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三点结合备课法”促学生深度学习
2019-02-07赵琳
赵琳
摘 要:2017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思维品质是学生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决定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只有深度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水平,在备课时笔者采用“三点结合备课法”,既有了理论高度,还能更深入的研究了教材,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质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关键词:三点结合备课法 整体化策略 思维工具 深度学习
当代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过:“思维就是力量”。2017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思维品质是学生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决定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只有深度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水平,在备课时笔者采用“三点结合备课法”,既有了理论高度,还能更深入的研究了教材,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质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理论依据
1.整体化策略
单元学习主题实际上就是“联想与结构”的结构化的部分。单元学习目标,就是要把握知识的本质。单元学习活动是活动与体验、迁移与应用的一个部分。因此,单元学习主题,立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大概念的方式组织“学习”单元,在学科逻辑中体现较为丰富、立体的活动性和开放性。
2.思维可视化工具
思维可视化工具包括八大思维图示,如树形图、括号图、圆圈图、气泡图、流程图等,以及东尼伯赞提出的思维导图(Mind-Map),这些思维工具可以让学生把抽象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能够加强记忆,通过在图示中使用关键词,促进学生思考并提取文中的要点;它还能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文本内部的逻辑关系,梳理出基本信息[1]。
二、“三点结合备课法”的具体内容
三点结合指的是起点是学生,重点是教材解读,亮点是课堂实施。
1.学生是教学的起点
所有的教学都要作用到学生身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设计也都要围绕学生进行。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还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深度、情感浓度和存在的具体困难,才能制定解决措施。这是找到学生的生长点[2]。
2.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点
在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学生后,我们就要进行教材解读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表明了教材的重要作用。教材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载体,如何用好教材是关键。而用好教材的基础是我们要读懂教材,把握内部的联系,了解深层含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性地选择教材,整合教材和使用教材,让教材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那么如何来进行教材解读呢。
(1)研读课标
课标对于教学来说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对课标的研读要深入,要把握好课标中提出核心素养、主题语境、主题意义、学生活动观、教学评一体化等要求,这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
(2)教材分析
①整体构思
教材的单元之间是彼此有联系的,不是孤立的,因此我们要进行整体构思。这可以让我们既见树木也见森林,把握知识的联系。整体构思后可以进行跨学段整合、跨单元整合和单元整体设计。
跨學段整合:在我们梳理完北京市人教版的英语教材时,不难发现有几个单元都是关于伟大的人物的,分别是:第一册第五单元时关于纳尔逊曼德拉,第三册一二三单元分别关于动物学家简古道尔、妇产科医生林巧智、幽默大师卓别林,第五册一单元是关于打败伦敦霍乱的外科医生约翰斯诺。我们可以将这几个单元的内容横向纵向比较,梳理出信息,如主题人物、主要贡献、主题意义、文章结构、写作特点、语言特点等。这样有利于我们在教学的各个阶段灵活把握教材。如,在高二把第三册一二三单元横向比较,让学生对比分析出伟人之间的共有品质或共同经历以及不同之处。也可以在高三复习时,把这五个单元六个人物放在一起,让学生系统的复习,把握描写人物的作文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
跨单元整合:如高二下学期需要完成的模块六和七的十个单元中,我们按主题语境分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其中六模块一二单元都是关于人与社会的,指的是文艺两方面,因此我们可以把两个单元联合起来,把握内在联系。三单元的戒烟属于健康生活,六模块一单元属于残疾人励志,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整合为身心健康主题,如果再联系高一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的健康饮食单元,那就是一个健康局了,学生所获得的也是关于健康的全面的知识。
单元整体设计:如第六模块一单元是西方文艺中的绘画,本单元有两篇课文。第一篇是介绍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史,其中包括一些艺术派别和特点,第二篇文章是五个曼哈顿艺术馆。前者为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应用。把握了教材之间的联系就能更好地把握规律[3]。
②文本解读
在进行了整体设计之后,做到了心中一盘棋,而不是分散的知识零碎的串不起来,那接下来就要聚焦具体的一篇文本了。我们的文本解读力求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包括what主要内容,主题意义,how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还有why 也就是写作意图这三个方面。只有文本解读到位,才能更好地确定教学目标并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实现深度思维。比如第七模块第五单元,《Traveling abroad》主课文Keep it up,Xie Lei,Chinese student fitting in well这篇文章的文本分析如下:
[What]主题意义和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我”中的“未来规划”,中心话题是“出国学习或出国旅游”,主要内容是海外留学生谢蕾出国留学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课文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本节课的主题意义是使学生了解在国外旅行或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Why]说话者意图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在国外旅行或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学会怎样去解决问题和避免这样问题的发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定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决心。
[How]文体结构
本课采取的是新闻报道的形式,涉及的话题是当下的热点出国留学,文章以谢蕾出国前的感受(excited,nervous)为开篇,介绍了谢蕾在预科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且经过自身努力以及寄宿家庭在生活上和导师在学业上对她的帮助,使她从最开始的不适应到逐步适应环境直到能独立解决问题,勇敢面对困难,迎接新的挑战。文中使用了很多表达情感的词汇(feel like a child,confused,lack confidence,feel at home),描写了谢蕾出国前以及到达英国学习后的情感变化,体现出谢蕾勇敢、自信、独立、坚强的品质。
③拓展材料
备课不应仅仅分析教材上的内容,还应该把相关的话题的文章和写作的背景知识都广泛阅读,以便适时的扩充,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
(3)课堂设计
有了深入细致的教材解读,下一步就要课堂设计了,设计时要考虑几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利用好思维工具,应用整体化和情境化策略和小组合作学习等。
①教学目标的制定
我们的教学指导要教什么,也知道要考什么,但中间的环节,例如学习目标是怎么定的,活动是怎么展开的,我们明确知道的东西很少,所以教学中间的两个环节是“黑箱”。深度学习就是企图把中间的这个“黑箱”打开:目标是什么?根据什么确定了这样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要设计什么样的活动?
我们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马扎诺目标分类理论,二是课标中提到的学生活动观的三个大层次九个小层次。目标与活动相结合。
②应用情境化和整体化的PEEA 课堂设计
所谓的PEEA是指predict预测,experience体验,evaluate评价,apply应用四个教学步骤。如第六模块第一单元“西方绘画”这一单元阅读课中,首先激活已知让学生预测这是predict,产出倒置,提出情境化问题“你选择一幅画来装饰你家”学生不知如何选择,造成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学生阅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互动,这是experience,之后就学习结果进行交流和评论,在评论中学生不断改进,不断提升,最后在回归到课初提出问题进行选择,迁移应用,这次的选择是有依据的。这种产出倒置的设计注意到课堂的完整性和情境化。
3.课堂实施是亮点
再好的教学设计也要落实到课堂上。我课堂实施的亮点是同课异构、和课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让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才能更加深入的研究教学。
首先我与同组老师之间进行同课异构的设计,老师之间互不干扰,不讨论自己的想法。从文本解读入手,“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老师对文本解读的角度也是不同的,面对的学生情况是不同的,因此教学设计肯定也是不同的。比如第七模块第五单元的海外留学这篇文章,有的老师就把握住文体特征是新闻报道,第一遍阅读从新闻五要素who,what,why,when,where入手用气泡图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基本知识后,以出国前,出国前期和现在这几个时间段为主线,选取了鱼骨图来帮助学生梳理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困难、收获并推断出心情。产出部分则是模拟了国外大学的面试环节,充分考虑到情境的设置。而另一位老师则导入就问学生有机会出国留学会去国外还是留在国内让学生做出选择,然后在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以“困难”和“解决方法”为中心词制作思维导图来梳理信息,经过阅读,制作导图,点评导图,学生自己整理了思维,把众多碎片化的国外的困难归类梳理成生活上和学习上两方面。再由此进一步总结出谢蕾这一主人公身上的品质,层层递进。产出部分用回归到引入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选择给出理由,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三、“三点结合备课法”实施中思维工具的使用
《劝学》中说:“假與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要用好思维图示这个武器。
思维图示使用第一要选好图。要根据文章内容和特点选出最适合的图示。如激发已知时可用“圆圈图”,时间顺序可以用“流程图”,总结人物性格可以用“气泡图”,文章结构可以用“思维导图”,对比用“双气泡图”。总之,根据不同文体,不同内容,要选择最适合的图。
第二要用好图。思维不同,图不同,理解不同,图也不同。制作完图不是目的,而是要用好图,也就是交流和点评图,在学生的交流中,在大家的点评中,同学们互相借鉴别人的观点和思想,对自己的图进行完善,这是思维的碰撞,也是思维的提升。比如第四模块第三单元的主课文是无声幽默大师卓别林,学生以向别人介绍卓别林为任务阅读课文并制作思维导图来梳理文章信息。有的学生从段落大意入手按段整理,有的同学自己归纳了关键词,还有的同学以坐标轴的形式表明卓别林的成长之路,无论哪种图都是学生自己的选择,都是学生思维的展现。通过点评,有的学生就讲出来了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就要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因此在文章明线没有介绍人物品质的情况下,学生会思考并总结深层的隐含信息。这正是思维在成长。
总之,教师是教育教学最重要的引导者,肩负着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助力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三点结合备课法”教研不再如阳春白雪般曲高和寡,而是逐渐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希望在教学中继续深度思维,把教学和教研巧结合,让学生学习真发生,促师生智慧共生长。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琪.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夏谷鸣.英语学科教学与思维品质培养[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7,(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