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2019-02-10谢慧敏

北方音乐 2019年23期
关键词:音乐特征民歌

【摘要】江淮丘陵地区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发生过许多影响江淮丘陵地区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的重大事件,所以江淮丘陵地区是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合地,文化特色鲜明,内容广泛。民歌已经成为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突出代表,本文将从地理、音乐、语言等角度对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和文化成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江淮丘陵地区;民歌;音乐特征;文化成因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集合了长江和淮河之间的优秀文化于一体,研究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有利于对该区域的文化属性进行一种综合的研究,也可以增进人民对于这一区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并且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和推广,能引起更多人对这一区域民歌的关注,探索和思考它们的未来生存策略,为民间艺术多保留些火种,使得本民族、本土的优秀文化得以展示与传承。

一、江淮丘陵地区概述

江淮丘陵的正式地理名称是淮阳丘陵,它是大别山向东的延伸部分,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江淮丘陵地区位于淮河南部以及长江以北,平均海拔在100-300米左右,正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缓冲带上,气候、土壤和植被都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但是经过长年累月的侵蚀,海拔较高的地方已经被夷平,现在主要为起伏较小的丘陵或者河谷,主要分布在肥西、肥东、六安、长丰、定远、凤阳、滁州、天长、全椒、来安、巢县、六合、仪征、邗江等地。

从卫星地图上看,该地区主要是从西向东延伸,导致整体区域延长,即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变化大,也就导致各地之间的文化差异更加显著,特别是在民俗方面,还有不同的方言和民歌。地区拥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民歌,这主要与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主要是号子、秧歌、小调和山歌,品种比较齐全。著名民歌有很多,主要代表作有《慢赶牛》《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和《茉莉花》等。

江淮丘陵地区还有着十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约300万年前),这里已经有人类在此时居住。在这里发现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这里也曾是道家的发源地,江淮丘陵地区亦曾培育出朱元璋、崔白、吴敬梓等等文化名人。历史上本区域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和水患一样,曾为这里的人民带来沉痛的灾难,锻炼了本区域的人民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性格。不同性格的形成与周围环境是有关的。地理人文的因素也直接影响了本区域民间音乐的多样性风格。楚汉相争时期,霸王项羽被困于垓下。出自此历史故事的著名成语“四面楚歌”,成语中的楚歌一词泛指当时楚国人民口口相传的曲目。古时候的楚国位于我国南部,现今广为流传的巢湖民歌便是由楚歌演变和传承而来。

二、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分析

(一)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种类和音乐特色

江淮丘陵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民歌种类多,它们大多是山歌、秧歌和小调。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主要种类之一就是山歌,山歌的类型一般有高调山歌,例如慢赶牛、抢句等;平腔山歌,如银山民歌等。江淮丘陵地区的秧歌不同于东北的大秧歌。皖中江淮地区的“秧歌”,多为人们在秧田中从事插秧、薅草、耘田等劳动时演唱。如巢湖地区高亢辽阔的“喊秧歌”,旋律既有山歌的豪放气派又有秧田歌的抒情气质。小调是除了山歌之外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民歌形式。是城市人在闲暇或结婚、丧葬、结婚、结婚等场合放松精神、消除疲劳、活跃气氛的一种娱乐形式。皖西小调多为四季、五班、十二月花名。句子结构更加多样化和多变,主要由长句子和短句子组成。比如“四季相思”“十二月花名”“扶手”“五更谷”“等待五更谷”“叹息五更谷”等各类的小调,都是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有代表性的小调,都别具特色。

(二)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方言特征

方言对地方产生的影响毋庸置疑,民歌的节奏、音调都可受到当地语言习惯的影响。从方言分布来看,西部的霍邱、寿县和东北部的凤阳属于皖北中原官话区。此地的民歌受方言影响也呈现多样性分布。普通话和典型中原普通话在声母、韵母、词的使用上差异明显,中原普通话严格区分尖锐的语音。而淮南、长丰、嘉山、滁州、天长、来安属于皖北江淮官话区属于皖北江淮官话,又被称之为下江官话以及南方官话,在古代江淮官话的代表音是南京话,现在被改为扬州话。天长市区以江淮官话为主,也是江淮官话的代表。在天长话里把古全浊声母都清化了,遇到塞音或者塞擦音都是平声读同时送气清音,而仄声读时不送气清音。相反的是在普通话中的平卷舌到了天长话里就没有明显的区别,通常情况下扬州话用z、c、s、l来代替zh、ch、sh、r。另外,扬州方言中的声母部分与通用的普通话在归类上相同。

(三)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调式特征

江淮丘陵区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南北音乐对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影响巨大。江淮丘陵区民歌中,五声音阶占主导地位,民歌调式主要是有着能使音乐更明快的徵调式,还有专于抒情的羽调式,宫调式或商调式并不多见。徵调式民歌作品在江淮丘陵地区的民歌当中占有主要地位,如《大半好吃要把秧栽》《大踏青》等民歌都是徵调式作品。徵调式民歌主要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亮丽而温和的音樂色彩。除去徵调式民歌外,羽调式民歌位列其次。以皖西大别山地区以及江淮地区的秧歌为主,其中皖西大别山地区的山歌“慢赶牛”几乎都是羽调式。

(四)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旋法特征

江淮丘陵区民歌最具特色的民歌类型就是山歌。在山歌之中,“慢赶牛”和“挣颈红”是江淮丘陵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民歌类型。

“慢赶牛”是由五个音阶组成的一种民歌。在这类民歌中,通常不会出现偏音。民歌通常以主音开头,以主音结尾,甚至每句话的结尾都是主音。“慢赶牛”的旋律因地区而异。在江淮丘陵中的皖西地区的“慢赶牛”的旋律中,级进与大三、四、五度跳进交替使用,形成了旋律既流畅又有棱角、刚柔并济的特殊性格。江淮方言“慢赶牛”常变为八度跳和五度跳。

“挣颈红”是皖西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高腔山歌,是大别山东部最古老的民歌之一。“挣颈红”的音区较高与旋律线起伏较大,豪放高亢与“蛮”味十足相结合的演唱特征。旋律通常在高音区盘旋,最高的音调通常在小字三组C上下起伏。就现存的“挣颈红”曲调来看,最低音通常为小字1组a,最高音则会升到小字2组g、a,甚至更高音,有时还会连续进行,歌声尖锐响亮、穿透力强,在山野传播很远。如在皖西地区广为流传的“挣颈红”《只要五句真山歌》一曲。从这类民歌的演唱方式来看,歌手们经常使用真假两种声音,并在真假声之中互相转换。这种唱法与京剧男歌手的发声非常相似。

(五)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歌曲色彩特征

江淮丘陵东部地区的民歌色彩特征主要是风趣幽默,其代表作为《小猫调》《怎么不是的》以及《王三姐赶集》。例《王三姐赶集》原是《凤阳花鼓》中的曲艺类节目,后被改为歌舞类节目。该曲调也被改编成多种形式,例如民族乐队伴奏以及男女生对唱形式。传统的歌唱方式为一个人问其他人一起歌唱回答,现在被改为男生齐唱来问,女生独唱来回答的方式。包括性和可调整性比较高,整个曲调比较平缓通畅。大量的叙事,特点就是一首民歌采用一个曲调并不断通过歌词去叙述一件事去表达思想感情或者描述生活状态,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等。叙事性民歌因为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江淮丘陵西部地区民歌,高亢嘹亮、兼具沉稳、豪迈等特点。如《慢赶牛》。例皖西民歌《慢赶牛》,第一句的骨干音主要以mi、re、do为主,尾音都以低音la为主音;第二句则以re-do-la-sol为主,其音阶落在徵音上,第三句的骨干音主要以la、do、sol为主,由强逐渐减弱,在属音落尾,曲风嘹亮大气,曲调丰富多彩。

三、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文化成因

一般来说,一种文化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来自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江淮丘陵地区民歌,也是在总结和继承当地农民长期辛勤劳动和智慧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各地文化元素融合和丰富的。

(一)江淮丘陵地区的历史背景

早在春秋末期,吴国在江苏省扬州市西部修筑兴城,挖掘出一条河流。从现在起,扬州市把长江从南引到淮安市北部的淮河上,進行粮食调运。这条运河叫兴沟,或兴江。汉书食“江淮之间”等。在这些文件中,“江淮之间”是指江淮之间的区域,用来表示该区域的地理边界。因此表现了江淮丘陵地区的历史悠久、文化优秀,为民歌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借鉴。

(二)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语言文化成因分析

在民歌的研究领域,民歌的语言也就是民歌的歌词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文化成因的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江淮丘陵地区民歌往往使用衬词来增强音乐表达的效果,而不同的民歌往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江淮山歌中,衬词有“小”、“来”等。在结构上,他们一般由五句组成。在艺术表现上,五句风格虽不如四句风格简洁,但更能体现民歌的自由流畅,内容表达更丰富,是表达民歌主题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江淮山歌的歌词不仅表达了人们的情感,而且承载着江淮丘陵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语言文化方面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所表现的也是民间的文化,比如经常使用赋比的手法,运用了当地人喜爱打比方的特点,既显得幽默,还可以充分的展现出人民的生活情况。

四、总结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淮丘陵这片热土,养育出了积极的江淮丘陵地区的人民和江淮丘陵地区民歌这种优秀的文化艺术。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吸取了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角度分析和探索民歌文化背景可以进一步的把握民歌的音乐艺术特征,从而获得对于江淮丘陵地区民歌的深层理解,进而对于当地的文化有着更深地理解。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群众艺术馆. 安徽民间音乐(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

[2]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谢慧敏(1977—),女,安徽滁州学院音乐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猜你喜欢

音乐特征民歌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论莫扎特咏叹调音乐特征和演唱方法
理性中的即兴随想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
浅谈肖邦《升c小调波洛乃兹舞曲》的音乐特征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