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差异视角下的农村居民生态保护行为研究

2019-02-10龙开胜

人口与社会 2019年6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性别差异农村居民

龙开胜,刘 琳

(南京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一、 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进步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生产生活中的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塑料薄膜处理不当、秸秆随意焚烧、畜禽粪便乱堆、生活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等常见的农村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1]。此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且大多数是男性,留下的农村女性成为了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活动的主体[2]。在这种情况下,以性别差异为视角,分析男女在生态保护行为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一些可靠的建议,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性别差异视角来探讨影响农村居民生态保护行为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相关文献也对此进行了探讨。一是对农民生态保护行为内涵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生态保护行为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对生态环境产生正面积极的有利于其发展的行为,或者说至少不会产生负面消极、有破坏性影响的行为,它实质上包含了积极的保护作用和无明显作用倾向即均衡状态两方面的含义[3]。影响生态保护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特征因素[4-7],收入等经济因素[4-6,8],生态保护意识[9-12]等。二是关于性别差异的内涵和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性别差异主要包括生理性别差异[13]和社会性别差异[14];社会性别理论主要包括生物决定论、文化本质论和社会性别建构论[15]。三是关于性别与生态保护行为的研究。国际主流观点是女性较男性表现出更积极的环保行为,但国内学者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4,9,16]。四是关于性别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研究。相关学者认为女性在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女性的优势将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2,17-18]。由此可知,从性别角度来探讨农村居民的生态保护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国内相关研究还比较少且没有统一的结论。基于此,本文通过整理相关理论,试图阐述性别差异对农村居民生态保护行为的影响机制,并用相关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旨在从性别差异视角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供可行的科学依据。

二、理论分析

目前学术界研究女性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理论主要有生态女性主义、社会化理论和社会劳动的性别分工理论[19],以这三种理论为基础,在阅读大量社会性别理论和生态行为研究相关文献,并进行实证调查的前提下,本研究将性别差异分为了生理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差异、性别角色认知差异三部分,以此深入探讨性别差异对生态保护行为选择的内在影响运行机制,并据此构建了性别差异对农村居民生态保护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性别差异对农村居民生态保护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分析框架

(一)生理性别差异的基础事实路径

生理性别是性别差异的事实基础,很多男女之间的差异都是基于生理差异的事实而导致的,具体表现为女性在生育活动中占据主要角色而男性只是次要角色,女性体力较弱而男性体力较强[20]。这使得农村女性常常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生育孩子、休养身体,而这样一个事实基础又决定了她们只能从事一些随机性、流动性比较大的工作,例如餐饮服务业、“摆摊”等。而农村男性因为没有生育孩子这方面的烦忧,他们具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干一份工作[21],所以他们对工作的要求会较高一些,例如政府部门、企业、建筑业等。在随机性、流动性比较大的餐饮服务业工作或“摆摊”的农村女性逐渐习得要对人亲近、有礼貌、包容、理解,而在稳定性更高的政府部门、企业和建筑业工作的农村男性逐渐习得要理性、规范、竞争、追求速度。此外,由于生理性别上的差异,农村女性常常有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们较男性会获得更多因家庭辐射出来的资源,如她们更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她们知道买菜的时候应该挑什么样的菜更环保健康,洗手水、淘米水怎样处理更节约环保,使用过的塑料袋留下来装什么东西最好,在家庭生活经验方面她们比男性更有发言权。

从生理性别差异出发,不管是工作岗位的差异还是资源分配的差异,最终都会引起生态保护偏好的差异。具体来说,男女在工作岗位和资源分配中会积累各自特殊的切身经历、体会、情感和喜好。男性从中容易形成理性竞争的生态保护偏好,女性则从中容易形成友好包容的生态保护偏好。女性友好包容的生态保护偏好使她们更愿意以一种友好、维护、关爱、合作共享的态度来对待生态环境[9,22],愿意与环境和谐相处,寻求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问题也会更加敏感,会更加关注自然环境,更能站在自然环境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男性理性竞争[23-24]的生态保护偏好容易使他们以一种攻击性、控制性[25]的心理来对待环境,容易把自然环境当做征服的对象而采取生硬的手段,容易优先考虑经济增长问题[26],对环境破坏问题则缺少敏感性。而生态保护偏好又可以直接影响生态保护行为的选择,于是男女在积极主动保护生态环境上就形成了差异。也就是说,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自觉率先做好有关生产生活方面的生态保护,即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a——农村女性较男性而言,能够更积极主动地保护环境

(二)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差异的外在影响路径

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差异其实就是外在的社会性别环境对男女的不同期待,由于性别社会化的原因,社会对男女个体有不同的角色期待,为了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为了避免因违背社会期待所带来的成本和不好的评价,男女个体会努力向各自的社会性别角色期待靠近。社会期待男性能够以工作为中心,期待女性能够以家庭为中心[25-26]。这样的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容易使男女在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形成不同的家庭地位。男性以工作为中心对应经济主体的家庭地位,女性以家庭为中心对应照顾辅助的家庭地位,而家庭地位的最终体现就是男女在家庭中决策权、话语权的大小。此外,由于社会性别角色期待上的差异,一旦差异行为化后,就容易在社会上形成对男女不同的印象,从而使男女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以工作为中心的男性容易形成机智主导的社会形象,而以家庭为中心的女性容易形成耐心辅导的社会形象,这种社会形象最终体现为对其他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力、号召力。

从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差异出发,不管是家庭地位的差异还是社会地位的差异,都会引起生态保护能力的差异。具体来说,在“男主外女主内”等一系列的表现形式下,中国农村社会几千年的男权制度最终导致了男女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不同的地位,进一步说是男性比女性占有更主导的地位[27-29],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决策权,有更大的影响力、号召力,自然而然男性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比女性拥有更强的生态保护能力,能在生产生活方面更大范围、更大强度地去影响别人,从而也更愿意去影响别人,比女性更加积极地影响他人的生态保护行为。他们不仅在家庭中影响其他家庭成员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生态保护行为的选择,而且在社会上又对其他人的生态保护行为的选择造成影响。以此为基础,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b——农村男性较女性而言,更能够影响他人的生态保护行为

(三)性别角色认知差异的自我调节路径

性别角色认知差异即自我对性别认识的差异,这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基于本身的生理性别差异并受性别社会化的影响逐渐形成的对性别角色的看法和认识,这种性别角色认知的差异是生理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差异的综合影响结果。男性会觉得自己天生就应该理性、独立,而女性会觉得自己天生就应该感性、温柔、善良[30]。沿着这种性别角色认知的路径,男性会激励自己向理性独立的方向发展,期待自己能成为有勇有谋的赢家,而女性会激励自己向温婉善良的方向发展,期待自己能成为贤良淑德的榜样,男女这种不同的认知会给他们不同的激励暗示、动力期待,从而形成激励动力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的激励动力一旦内化,男性就容易形成不拘小节的生态保护认知,女性则容易形成敏感细腻的生态保护认知,这让男女首先在心理上就会对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不同的态度。但因为性别角色认知、激励动力、生态保护认知都是心理层面的,是可以自我调节的,所以即使一开始男女在这方面有差异,但最后表现出来的通过自我提升的方式从事的生态保护行为是否有差异、又到底呈现何种差异还是未知的。也就是说,男女通过接受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教育,并汲取相关环保知识,在内心逐渐形成一整套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的有关生态保护的标准,但这种标准因为调节的灵活性最终会指引他们做出怎样的生态保护行为选择是不确定的。基于此,提出:

假说c——农村女性和男性在自我提升行为上呈现不确定的差异变化趋势

三、数据来源、模型与变量测度

(一)数据来源

基于交通便利、交流无碍、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等标准,本次调研所选区域为安徽省广德县,具体为桃州镇双河社区、誓节镇余枫村、东亭乡柳亭村,其中柳亭村为国家级生态村。调研采用直接面访问卷调查方法,在仔细介绍调研的目的和内容之后对农村居民进行现场访问,并按照被调查者的回答由调研人员直接填写。此次调研在2018年8月进行,历时20天,期间共发放问卷318份,收回有效问卷302份。其中男性157人,占比52%;女性145人,占比48%。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等人口特征因素;第二部分是经济因素,包括被调查者的家庭年收入、存款情况、负债情况等;第三部分是生态保护意识,包括生态保护知识、生态保护价值观和生态保护态度;第四部分是生态保护行为,包括主动保护行为、影响他人行为、自我提升行为等13种生态保护行为。

(二)计量模型

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农村居民生态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农民对于生态保护行为的选择与否是一个二元选择性变量,因此选择二元logit模型来估计各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本部分构建了农村居民生态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如公式所示:

Zi=Ln[P/(1-P)]=α0+α1X1+∑α2kYk+∑α3mFm+α4C1+ε

上式中,Zi作为因变量表示各个具体的生态保护行为。P表示具有二分性的变量,为农民选择生态保护行为的概率,设定农民采取生态保护行为时P值为1,农民未采取生态保护行为时P值为0。X1表示农民的性别,Yk表示被调查农民的人口特征因素,Fm表示经济因素,C1表示被调查对象的生态保护意识。ε为随机扰动项,α0是常数项,α1、α2k、α3m、α4分别表示待估计的参数项。

(三)变量测度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具体选择如下的变量:因变量为主动保护行为、影响他人行为、自我提升行为三方面的生态保护行为,它是农民已经做出的行为选择;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家庭年收入、存款情况、负债情况以及生态保护意识。其中性别是关键变量,主要指传统意义上的性别,不包括变性、双性等情况,各变量的具体指标以及度量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相关变量的测度

续表1

变量指标度量因变量Zi自我提升行为Z11是否观看过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种植节目是=1,否=0Z12是否参加过环保讲座是=1,否=0Z13是否记得住植树节等环保节日是=1,否=0自变量X1性别X1性别女=1,男=0(参照)Yk人口特征因素Y1年龄>50=1,30~50=1,<30=0(参照) Y2受教育程度大学本科及以上=1,大专=1,高中=1,初中=1,小学=1,文盲和半文盲=0(参照)Y3家庭人口数每户家庭人口数Fm经济因素F1家庭年收入(ln)家庭年收入取自然对数 F2是否有存款有存款=1,没存款=0(参照) F3是否有负债无负债=1,有负债=0(参照 )C1生态保护意识C1生态保护意识采用K-均值聚类法分析得到强、弱生态保护意识,弱生态保护意识为参照

四、结果分析

(一)交互分类分析

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将问卷设计中涉及的主动保护、影响他人和自我提升三方面共13种生态保护行为和性别做交互分类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生态保护行为与性别差异分析

续表2

生态保护行为不保护总样本保护男女卡方值概率影响他人方面是否向周围人推荐过低污染环保型农药或化肥01211321361310.8140.001是否阻止过周围人毁林种茶或毁山采砂0130139127613.2090.000是否建议过家里人最好购买竹制家具等环保型家具08186176591.8160.178是否建议过家里人购买环保节能型电器051661106795.3950.020对孩子晚上不关灯睡觉的态度04711531380.5610.454自我提升方面是否观看过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种植节目06469193761.4230.233是否参加过村里或者工作单位召开的任何环保讲座0128135129108.9800.003是否记得住例如植树节这样的环保节日07788180574.1240.042

通过表2可知,在主动保护行为方面,“化肥的使用量”和“如何处理生活垃圾”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在这两个生态保护行为中性别差异不明显;在影响他人的行为中,“是否建议过家里人最好购买竹制家具等环保型家具 ”和“对孩子晚上不关灯睡觉的态度”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自我提升行为中,“是否观看过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种植节目”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除此之外,其他的生态保护行为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所以从总体上来说,主动保护行为、影响他人行为和自我提升行为中的大多数生态保护行为均存在着性别差异。

此外,通过调查可知,在主动保护行为中,女性选择保护行为的人数多于男性;在影响他人行为中,男性选择保护行为的人数多于女性;在自我提升行为中,男性选择保护的人数也多于女性。

(二)二元logit回归分析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农村居民生态保护行为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对分别代表主动保护行为、影响他人行为、自我提升行为三方面共13种生态保护行为Z1~Z13进行回归,自变量对应的系数估计值显示在回归结果中,回归结果只对影响显著的因素用*做标注,并用-2LL来表示模型的拟合程度,该值越小标志着模型的拟合程度越好,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农村居民生态保护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

说明:***P<0.01,**P<0.05,*P<0.1

根据表3所示,模型总体回归结果较好,关键解释变量性别对农村居民生态保护行为选择的影响与理论预期方向基本一致,具体而言:

1.农村女性比男性更能够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

对“化肥的使用量”影响显著的因素有性别、是否有存款。性别呈正向影响,表明相对于男性,女性对化肥量的使用更多选择“不用或用量减少或用量不变”;是否有存款呈正向影响,表明相对于没有存款的农村居民,有存款的农村居民选择“不用或用量减少或用量不变”的行为更多。此外,性别对“如何处理洗手水、淘米水”“是否会反复使用塑料袋”“使用哪种交通工具出行”都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影响显著的因素一个都没有,这可能是因为真正影响农村居民垃圾处理行为的不是他们的性别等因素,而是农村垃圾回收基础设施的建设,所调研区域早建有垃圾回收池,而后又每家每户配备垃圾回收桶,每日都会有人来清理,在这种条件下,农村居民不管男女老少都愿意规范自己的垃圾处理行为,妥善处理垃圾,为自己创造舒适干净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性别总体上对主动保护行为呈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加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这恰恰证实了研究假说a——“农村女性较男性而言,能够更积极主动地保护环境”。女性由于生理性别上的差异会在工作岗位和资源分配上较男性积累更多友好、和谐、合作的情感、经历和体验,从而在生态环境上也显示出更加包容友好的态度,她们更加愿意以一种友好、维护的态度来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而男性相较而言会积累更多理性、竞争、攻击的情感体验,这种经历体验最终很容易使他们把自然环境当成攻击的对象或者直接忽略,于是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女性表现出比男性更多的主动保护行为。

2.农村男性比女性更能够影响他人的生态保护行为

对“是否向周围人推荐过低污染环保型农药或化肥”影响显著的因素有性别、家庭人口数。性别呈负向影响,表明相对于男性,女性向周围人推荐低污染环保型农药或化肥的行为更少;家庭人口数呈正向影响,表明家庭人口数越多的农民越会向周围人推荐。性别对“是否阻止过周围人毁林种茶或毁山采砂”“是否建议过家里人购买环保节能型电器”都呈负向影响。“对孩子晚上不关灯睡觉的态度”影响显著的因素只有年龄,对“是否建议过家里人最好购买竹制家具等环保型家具”影响显著的因素只有家庭年收入,且呈正向影响,说明家庭年收入这一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民购买环保型家具的关键变量。在拥有较高收入的条件下,农村居民乐意购买环保型家具,创造安全环保的家居环境。因此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发家致富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性别总体上对影响他人行为呈负向影响,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加积极地影响他人的生态保护行为,虽然仔细观察可知其影响显著程度并不高,但依旧可证实研究假说b——“农村男性较女性而言,更能够影响他人的生态保护行为”。由于社会性别角色期待的差异,现实生活中男性比女性往往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有着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能在生产生活方面更大范围、更大强度地去影响别人,也更愿意去影响别人,从而比女性更积极影响他人的生态保护行为。但其影响显著程度并不高,可进一步理解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广大女性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都在逐步提高,从而拥有的生态保护能力也在逐步增强,所以其影响的显著程度并不是很高。

3.在自我提升行为方面,性别差异不明显

在自我提升行为中,性别只对“是否参加过村里或者工作单位召开的任何环保讲座”有影响,且呈负向影响,对“是否观看过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种植节目”“是否记得住例如植树节这样的环保节日”影响显著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生态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自我提升行为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显著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生态保护意识。据此修正假说c,将其改为“农村女性和男性在自我提升行为上差异不明显”。虽然性别角色认知、激励动力和生态保护认知都是可以自我调节的,具有不稳定性,男女最终在自我提升行为上并不呈现确定的方向性和规律性。但因为需要参考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生态保护意识这几个因素,在目前农村男性普遍比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的前提下,我们有理由相信男性可能比女性更多从事自我提升行为,更加积极地通过自我提升的方式去保护生态环境。但同时还要参考年龄和生态保护意识两个因素,于是男性和女性就很有可能在自我提升行为上差异不明显。

五、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性别差异和生态保护行为有其丰富的内涵,性别差异可分为生理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差异、性别角色认知差异三部分,生态保护行为可分为主动保护行为、影响他人行为、自我提升行为三部分。在研究性别差异对生态保护行为的影响时,应该考虑不同的性别对生态保护行为选择的影响,根据理论和实证调查,具体得到如下结论:

1.生理性别差异影响不同性别农村居民的主动保护行为,具体表现为农村女性比男性更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

2.社会性别角色期待差异导致不同性别农村居民对他人生态保护行为的影响力不同,具体表现为农村男性比女性更能够影响他人的生态保护行为;

3.性别角色认知差异对不同性别农村居民的自我提升行为影响不明显,具体表现为在以自我提升的方式去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上没有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受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生态保护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上述结论与现有研究中女性较男性对生态环境更加友好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是并不矛盾。因为本研究细化了性别差异和生态保护行为的内涵,在结论方面也更加具体化。总体来说,性别差异明显影响着农村居民生态保护行为的选择。

(二)建议

1.组建性别差异的环境保护团体

农村男女居民在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影响他人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生态保护行为。基于此,可以在农村组建不同性别的环境保护团体,发挥二者在不同领域的优势,通过开展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影响他人保护生态环境两方面不同的活动,来集中发挥男女群体不同的环保作用。农村男性环保团体主要发挥他们在影响他人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农村女性环保团体主要发挥她们在主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

2.提供性别差异的环保学习内容

因为农村男女居民在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影响他人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针对此结果,在上述组建不同性别的环保团体的基础上,针对男女各自的短板,可以对男女环保团体分别提供主动保护环境、影响他人保护环境两方面不同的环保学习内容。例如农村男性环保团体主要学习怎样更好地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女性环保团体主要学习怎样更好地影响他人保护生态环境。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环保讲座、电视网络媒体、农村文艺汇演等皆可,只要环保学习内容有别即可。

3.建立性别差异的环保奖励机制

对农村男女环保团体的生态保护行为进行评价,建立环保奖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这将有利于调动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而针对作用程度不同的男女环保团体分别采取不同的奖励机制无疑会更加有效。例如针对男性环保团体,对主动保护环境和影响他人保护环境两方面的生态保护行为都进行奖励,但对前者的奖励力度要大于后者,对女性环保团体则刚好相反。这有利于他们弥补弱势领域的不足、发挥强势领域的作用。但对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影响他人保护生态环境两方面的行为测度与评价还需要进一步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此不断激励男女环保团体充分发挥各自的生态保护作用。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性别差异农村居民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特征及其与家庭状况的关系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