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泰勒原理的学前融合课程设计

2019-02-07胡慧贤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5期
关键词:特殊儿童

胡慧贤

摘 要:在全纳教育大背景下,特殊教育从隔离走向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特殊儿童的教育及康复效果,因此设计一套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融合课程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学前融合课程 特殊儿童 泰勒原理 目标模式

引言

三到六岁是儿童认知、言语、动作、社交发展的关键期,因此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尤为重要。早期干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提出的,是指要根据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采取补救的教育措施,既要抑制儿童障碍程度的加深,又要挖掘他们的潜能[1]。因此学前教育与康复对特殊儿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学前融合是我国学前特殊儿童的重要安置形式,它是指为学前年龄的特殊幼儿提供非隔离、正常化的教学环境,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的服务措施,保证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同一个环境里学习,使二者能够真正地融合。

一、基于泰勒原理的学前融合课程设计

1.学前融合课程目标的制定

学前融合课程目标是泰勒原理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第一,既有为普通儿童设置的小组目标,又有为每个特殊儿童设置的个人目标。第二,既要有短期目标,又要有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指某段时间内要达到的目标,可以是一节或几节课,长期目标是指一学期或者一学年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三,帮助特殊儿童融入主流群体是融合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主流群体包括普通儿童、教师、家长、康复师、园长,甚至社区工作人员。学前融合是为创设一种接纳、包容的校园环境,使特殊儿童从小在常态的社会环境中长大,锻炼他们融入主流群体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能够享有正常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因此,“融合”是必不可少的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的选择

依据泰勒原理,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课程目标制定的。简单地说,教师要根据头脑中预期儿童的发展效果来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内容。目前根据普通儿童的需要,我国学前的课程主要分为:社会、健康、语言、艺术、科学五大类,并未进行专门的学前融合课程设置。而以国外乔沃尼奥课程为例,将学前融合课程分为音乐、儿童文学、家庭读写能力教育、数学、户外与自然、角色游戏、感统游戏、幼儿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艺术、健康这11个具体科目。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及调查等方式,了解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障碍程度以及兴趣和潜能,在选择具体的活动内容时综合集体需要和个体需要,选择合适的主题,灵活的选择教育内容。为最大程度实现课程目标,还可在教室内设置不同的区域,如游戏区、戏剧区、图书区、购物区等,方便儿童操作喜欢的材料,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5]。

3.课程的实施

(1)形态融合模式

形态融合模式是指通过更换人员组合(如不同学生组合在一起、不同教师学生之间的组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式,来增进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及教师间的交往,从而达到融合教育的目的。重点在于根据不同活动的难易程度进行动态的组合,尽可能大的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使二者在同一个环境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成长。教师要依据每一位特殊儿童的教育目标,开发儿童的潜能,使每一位儿童都能够在形态融合模式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形态融合的开展,需要整个幼儿园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的支持,大到园长,小到一线的老师都对融合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联合模式

联合模式是结合家庭、医疗康复机构、社区和幼儿园各方力量,共同实现特殊儿童的早起融合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一是建立家长互助网,为特殊儿童的家长提供一个分享经验、资源的平台,加强家长之间的联系;二是通过医院与康复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医教结合”平台,为教师及家长提供专业的支持和帮助;三是幼儿园通过家校联系、家长辅导班学习等方式,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及思想,为家长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意见。联合模式利用特殊儿童生活、学习环境中一切可教育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帮助特殊儿童的成长,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最终达到适应家庭生活、适应学校生活、适应社区生活、适应社会生活的教育目标。

4.课程评价

泰勒原理的课程评价亦是以目标为导向,即参照预期的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的效果。学前融合课程不仅要挖掘他们的兴趣和潜能,还要对不同的障碍进行干预训练。因此,课程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学生在这些方面是否得到发展以及发展的程度如何。此种评价模式有其不足之处,第一,课程并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唯一因素。特殊儿童的发展往往受到教师、家长、同伴、社区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把学生干预的效果完全归结于课程。第二,课程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很多特殊儿童在理解、读、写等方面都存在困难,不能通过统一的测试来考查他们学习的效果。因此,课程评价很难得到一个数字化的结果,往往是教师主观性的评价,因此很难准确评价一门课程的好坏。

针对目标模式的不足,提供了以下的解决办法:第一,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相对评价,即将学生受教育之前和受教育之后的行为结果进行对比,考查学生是否通过教育取得了进步;第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老师之外,心理咨询师、康复师、家长、学校领导、社区人员都应成为评价的主体,应全方位的考虑多个人的意见,才能准确的把握学生教育与训练的效果。

结语

泰勒原理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教育教学中它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它以现实社会生活需要为基本立足点,反对“形式训练说”中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倾向,以社会实用价值为目标。而在特殊教育中也非常强调教育为学生未来社会生活做准备,强调教授的知识、技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因此,二者是相符的。第二,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设置课程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编制课程,使整个课程设计更加具有操作性、计划性和可控性。但泰勒原理也有不足之处,尤其是其课程评价这一环节。在学前融合教育的具體实践当中,我们既要善于利用泰勒原理的优点,又要看到它的缺点,要结合每个特殊儿童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他们需要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猜你喜欢

特殊儿童
心理游戏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数学计数器在特殊学校数学教学中的使用
浅析特殊儿童管理的教育困境及解决对策
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权法律问题研究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国内特殊儿童性教育问题探析及启示
谈主题月活动让随读生绽放笑容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