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特征及其与家庭状况的关系
2017-09-15向邦卓张阿佩陈凌樱桂成洪
向邦卓,张 凯,张阿佩,陈凌樱,桂成洪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特征及其与家庭状况的关系
向邦卓,张 凯,张阿佩,陈凌樱,桂成洪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5座城市11所大学的992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旨在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状况和特征,并探讨性别角色发展与其家庭状况的关系。研究结论:1)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总体趋势正常,并趋于双性化,但女生比男生存在更多的异性化;2)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不存在运动专项和运动等级的差异,但有专业队经历的大学生其性别角色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双性化倾向;3)体育专业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双性化更加明显,且性别角色发展正常化水平更低;4)留守经历对其性别角色发展存在影响,表现为更多的发展错乱状态。
体育心理学;性别角色;家庭状况;体育大学生
近年来,“男孩不像男孩,女孩不像女孩”的现象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影视作品、综艺节目也频现“女汉子”和“伪娘”的争议。这一社会现象反映的其实是心理学中的性别角色发展问题。性别角色(gender roles)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Pleck,1984)[1],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同时也反映着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适当期待,个体的性别角色能否被特定社会环境接纳和认可关系到个体对社会的适应性(Shaffer,1994)[2]。性别角色的划分,并不是根据男女两性的生理特点,也不是其性取向,而是人格特质。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Sandra Bem等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设计了第1份性别角色心理量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将性别角色划分出4种类型,即双性化(androgynous)、男性化(masculine)、女性化(feminine)、未分化(undifferentiated)[3]。
大学阶段是个体建构同一性的关键时期,性别角色发展对其社会适应、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国内对此方面的研究也呈现增长态势。前人研究显示,大学生总体上是性别角色双性化和未分化者多于男性化与女性化,女生的性别角色化且发展相对平稳[4-5]。影响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生理因素、社会学习过程以及家庭因素在个体性别角色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家庭因素。所有性别角色理论均认为,个体的性别角色发展深受其家庭影响。单亲家庭的子女性别发展错乱的百分比要显著大于非单亲家庭的子女且非独生子女性别角色发展优于独生子女,说明总体上兄弟姐妹对儿童性别角色有积极影响。在日常接触中,兄弟姐妹通过扮演榜样、建议者、社会伙伴及争斗者来对彼此产生直接影响,也由于对整个家庭系统的影响而对彼此产生间接影响。另外,陈少青(2014)和熊明生(2006)研究发现,性别角色与体育态度之间有明显相关性,同时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们的性别角色,有利于健康性别角色的形成[7-8]。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有其独特性,其性别角色发展问题罕见实证研究。研究选取性别角色与家庭状况作为切入点,旨在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特征及其与家庭状况的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特征及其与家庭状况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与“CSSCI”2大数据库,以“性别角色”“大学生”“体育”“家庭状况”等为关键词查阅到50余篇与本研究相关的期刊文献,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Bem性别角色量表》(BSRI)的中文版,其包括男性分量表、女性分量表和中性分量表各20题,共60个题项,采用李克特7级计分制(1为完全不符合,7为完全符合)。根据Bem的结构检验方法,在结构效度方面,男性被试者中男性化和女性化2个量表的相关为0.142,女生被试者中男性化量表和女性化量表相关为0.327,差异均不显著,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本次测量的男性化分量表和女性化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33和0.731,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94。研究共发放问卷1 100份,回收问卷992份,回收率为90.18%;其中,剔除无效问卷96份,有效数据896份(其中,体育专业大学生454份),有效率为81.46%。年龄分布为21.45±2.82岁,表1~3是调查对象年级、性别、家庭状况和运动经历的详细分布。
表1 参与者年级的具体分布
表2 参与者家庭情况的具体分布
表3 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经历的具体分布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贝姆性别角色量表的计分,计算样本群体在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的中位数(分别记为Me-M和Me-F),将被试者在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的得分(分别记为MX和FX)与中位数进行比较。若某一被试的MX≥Me-M和FX≥Me-F,则为两性化类型;若MX<Me-M和FX<Me-F,则为未分化类型;若MX≥Me-M且FX<Me-F,则为男性化类型;反之MX<Me-M且FX≥Me-F,则为女性化类型(图1)。
图1 性别角色类型
2.1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总体状况 在所有参与者中,若男性个体性别角色呈现男性化特质,女性个体性别角色呈现女性化特质,其性别角色发展情况为正常化;若具有较高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的个体,其性别角色发展情况为双性化;若男性化特质与女性化特质表现均不明显,其性别角色发展情况为未分化;若男性个体性别角色呈现女性化特质,女性个体性别角色呈现男性化特质性别,其性别角色发展情况为异性化。
2.1.1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基本情况 如表4所示,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类别中,正常化、双性化、未分化、异性化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1.6%、37.7%、29.3%、11.5%。其中,双性化类别中,男生(37.2%)与女生(38.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48,p>0.05);未分化类别中,男生(28.9%)与女生(29.%)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χ2=0.43,p>0.05);正常化类别中,男生(26.5%)显著高于女生(16.0%)(χ2=7.96,p<0.01);异性化类别中,女生(16.0%)显著高于男生异性化水平(7.4%)(χ2=13.02,p<0.01)。
2.1.2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状况的年级比较如表5所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别角色正常化、双性化、异性化并不存在年级差异(χ2=6.37,χ2=7.46,χ2=4.19,p>0.05),但未分化却是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呈逐渐上升趋势(χ2=17.93,p<0.05)。
2.2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运动经历比较
2.2.1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运动专项比较 如表6所示,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情况上并不存在运动专项的差异(χ2=1.25,χ2=1.33,χ2=2.26,χ2=0.48,p>0.05)。
2.2.2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运动等级比较 如表7所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情况在运动等级上不存在无显著差异(χ2=3.62,χ2=3.75,χ2=2.89,χ2=2.53,p>0.05)。
2.2.3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的专业队经历比较如表8所示,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在双性化水平上,有专业队经历的显著高于无专业队经历的(χ2=9.28,p<0.01)。在未分化水平上,无专业队经历的高于有运动经历的(χ2=9.35,p<0.01)。二者在正常化和异性化的水平上并无差异(χ2=1.36,χ2=1.52,p>0.05)。
表4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布
表5 不同年级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状况分布
表6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运动专项比较
2.3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的比较 如表9所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正常化水平显著高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正常化水平(χ2=23.23,p<0.01),体育专业大学生双性化水平显著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双性化水平(χ2=25.15,p<0.01),二者在未分化和异性化水平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χ2=3.56,χ2=3.42,p>0.05)。
2.4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其家庭状况的关系
2.4.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性别角色比较 如表10所示,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情况在正常化、双性化、未分化以及异性化水平上均无显著性差异(χ2=3.29,χ2=1.95,χ2=1.86,χ2=3.07,p>0.05)。
2.4.2 传统家庭与非传统家庭的性别角色比较 如表11所示,传统家庭与非传统家庭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情况在正常化、双性化、未分化以及异性化水平上均无显著性差异(χ2=2.21,χ2=2.01,χ2=2.37,χ2=1.28,p>0.05)。
2.4.3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性别角色比较 如表12所示,曾经有过留守儿童经历的大学生其双性化和正常化的水平低于没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χ2=5.30,χ2=5.01,p<0.05);其性别角色异性化和未分化显著水平高于非留守经历的大学生(χ2=5.73,χ2=5.24,p<0.05)。
表7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的运动等级比较
表8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的专业队经历比较
表9 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的比较
表10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性别角色比较
表11 传统家庭与非传统家庭的性别角色比较
3 讨 论
3.1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特征 从研究中可以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类别为双性化、正常化、未分化、异性化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7.7%、21.6%、29.3%、11.5%。其中,双性化比例所占最高。研究认为,性别角色来自人类早期的社会分工,男性在他们的劳动经验中发展了攻击性、果断性、独立性等心理品质,被称为男性气质;女性则发展了依赖性、亲和性、合群性等心理品质,被称为女性气质。而双性化人格的个体结合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优点,在行为、习惯、学习、就业等方面都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双性化的人具有最好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也具有更显著的独立性与更强烈的自尊感。他们往往既能胜任男性的工作,也能胜任女性的工作,有更好的可塑性与适应性,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3]。亦有众多的研究可以表明,双性化的个体,比其余3种类型的人更具吸引力,人们更喜欢与双性化的异性发展友谊与爱情,而未分化的个体则与其相反(Slavkin M,2000)[9]。国内研究也显示,双性化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自尊、自信,情绪稳定,有较少的心理疾病、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更融洽的与人相处(崔红,王登峰,2005)[10]。所以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自信心强,情绪稳定,对环境持开放态度,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王学,2004)[11]。从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双性化比较中也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呈现更多的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这种显著差异是不是专业不同所造成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明。
同时,研究显示在总体中还有29.3%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处于未分化,且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呈逐渐上升趋势,这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还处于发展的阶段,性别角色尚未定型,需要倡导更积极的性别角色教育。
3.2 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异性化问题突出研究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总体趋势是正常的,但女生的性别角色发展异性化更严重,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体育院校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异性化者多于男生”[3,12]。究其原因,莫衷一是。有研究表明,同伴对个体性别角色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异性同伴的影响更加显著(徐振华,2009)[13]。体育院校素来男女比例失调,男多女少,这种异性同伴间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很可能就是造成女生性别角色异性化的原因之一。此外,前人还研究发现,性别角色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别:文科专业有助于男大学生双性化特质的形成,理科专业有利于男大学生男性化特质的形成[3-4]。那么体育专业会不会使女生性别角色异性化更加严重呢?漆昌柱等(2011)研究发现:“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受到儿童的性别、体育运动项目以及参加该运动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参加跆拳道和体操训练都会强化男孩的男性化性别角色,弱化女孩的女性化性别角色”[14]。说明一些运动项目对男女学生的性别角色影响是存在的。但究竟是运动项目影响了性别角色,还是性别角色选择了运动项目,二者何为因果,还是互为因果?这些有待于学者们后续更为深入地探究。
3.3 专业队经历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 研究显示,有专业队经历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其双性化水平显著高于无专业队经历的水平。对专业运动员而言,获取体育比赛的胜利具有特殊的意义,体育比赛的激烈性、竞争性、紧张性和环境适应性必须需要运动员具有富于竞争、敢于获胜的强烈好胜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通过长期专业的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培养和造就的诸如坚忍、持久、克己、沉着、冷静、刚毅、果断、好胜、自信等品质,这与许多社会所期待的双性化特质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因而有专业队经历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其双性化水平更高。
表1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性别角色比较
研究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运动等级与性别角色发展状况没有联系,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运动专项与于前人研究有所差异。漆昌柱(2011)研究发现,参加跆拳道训练对性别角色的影响较体操训练更明显,而且,参加跆拳道和体操训练都会强化男孩的男性化性别角色,弱化女孩的女性化性别角色[14]。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同运动专项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有所影响。本文根据项群理论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运动专项进行了2个大运动项群的划分,或许是不够细致,造成结果不显著。不同运动专项有各自特点,对人的塑造功能也会有所不同。目前,关于运动专项与性别角色相关的研究很少,特别是实验干预类的研究,这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3.4 曾经留守经历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产生影响 结果显示,曾经有过留守儿童经历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其性别角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显著多于没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发展混乱状态。以往研究显示,女生的女性化特质与母亲的女性化特质呈正相关,男生的男性化特质与父亲的男性化特质呈正相关(夏小燕,2007)[15]。由于留守家庭中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因各种原因不能在其身旁,子女失去了认识性别差异的直接机会,以及某种性别角色的模仿对象。因此,本应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关爱支持与教育,只能从别处获得或没有获得,使得留守家庭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和行为表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
传统家庭指的是由夫妻、夫妻的父母、或者直系长辈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模式,非传统家庭指的是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再婚家庭。研究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并未与其家庭类型有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论存在不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价值系统的出发点,是孩子体验社会价值最早的地方,他们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榜样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别角色发展。此次研究对家庭状况划分不够细化,很可能是造成结论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同时由于整个大样本中的非传统家庭样本量所占比例较小,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另外,结果显示,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与独生子女情况没有显著性相关,这与以往研究差别很大。国外很多研究显示:兄弟姐妹在孩子的性别角色发展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譬如,家中有兄弟的女孩比只有姐妹的女孩具有更多的女性化特质,特别是在有多个姐妹的时候,更加显著(Grotevant,1978)[15]。Lamke等(1980)进一步证实:有兄长的女生会有较多的双性化特质,同样的,有姐姐的男生也有较多的双性化特质。我国学者曾文鉴(2001)也同样发现:兄弟姐妹状况对性别角色的发展确有影响[16]。
4 结 论
1)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总体趋势正常,并趋于双性化,但女生比男生存在更多的异性化。
2)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不存在运动专项和运动等级的差异,但有专业队经历的大学生其性别角色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双性化倾向。
3)体育专业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双性化更加明显,且性别角色发展正常化水平更低。
4)留守儿童经历对性别角色发展存在影响,表现为更多的发展错乱状态。
[1] Pleck,J.H.The Theory of Male sex-Role Identity:Its Rise and Fall,1936 to the Present[C].In:Lewn ed In the Shadow of the Past:Psychology Portrays the Sex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205-225.
[2] Shaffer,D.R.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M]. Brook/Cole,1994.
[3] 王金生,刘电芝,刘金光.大学生性别角色异性化现象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3):228-232.
[4] 付迎春,李娇丽,牛宏伟.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2):41-46.
[5] 钱铭怡,张光健,罗珊红,等.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0,32(1):99-104.
[6] 蒋玉娜,李朝旭,常文文,等.单亲家庭及单亲家长性别对高中生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544-546.
[7] 陈少青,张俊,李文道.初中生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及体育态度的关系[J].体育学刊,2014(6):81-87.
[8] 熊明生.体育运动影响健康性别角色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47-48,51.
[9] Slavkin.M.Gender role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from one and two parent families[D].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0.
[10] 崔红,王登峰.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11-413.
[11] 王学.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J].现代大学教育,2004(4):86-88.
[12] 王翠萍.体育院校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其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2(4):299-301.
[13] 徐振华.大学生性别角色是怎样形成的?——双性化与未分化个案的对比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2.
[14] 漆昌柱,邱泽瀚,赵丹妹,等.体育锻炼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1):63-66.
[15] 夏小燕.家庭因素对性别角色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透视[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99-101.
[16] 许岩,纪林芹,张文新.城市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特点及其与性别角色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3):35-4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der Roles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Sports and the Family Situation
XIANG Bang-zhuo, ZHANG Kai, ZHANG A-pei, CHEN Ling-ying, GUI Cheng-ho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China)
Using quota sampling method, this study selected 992 college students from 11 universities in five cities to examine the status of the professional sports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itu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overall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ports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role is normal, and tend to be bisexual,but girls more than boys of the opposite sex. Professional sports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2) there is no special sports and sports level difference, but there are professional leagues exper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gender role shows more obvious dual tendency; 3) professional sports than non-professional sports college students more apparent, a double gender and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normalization level is lower; 4)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to infuence their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disordered state.
psychology of physical education;gender role;family situation;professional sports students
G804.8
A
1004 - 7662(2017 )05- 0007- 06
2017-03-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优秀运动员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项目编号:11BTY049)。通信作者:张凯。
向邦卓,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