒(料棒)质量、服务规模主体、稳定传统产区生产规模的目的。如磐安县示范基地创造的“五统三分”(统一租地、统一建棚、统一制棒、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分户管理、分户采摘、分户结算)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双赢。武义县示范基地2016年向8户农户提供发好菌的香菇菌棒50万棒,并以微信群形式提供技术支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仍实现了单棒产值6元利润2元的收益。目前在庆元、磐安、武义建立示范基地3个,集中生产菌棒942万棒(其中提供发好菌的菌棒202万棒),香菇产值5 652万元,效益1 884万元。武义全县香菇菌棒(料棒)100%由专业菌棒场供应,生产规模稳定在2 500万棒,最大户生产规模达40万棒。制棒成本下降0.24元/棒(降幅13%),省工节本增产增效0.53元/棒。
(4)示范“移动控温出菇”技术。夏季,应用“移动制冷”降温出菇技术栽培秀珍菇,移动制冷综合成本较移动菌袋成本降低45%,其中人工费下降92%,省工节本0.13元/袋,产量无差异。常山猴头菇栽培示范点与气象部门合作,在出菇大棚中建立农业小气象站,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指标,在冬季通过应用热水循环、管道散热、加温出菇栽培猴头菇技术,提升棚温 5~7 ℃。
主要成效:在临安、常山建立秀珍菇、猴头菇示范基地2个,生产规模106万袋。夏季秀珍菇移动制冷综合成本减少劳动强度,省工节本;冬季猴头菇加温出菇,避免冬季低温期猴头菇低于10 ℃时子实体变红、停止生长或发生畸形菇。
2.5 示范3项食用菌生态循环利用技术
主要示范秸秆及菌渣栽培大球盖菇、桑枝栽培秀珍菇、双孢蘑菇菌渣栽培芦笋和马铃薯、香菇-水稻轮作技术。共建立示范基地5个,面积112亩(含香菇42万袋),桑枝栽培秀珍菇45万袋,转化农业废弃物(桑果枝、稻草)181吨。如桐庐县菇稻轮作示范基地,利用稻草120吨、菌渣25吨发展大球盖菇30亩,栽培大球盖菇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99%增加到3.28%,速效钾含量从39 毫克/千克增加到54毫克/千克,水稻亩产从轮作前的490千克增加到546千克。双孢蘑菇菌渣栽培芦笋,芦笋肥嫩;温岭市形成稻草-双孢蘑菇-马铃薯的生态循环种植模式,菌渣覆盖栽培马铃薯5亩,所产马铃薯光洁、品质好,亩减少用工160元,提高效益656元,但需防止低温冻苗和青薯现象。食用菌循环生产技术促进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生态效益明显,农产品品质也得到提升。
3 主要做法
3.1 论证方案,明确方向,确定重点
立项前,团队组长单位省农技推广中心召集团队专家,围绕当前浙江省食用菌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产业转型发展方向,就食用菌团队项目总体实施方案(草案)重点讨论应用性研究项目、区域试验站设置、基地示范内容等。初步确定了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双孢蘑菇轻简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袋栽食用菌高效接种技术研究与示范、黑木耳高产栽培机理研究与技术集成等技术研发重点;区域试验站设置以香菇、黑木耳、双孢蘑菇、金针菇等菇种为单位进行试验、熟化;基地示范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应用。
3.2 围绕任务,细化方案,抓好落实
组织制定食用菌团队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包括总体思路、主要目标任务、资金补助、工作安排和工作要求。总体实施方案在省财政拨付专项资金后,由厅发文下达给各市、县(市、区)农业局及各有关单位。随后,组长单位召开团队项目工作推进会,部署项目建设任务,确定项目实施地点、实施内容及联系专家,要求各区域试验站和示范县(市)制定并细化具体实施方案,使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3 加强指导,督促检查,做好总结
一是加强指导。不定期组织专家特别是项目联系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帮助分析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同时,要求项目主管单位抓好项目实施和掌握进度。二是加强督查。组织召开食用菌团队项目中期检查分析会,交流项目进度、主要工作和技术措施、主要成效、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存在问题与建议,相关专家对联系项目进行点评,部署下一步工作。三是做好总结。项目实施以来每个年度均召开团队项目总结会,组织典型交流。项目周期结束后,专门下文要求各项目承担单位对照目标任务,对项目完成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自评,做好总结与绩效评价工作。提炼技术亮点和创新点,强调用数据和典型照片显示成效,并做好项目档案资料整理、留存,以备检查。
3.4 培训观摩,示范推广,服务产业
首轮项目实施期间,共组织召开6次全省性团队工作会议、培训班或现场观摩会,包括全省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会2次,全省双孢蘑菇轻简化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会1次。通过现场会和相关专题技术讲座形式,发挥团队专家作用和基地示范引领作用,推进食用菌机械化、轻简化、工厂化和绿色化生产,服务和促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
浙江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团队项目(浙农科发[2015]24号)
陈青(1972—),男,浙江嵊州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农艺师,从事食用菌技术研究和推广,0571–86750135。E-mail:chenq501@163.com。
S646
B
2095-0934(2019)02-08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